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間看到一個有趣的話題:按照豆瓣電影的評分,誰纔是“最高分男神”?

一開始,我想到的是摩根·弗里曼。

畢竟他主演的《肖申克的救贖》以216萬多人次評價、9.7的高分,常年佔據TOP250第一名。

再加上他一連8年參與解說高分紀錄片《與摩根·弗里曼一起穿越蟲洞》系列,要摘得“豆瓣高分男神”的頭銜,理論上毫無懸念。

但數據證明,我真的猜錯了。

在豆瓣的影人條目裏,還有一位代表作品多爲9+分神作的男神,他最受好評的作品甚至高達9.9分。

而且他的作品常年不斷,每部都能獲得粉絲的熱烈響應:

他的拍片足跡遍佈全球各地,創作時間跨度已將近70年,粉絲跨越各個年齡段。

這個帶有傳奇色彩的“男神”,就是被譽爲“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的大衛·愛登堡。

之前我給小夥伴們安利過的神級紀錄片《七個世界,一個星球》、《藍色星球2》、《王朝》等等,都由他擔任旁白,每一部都是9.5+的經典。

他的9.9分神作,是秒殺一衆紀錄片、幀幀截圖都能做壁紙的《地球脈動第二季》。

在紀錄片裏,大衛·愛登堡爵士帶領觀衆拓展着對大自然的認知,幾十年如一日。

而在紀錄片的鏡頭背後,則是他頗爲傳奇的人生。

早在童年時期,大衛·愛登堡就對化石和標本產生濃厚興趣,經常跑到一處廢棄的鐵礦石場,尋找石壁間的化石。

這個興趣促使他在大學時選擇了地質學和動物學專業,最終獲得劍橋大學自然科學學位。

26歲時,大衛·愛登堡向BBC廣播電臺投了求職信,雖然被拒,但卻意外得到BBC電視臺一位節目製作人的賞識,從此開啓了傳奇般的電視臺主持人生涯。

有意思的是,入行時的大衛家裏其實還沒有電視,而且只看過一檔電視節目,他所有的製作技能都來自電視臺三個月的突擊培訓。

但憑藉興趣和專業優勢,他在1954年推出了一檔電視節目《動物園探奇》,攝製組不僅拍攝圈養動物,還四處奔走捕捉野生動物的精彩影像。

在那個認知生物的渠道有限、電視還是黑白屏幕的時代,這樣一檔由幽默機智的年輕小夥主持,近距離觀察、解說神奇動物的節目,在英國迅速形成轟動效應。

《動物園探奇》的爆紅,促使BBC電視臺成立了自然歷史部門,這檔節目也順理成章地成爲自然歷史片的製作標杆,而且一播就是10年。

工作上的成功,讓大衛·愛登堡在BBC一路晉升,46歲就被提名爲BBC總裁。

然而,在這個即將登上人生巔峯的時刻,他卻選擇辭去所有管理職位,以自由職業者的身份,投身到了最熱愛的自然紀錄片製作中。

在大衛·愛登堡的作品序列中,最驚爲天人的便是“生命系列”。

這個系列始於1979年《生命的進化》,後以2008年的《冷血生命》爲完結篇,製作週期長達30年,足跡遍佈全球,幾乎涵蓋了地球上的所有物種。

可以說,大衛·愛登堡在幾十年裏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孜孜不倦地向觀衆科普這個奇妙星球上的美麗生靈。

當年的健壯小夥,轉眼間就成了白髮老人。

而當所有人都以爲他將光榮退休的時候,他又出人意料地開啓了自然紀錄片製作的新篇章。

2010年,他參與制作紀錄片《生命的起源》,影片通過最先進的電腦成像技術,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地球古生物的故事。

