如今,越來越多年輕的家長開始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胎教、早教等也成爲大家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按理說,教育無論在哪個階層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但爲什麼越來越多的家長一提到孩子的學習,流露出來的並不是開心快樂和滿足,而是深深的嘆息和無奈呢?

“沒有辦法呀!”“大家都在學呀!”“不能輸在起跑線呀!”“現在的孩子真累呀!家長也累!”是不是很熟悉!

在這場重視教育的馬拉松中,更多反映的不是我們對教育的真正理解,而是盲目從衆心理給我們帶來的無窮焦慮。提前學,超前學等現象遍佈大江南北。在這樣的浪潮中,又有多少孩子和家庭能夠成功上岸?又有多少被淹沒在了洶湧的波濤中呢?

爲此,我們先來看看,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家長呈現出了哪些焦慮?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焦慮表現及應對建議

1、焦慮型父母

這一類父母的表現主要體現在沒有明確的主見。因爲主見不明確,所以容易跟風,看見人家在做什麼就跟什麼,這一類父母註定了會在焦慮的道路上越走越失望。

這一類父母產生焦慮的原因主要來自家庭教育。爸爸在孩子教育中的缺失無疑成爲媽媽焦慮的核心。我們都知道,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因爲爸爸和媽媽在孩子教育中分別扮演着不同的重要角色,有些事情媽媽來做更好,有些爸爸做會起到更好的成效,有些則需要爸爸媽媽同時進行。

從理論角度,我們都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又有多少父母會重視家庭教育的質量?用心的父母必然都會得到應有的回報。

爸爸的缺失,讓媽媽在教育中既扮演了父親的角色,又要扮演母親的角色。而在我們中的大部分女性,同時也是職業女性,除了家庭教育,也有自己的職場追求和人生理想,那麼我們又如何來平衡自己的精力分配,調整自己的心態呢?這無疑對女性來說,是巨大的挑戰。

應對建議一

如果您剛好不幸,位列其中,首先第一步就是告訴自己冷靜下來,越是處於這樣的環境中,越不要着急,心情和心態比什麼都重要。接下來,可以找一個舒適的環境,如咖啡廳,戶外散步等適合你倆的環境來一次深度的交流,交流內容的核心是找到孩子教育的核心和目標,然後在具體執行問題上如何分配好你們的時間和精力。列出你想要的理想狀態清單,讓所有的短期和長期目標都能清晰的量化可見。

有了爸爸的配合和支持,就可以明確你們家庭的教育目標,在遇見問題的時候,還可以互相商量,互相探討。我相信可以從一定程度緩解媽媽們的焦慮。

應對建議二

但有些媽媽會說,我家的爸爸完全食古不化,油鹽不進,工作就是忙忙忙,沒時間,依靠他還不如自己來,那遇到這樣的情況怎麼辦呢?沒有更好的辦法,既來之則安之,首先,仍然是調整自己的心態,接受這樣的事實。然後,再提高自己對孩子教育的認知和理解,找到孩子教育的目標,那麼你也許會發現對孩子的教育不會再像以前那樣盲目,也不會那麼容易被旁人所影響。

2、觀望型父母

這一類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有一定自己的理解,但面對大環境呈現出的無奈又會提出自己的疑問,對某些問題會表現出猶豫不決,迷茫的現象。

例如:到底該不該送孩子去參加奧數班?

到底是讀公辦學校還是民辦學校?

應對建議

這類父母當務之急得趕緊樹立或理清孩子教育的長遠目標,問問到底希望孩子能成爲什麼樣的人?對你們家庭來說,你覺得教育到底是什麼?有了願景目標,你才能在孩子每個重要的節點作出正確的計劃和安排,也可以從一定程度緩解焦慮。

3、佛系型父母

這一類父母在我們周圍也許不算太多。這類父母通常容易呈現出兩種極端:一類是很有主見的父母;另一類是自以爲有主見的父母。我們先來討論一下第二類看似明白,實則會對孩子教育問題造成很大影響的父母。令人驚訝的是,這類人羣在知識分子家庭中佔據了很大的比例。崇尚快樂教育,讓孩子自由發展。目標是好的,也許是生在教育圈子,所以對自己的教育理念比較有信心,但往往在關鍵時刻掉鏈子,後悔不已。例如:小升初或者中考沒有進入自己理想的學校、親子關係緊張等。

