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信是合作的基本前提,互動是合作的必經之路。

互信是合作的基本前提,互動是合作的必經之路。聚焦“創新之路”建設,打造創新共同體離不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充分互信與鼎力支持。

今天的浦江創新論壇“一帶一路”專題研討會上,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聚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創新合作的關鍵領域和重點問題,交流各國“一帶一路”科技政策和制度創新舉措,搭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政策智庫網絡,實質性地深化科技創新合作交流,爲建好“一帶一路”創新共同體、爲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發展,貢獻“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力量。

【“一帶一路”創新共同體:給全球帶來啓示】

塞爾維亞國際政治經濟研究所所長布拉尼斯拉夫·喬爾傑維(Branislav Djordjevic)表示,科學技術給生活方式帶來了很大的改變,塞爾維亞是中等創新國,有能力進行小型、漸進型的科學實踐。目前,和中國已經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比如建立工業技術園區,它開設在貝爾格萊德,大約佔地320公頃,包括一個高科技園區和一個國際貿易中心,那裏將僱傭25000名員工,超過40箇中國公司已經表達了他們願意在那裏開設分公司的意願,這裏將進一步成爲中東歐國家創新的熱土。同時,他們和中國簽署了空間技術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將繼續致力於合作開發太空技術、衛星系統以及地理觀測系統,用於創新型服務和科技的發展,用於氣候變化、環境等等領域。

如何利用新興技術開展科教方面的合作?巴基斯坦經濟合作組織科學基金會主席曼澤·胡塞恩·索木爾(Manzoor Hussain Soomr)表示,科技創新對可持續發展很重要,現在很多年輕一代是“數字原生兒”和“網絡嬰兒”,他們很早就獲得了智能設備。我們正處在第四輪工業革命,所有經濟領域都數字化,儘管不知道未來工作會是怎樣,但都需要批判性思維、數字化和可持續的學習能力,這也是“一帶一路”各國教育合作的重點。目前,數字化學習的合作項目更多是在大學,其實中小學也需要這種合作。

以色列智慧城市研究院院Edna Pasher表示,開放創新是全球城市的靈魂,創新是在全球合作當中產生的,最爲重要的是要創造一個基礎設施來助力於城市當中建設起這樣的社區和羣體,並且與世界各地的城市建立起連接。就像是“一帶一路”這樣,在不同的城市和人羣之間建立起連接,實現互動。中國發起的這個項目現在已經影響到了很多國家和地區。

【“數字絲綢之路”悄然興起】

“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最寶貴的是智力,智力來自於大腦,創造力是最稀缺的。”

科技部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陳寶明表示,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測算,全球製造業近三分之一的價值源於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2014年無形資產價值的佔比爲31.9%,有形資產價值佔比僅爲18%,從2000年到2014年,無形資產創造的價值增加了75%,2014年無形資產創造的價值約5.9萬億美元。根據科技人力資源佔比粗略測算估計,目前90%的人口依靠體力維持社會運轉,約佔人口10%的智力創造90%的新增社會價值。

這對科技政策意味着什麼?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科技政策實際上是作用於人,科技政策能否以人才或大腦或創造力爲制定的基礎。科技與教育的結合很重要,科技人才發展的特徵,需要具備創新型、融合型和數字型等特點。對於“一帶一路”科技人才開發之路,陳寶明建議,加強教育創新改革協同;加強科技人才互學互鑑,促進大腦溝通連接,比如設立海外研究員、博士後;加強創新人才共同培養,促進以人爲本的科研,營造科技人才合作的良好環境。

中國絲路集團董事長閆立金。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研究院教授王文表示,“一帶一路”推出已經七週年了,“一帶一路”持續度主要依託三個關鍵點:中國國內可持續發展水平、中國與各國的雙邊關係尤其是戰略互信程度、不同國傢俱體項目的不同推進建設程度。未來,“一帶一路”未來的發展面臨着知識挑戰、金融挑戰和國內經濟發展的挑戰。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數字絲綢之路”帶來了發展機遇。中國絲路集團董事長閆立金表示,建立在互信與互動基礎上的全球醫療物資供應鏈,有力地支持了一帶一路國家的抗疫,共享了中國抗疫的經驗。目前,中國正和“一帶一路”各國建立數字地球智能世界,助力於這些國家的農業、防災和城市管理等方面。“數字絲綢之路”將成爲新一輪全球化的動力和載體。

在今天的專題研討會上,“一帶一路”科技創新智庫合作網絡正式啓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