而這個領域,恰恰是大衛·愛登堡爵士涉足自然紀錄片的初衷。

他曾經表示《生命的起源》可以被視爲“生命系列”真正的完結篇,也是他職業生涯中的新起點。

因爲之後,他又充分利用電腦技術,製作了3D紀錄片《飛行巨獸》,帶人們一起探索有關翼龍的謎團。

影片獲得了當年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的最佳專業紀實節目獎。

也正因此片,大衛·愛登堡成爲了唯一一位在黑白、彩色、3D等領域皆獲得過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的人。

不誇張地說,老爺子的一生就是一出鮮活的傳奇。

其實,關於大衛·愛登堡爵士的奇聞軼事還有不少。

比如,在擔任BBC第二頻道負責人時,爲推廣彩色電視節目,他發起了“斯諾克黑球挑戰賽”,一手把斯諾克這個當年很小衆的運動,推廣成了如今全英國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

再比如,有次爵士擴建自家房屋時,在後花園裏意外挖出了一顆人類頭骨殘骸,後來被證實是赫赫有名的“巴恩斯懸案”中,遲遲沒有找到的受害者頭骨。

老爺子就這麼無心插柳地破了一樁百年懸案……

去年,紀錄片《七個世界,一個星球》播出時,擔任解說的大衛·愛登堡爵士已經93歲。

他精神矍鑠、風采依舊,還是那個衆多死忠粉追捧的偶像。

而解說了幾十年大自然的大衛·愛登堡,則越來越關注地球環境問題。

在網飛最新上線的紀錄片《大衛·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中,94歲的爵士就通過自己多年的親身經歷,講述了地球環境惡化的過程。

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是一組不同時間點的數據——

1937年,世界人口23億,地球荒野面積66%;

1954年,世界人口27億,地球荒野面積64%;

1978年,世界人口43億,地球荒野面積55%;

1997年,世界人口59億,地球荒野面積46%;

2020年,世界人口78億,地球荒野面積35%……

短短几秒的畫面,就能看出人口增長導致的環境變化。

而大衛·愛登堡爵士則通過幾十年來的親身經歷,目睹了地球環境的惡化。

據他所說,當年拍攝《動物園探奇》時,所到之處都有無盡的荒野、茂密的草原、遼闊的森林,野生動物隨處可見。

然而到了70年代,有些動物開始變得越來越難尋找,大量野生動物遭遇人類殘忍的捕殺,植物物種多樣性也遭到嚴重破壞。

在爵士看來,自己年輕時製作的自然紀錄片,如今宛如幻象一般——世界已經失去了當年的那種“野性”。

根據科學家的預測,如果人類再不停止無休止的破壞行爲,今後的幾十年裏,我們將會見證亞馬遜雨林退化成乾燥草原,大量物種滅絕,全球變暖加速惡化。

等到2100年,地球的大部分土地將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即將上演……

最近這些年,本可以退休安度晚年的爵士,其實一直在爲全球環境問題積極奔走,努力說服衆人,看清人類正在面臨的危險境地。

他曾坦言,他也希望自己不再爲環境問題而煩惱,但想到明知問題存在而選擇忽視,反而會讓他更加內疚。

在紀錄片的後半段,大衛·愛登堡給出了幾個讓地球恢復“野性”的建議。

比如發展太陽能、風力、水力和地熱等自然資源;減少對肉食的消耗,以此促成退耕還林,讓地球物種恢復過去的多樣性……

總之所有的一切,都是爲了讓人類走出與自然爲敵的局面。

其實有關環保的話題,人們的討論從未停止,它本是一個關乎全人類生存的問題,但卻越來越被政治利用。

而大衛·愛登堡爵士則通過自己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拍攝經歷,讓我們看清了環保的本質。

沒有了人類,自然依舊能憑藉其強大的復原能力繼續存在,被森林重新佔據的切爾諾貝利,便是最鮮活的證據。

然而沒有了自然,人類將會面臨不可逆轉的毀滅性災難。

我們從不缺乏改造世界的智慧,我們最需要的是創造美好家園的意願。

與其說保護地球,不如說保護人類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