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评介《苗寨的故事》

—— 对时代重大主题的音乐回响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陈薇

10月21日晚,大型交响叙事组歌《苗寨的故事》在长沙音乐厅首演。22日,湖南省文联在长沙举行了观摩研讨评介活动,来自省内外音乐界、评论界专业人士近40人参加。与会专家积极发表观感,现场气氛热烈。

优秀,集“三声”“三性”“三力”于一体

来自湖北省文联的国家一级作曲黄中骏激动地说:“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聆听《苗寨的故事》的感受,我要说这一部作品是对时代重大主题的音乐回响。”黄中骏认为,对脱贫攻坚所蕴含时代主题的高度提炼,使这部作品展现出一幅乡村振兴、扶贫攻坚、脱贫致富、民族复兴的历史画卷。

黄中骏坦言,他从这部组歌的17首歌曲中体悟到了不同的“情”:从《洁白的云雾》中体悟到美丽苗寨的思古之幽情;从《石板小路弯又弯》中体悟到对于贫穷生活的颤颤悲情;从《千年苗鼓咚咚响》中体悟到不同时期基层民众为摆脱贫困而战天斗地的豪情;从《美丽的小阿妹》中体悟到脱贫致富进程中的甜甜爱情;从《桐子花开》中体悟到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亲情;从《鸟儿飞回来了》中体悟到人民群众广开思路、聚力扶贫的热情;从《快乐的花喜鹊》中体悟到扶贫开发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生活激情……

“一部作品最高的标准就是欣赏以后让你的灵魂获得幸福。要想获得灵魂的幸福感必须要有苦难感。我相信,两位作家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肯定有苦难感,首先想到的是苗族人民的苦难,然后通过苦难升华成一种幸福感。”星海音乐学院教授王少明说。

湖南省音协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肖正民认为,《苗寨的故事》的创作者金沙和孟勇为湖南的词曲作者作出了榜样,他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写的作品没有湖南味,但是《苗寨的故事》就有浓浓的湖南湘西味。”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苗寨的故事》是集“三声” “三力” “三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即歌声不断、掌声不断、叫好声不断,有感染力、有震撼力、有穿透力,有思想性、有艺术性、有观赏性。

独特,大量运用湘西苗族艺术元素

《苗寨的故事》作词金沙、作曲孟勇介绍,这部作品在创作时大量运用了湘西苗族的艺术元素。与会专家对此也有高度评价,认为湘西苗族音乐具有巨大艺术魅力和广阔发展空间,表现在《苗寨的故事》中,就是在美学上有一种高度的统一性。

词作者金沙说,创作伊始他就要求自己,一定要从湘西人民的生活细节出发。细品《苗寨的故事》这部作品中每首歌的歌词,火塘、石板路、苗鼓、满寨的桐子花、缠树的老青藤、木板房、小阿妹、“啊嘎嘎炯嘎嘎”欢叫的花喜鹊等,都是极具湘西苗族特色的符号。

曲作者孟勇坦言一直在尝试挖掘、融入更多湘西苗族音乐的元素。这部作品的音乐主题采用湘西花垣县麻栗场苗族高腔演变出来的核心主题,同时运用苗族平腔、巴代音乐的特色音乐结构和节奏,让音乐具有鲜明的湘西苗族风格与个性,同时又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

“这部作品的歌词、标题都很有意思,围着火塘唱苗歌,一下就把观众和苗寨的距离拉近了。”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余三定认为,《苗寨的故事》每一首歌词都很好,像开头写道‘洁白的云雾,好美’,琅琅上口,又通俗易懂。

湖南女子学院教授谭建光认为,《苗寨的故事》之所以在音乐上取得成功,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孟勇紧紧抓住了苗族音乐里面几个非常鲜明的音调。一个是“唆唆”,一个是“咪唆哆”。这两个音调贯穿作品始终,在美学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音乐评论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陆良民对于苗族特性音调的运用也印象深刻。“特性音调从开始贯穿到最后,令观众记忆很深,形成了一种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点非常好。”

现场,与会专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大家的建议也将激励湖南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新的起点上,再进一步的沉淀、思考和创造,努力攀登新时代湖南文艺的新高峰。

(本文图片均由通讯员 全朝晖 摄)

[责编:戴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