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轮美奂 王府建筑

清咸丰十年(1860)六月,太平军攻克嘉兴。驻守嘉兴的主要将领为陈炳文、廖发寿。

是年十二月,陈炳文晋封听王。不久,陈炳文即调集府属七县建筑工匠、画工、刻工于原府衙内营建听王府,有正屋七进,每进七间。前三进为平房,后四进为楼房。

门窗楼板均用楠木,银杏等珍贵木材。据时人黄慎言所云:“每进房屋之门窗。皆刻花纹,以花卉鸟兽为限,精美异常。”

太平天国时期,英国人呤喇曾两次亲历嘉兴。在他撰著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对嘉兴听王府建筑精美绝伦赞口不已,说:“根据我在中国的见闻来判断,我认为这样一种建筑,诚为数百年来所未有。”

并写道:“我在这里见到了我在中国从未见到过的最华美的建筑”。这是一所尚未竣工的新王府,为该省长官听王修建的。这件事证明,如果英国人听任太平军取得胜利,那么他们就可以恢复中国的艺术,尤其是那些自从清朝统治以来已经衰微的建筑工程。

这座王府的轮廓与我曾经记述过的南京城中的王府相仿,但所有的细节更美丽、更华贵。我在中国或其他国家从未见过这样富丽堂皇的石刻和木雕。泥金彩绘自然是中国式的,光彩耀目,极尽变化之能事,雕刻极为精致,构图之奇异与生动曾使我驻足观赏了数小时之久。

至同治三年(1864)三月太平军撤出嘉兴时,听王府尚未竣工,该处复又成为清朝府衙。其时上任的嘉兴知府许瑶光又在听王府建筑基础上,加建西廊房屋,又新建书屋三楹、补兰轩一座。补兰轩之东筑墙为圃,培土为山可登眺,并题“东瓶”二字。周栽花木,以与瓶山相对。

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府衙失火,付之一炬,楼房焚毁殆尽。

民国二年(1913),浙江都督朱瑞(海盐人)将府衙前三进平房正屋拆往海盐,营造其私宅。至此,这座美轮美奂的听王府彻底化为乌有。

后黄慎言又云:“听王府旧物,余犹见之。门窗刻花甚精,壁画亦有,未全。至拆建为二十一团营房时,旧时建筑只剩下大门外三个牌坊石柱而已。”

花月亭中 千古绝唱

“花月亭”是子城的名胜。自宋代起,已名扬天下,为历代文人雅士咏史凭吊之处。“花月”之名,源于北宋词人张先的名作《天仙子》一词。词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以古今绝唱而广为流传。

张先(990-1078),北宋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字子野,天圣八年(1030)进士。曾任吴江县知县,官至尚书都官郎中,著有《安陆集》。长于诗词,语言工巧。

因词中常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时称“张三中”;又以“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轻絮无影”等句,而自称“张三影”。

晚年退仕家居,常往来于杭嘉湖之间。并与苏轼、蔡襄、郑獬、李常诸名士吟唱往返,作词自娱。直至逝世之年,尚有词作。他是一位上承晏殊、欧阳修,下启苏轼、秦观的重要词人,其词成就与柳永齐名。

张先于宋庆历元年(1041)任秀州通判,时52岁。因抑郁不得志,以病眠,经常不赴府会,而在府中后园饮酒赏花,赋词遣兴。他著名的《天仙子》就作于子城“花月亭”中: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是年张先为嘉禾小倅,虽对北宋词体发展有一定贡献,但不足以名震天下。此词作成,则使张先盛名于世。苏轼题《张先词集》云“子野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波耳。”“云破”句非神来之笔实不可得,而名句亦虽词坛大家也非能信手拈来,这词句的出观与子城当年的环境密不可分。词中“沙上并禽”讲的“沙上”,或许就是作者所见南湖滩上鸳禽交颈的情景,以及府中有池、有花、有径、有亭。句自亭出,亭亦成名。

时隔一百余年后,南宋乾道六年(1170),陆游由山阴(今绍兴)到四川上任,沿途逐日记载旅行经历并查考古迹。

先沿浙东运河从山阴到临安,再经嘉兴、苏州、常州,到镇江进入长江,以后路程全是在长江中行进,至是年十月二十七日抵夔州,次年五月五日抵秀州,六日即往子城。

在《入蜀记》中,陆游写道:“赴郡集于悴廨中。坐花月亭,有小碑,乃张先子野‘云破月来花弄影’乐章,云得句于此亭也。”