應對建議

這一類的父母大多屬於社會的精英階層,有穩定的職業和收入,社會地位也比較高。我們會經常聽到討論的聲音如:“我們小時候不就是這樣過來的?’”等等。這類父母知道不能盲目跟風,也知道教育的意義和本質在哪裏,也知道教育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

但我們不能想當然,教育的意義雖然隨着時代的發展在變化,但本質萬變不離其中,建議這樣的父母應該多瞭解當下的局勢,如今的社會和70、80後那個時候真的不一樣了,雖然我們可以作出不同的反應,但是一定要了解局勢,這是第一步,然後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接下來第二步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

最後,我們來談談第一類有主見的父母,這一類父母同樣大多都擁有高學歷,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有理想,懂得生活的意義。他們會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和學習能力。所以,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他們才遊刃有餘,不焦慮。我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來學習,從而幫助我們減輕焦慮:

1、認清教育的本質,樹立自己的教育觀。我們每個人對教育的認知和目標都不一樣,請找準你的目標。如果不滿意,就請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因爲我們無法做出超出自己認知以外的決定。

2、愛自己的孩子,瞭解自己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人才,就看家長如何培養。首先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發掘孩子的優勢,同時能看到短板。不要先入爲主,不要把大人未完成的希望寄託於孩子身上,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不能向蘋果樹要香蕉,也不應該因爲自己喜歡牡丹,而扭曲或放棄青松的成才。

3、給孩子匹配的教育,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向。不盲目、不從衆、不跟風。當你充分了解自己孩子以後,就能給他匹配的教育。例如:孩子有音樂的天賦,就可以給孩子這方面更多的培養。如果能早日發現孩子專注力不夠,那麼就可以早日幫助孩子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因爲專注力的問題會影響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所有這些的前提都是你對孩子有足夠的瞭解和能夠給予匹配的教育。

4、有穩定的心態和情緒,不焦慮。當你做到了前面三點,你就會擁有一顆平常心。遇到問題,可以很好的學習並解決,不焦慮,也能收穫好的親子關係。

教育的本質和核心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獨立的能力,包含獨立思考和獨立處世的能力。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激勵、喚醒、鼓舞。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孩子都存在成功的潛力。請家長們認清這個事實,適合別人家孩子的不一定適合你家孩子,關鍵是要用愛的包容心去認識自己的孩子,你就會發現很多被你忽略掉的孩子的優點。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

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軌跡,家長需要提供的是環境。這裏的環境主要是指適合孩子的土壤環境。比如,你發現你家孩子有繪畫天分,那麼請毫不猶豫的給他們找一位專業的老師,開發這方面的潛力;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是視覺型爲主,那麼就不要勉強他以聽覺爲主。如果你的孩子確實在學習上不擅長,那麼他一定有其他的優勢等待被開發。

如果你的孩子不適合在高強壓的重點學校重點班學習,你就不要非要爲了你的面子而毀了孩子的快樂成長,得不償失。

誰說普通學校的孩子就不能成才,評價標準就是你對成才的定義,是成績分數高?能考上理想的大學?找到穩定的工作?還是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做着自己喜歡的事情發揮出自己最大的價值?適應力強能夠勇敢面對並戰勝人生中的低谷?我想每一個家長都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

多元智能理論

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結構》一書中提出“智力是在某種社會或文化環境或文化環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難題或生產及創造出有效產品所需要的能力”。

每個人都至少具備語言智力、邏輯數學智力、音樂智力、空間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關係智力和內省智力,後來,加德納又添加了自然智力。這一理論被稱爲多元智力理論。這種理論認爲,不存在單純的某種智力和達到目標的唯一方法,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來發掘各自的大腦資源,這種爲達到目的所發揮的各種個人才智纔是真正的智力,造就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同。

多元理論的發展讓我們看到社會對人才的定位,也成爲每位家長應該思考的問題,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什麼樣的?

請家長們認清一個事實,你所有的焦慮其實都來源於自己的認知。只有糾正和提升認知水平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焦慮的狀態。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