花月亭,自宋迄清留下不少名士题咏。宋代沈括、张尧同,元代僧人克斯,明代王士龙、许恂如,清代朱彝尊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

其中朱彝尊《鸳鸯湖掉歌》(之八)云:“卒廨偏宜置酒过,亭前花月至今多。不知三影吟成后,可载兜娘此地歌?”可见在清康熙年间,花月亭还是存在的。据载,亭毁于清咸丰年间,存在前后有700余年。

值得一提的是,宋治平元年(1064),张先作有《十咏图》,使后人得以重新领略当年子城花月亭的情景。此图为山水画卷,画心纵52厘米,横125.4厘米,绢本,原为清宫收藏。

民国初,溥仪以赏溥杰名义将画盗出。伪满政府覆灭时,此画被窃。此后50年不知下落。1995年,在北京拍卖会上本画再度面世,由北京故宫博物院以1800万元人民币竞价拍下收藏,成为国宝级文物。

《十咏图》画前引首有清乾隆帝弘历手书“诵芬写妙”四字,拖尾有南宋陈振孙,金颜尧焕,元鲜于枢、脱脱木儿四人的题跋及闲章。此外,还有清乾隆帝、嘉庆帝宝玺十余方,又溥仪印三方。

此画主体建筑为一座重檐歇山顶楼阁,相配小亭栏杆回环曲折,花草树木掩映。庭中有鹤,亭角有花一株,环境幽雅而气象宏伟。

楼阁内,太守正陪两位老者对座弈棋;小亭内,有两位老者手扶拦杆在赏景吟诗,另两位老者携琴曳杖款款而来。此外,有童仆衙役陪伴侍候。

画中楼亭,临水而建;近处湖岸,远渚汀洲;村庄茅舍,树木葱茏。画面虽说南园之地,实为当时“花月亭”的描绘写照。张先的这幅绘画作品,无论是历史传说,还是文献记载,仅此一幅,与嘉兴密切相关,当属无疑。

这件作品因与“云破”句有关,它所描绘记载的是当时文化活动及有关人物。对于宋时府内及后园情况,这件作品都是惟一现存的第一手资料;对子城再现宋时府内盛况,无疑是珍贵的文献资料。府城图中 诸多建筑

据清光绪十四年(1888)《嘉兴县志》“嘉兴县府城图”载,子城内有常平仓、经历署、司狱署。现将府内有关古建筑介绍如下:

常平仓

汉宣帝在位(前73一前49)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建议:于边郡筑粮舍,谷贱时用较高价籴进,谷贵时减价粜出,称之为“常平仓”。汉以后,历代在“调节粮价,备荒账恤”的名义下,常设这种粮仓。亦用于调节盐价,称之“常平盐”。

经历暑

“经历”即经过、阅历、亲理事务之意。《北齐书·权会传》:“且其职事处多,每项经历,及其退食,非晚不归。”《南史·王延之传》:“凡所经历,务存不扰。”金于枢密院、都察院等衙署设有“经历”。清代,惟宗人府、通政司、都察院等中央机关及各省布政司、按察司、府等地方机关,盐运使等专门机关置“经历”一职,负责办理文书、案卷。其品秩从正六品到从七品不等。

司狱暑

即掌管司法及管理监狱事务的办公场所,与牢狱之地有别。

都司署

都司,官名。唐宋称尚书省,亦称尚书都省,其左右司为尚书省各司的总汇,曰“都司”。元设都指挥使司,掌一方军政。明洪武八年(1375)十月,诏各部卫并改为都指挥使司,为一省掌兵的最高机构,简称“都司”,职位甚重。清代指绿营军官,职位次于游击,为正四品武官。子城的都司署,据沈梓记云,原位于子城东面,1864年被毁。

仪门

旧时官衙、府第大门内之第二重正门,亦称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根据子城的等级及其规模,进城门内50米处必建有仪门,其规格应设置三扇拱券门,中大两小,门油黑漆,上建有像屋顶样的盖,四角有下垂的短柱,柱的顶端雕花彩绘,这种门式亦通称“垂花门”。

堂室廊庑

堂为主体建筑,一般作视朝、接待宾客等大典之用。大堂,即高大的厅堂,是官、署办事的正房。堂前面两旁的房屋叫厢;堂后的建筑叫室,用于寝居。进入室内,需先历阶而上穿过堂(走陪弄),所以有登堂入室之说。太平天国听王府共七进,前三进为平房(第一进为过堂,二至三进应为大堂),后四进楼房用于寝室。室两旁建筑叫房或屋也。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国道叫廊,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则称为庑廊或庑、常泛称廊庑。

--END

文/黄国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