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技赋能 智造蝶变--北重集团以科技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2020年,北重集团围绕履行好强军首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线,坚持科技引领,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大量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为北重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一片云”下的“智变”

“无人驾驶”“联机作业”“故障诊断”在不久前还是一种新潮的概念,眼下已经成为国际工程机械强手们竞相开展的时尚业务。近年来,北重集团通过各种新技术的运用和新产品的开发,积极推进矿用车产品转型升级。2020年,“北方重工”NTE360A电动轮矿用车研制成功并顺利推广到市场。该系列矿用车采用了一些具有辅助操作、状态管理,联机作业、远程控制、故障诊断、生命周期管理等功能的智能化技术,成功打造出一系列高端工程机械装备,参与到国内外重大工程建设,有效提升了我国工程机械的水平和地位。

受环保管控加码、机器换人、环保升级淘汰和自然更新需求延续等多因素驱动,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工程机械用户对设备的需求正在不断多样化,未来工程机械走向智能化是必然选择,也带来崭新的发展机遇。

北重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军在谈到产品技术发展时表示,近年来,北重集团坚决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新变局中立足自主创新,不断向科技创新广度和深度进军,有力推进了产品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在国际高端矿用车市场取得屡屡突破。甚至部分核心部件由于不断提高设计、制造、试验检测能力与水平,在实现进口替代方面也有了新进展。

“一块铁”背后的创新

2020年3月,北重集团组织举办了孟加拉博杜阿利卡项目国产化评审会,邀请国内各大设计院、材料院、电厂等单位的知名材料专家参会评审。经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北重集团生产的P92钢管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水平,夹杂物、N/Al比及铁素体含量控制方面优于国外产品,完全满足四大管道的需求。

此次评审,为北重集团特种钢产品进一步拓展P92无缝钢管海外业务再添新功。

近年,北重集团按照“高、精、特、优”发展方向,坚持以技术为引领、以工艺为支撑、以产品拓市场,进一步夯实特种材料核心技术基础。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打造高端厚壁无缝钢管引领者、特种材料制造创新推动者和高端模具钢提供者,努力跻身中国兵器民品“小巨人”和“单项冠军”行列。

要实现特种钢产品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创新,在于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今年,北重集团全速推进高质量发展,依托3.6万吨黑色垂直挤压机这个“大国重器”,以及产研一体化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布局了从应用创新到关键技术突破再到基础研究的完整创新链路,厚植迸发活力的“创新土壤”。

攻克弯曲度控制及提升材料利用率难题,材料利用率均实现了新突破;高端模具钢新产品开发成效显著,DH360高品质热作模具钢实现批量化生产,订单持续增加;BZH919高强韧热作模具钢首批试制即获成功;BZH13Re稀土模具钢签订试制合同……北重集团把特种钢材料性能升级作为突破点,聚力攻克长期以来制约特种钢产品转型升级的核心技术,推动形成了一个创新资源高度汇聚的创新生态。

工艺优化作用进一步凸显。挤压P92无缝钢管退火工艺时间缩短50余小时,每炉减少能耗1万余元,高压抗硫化氢用无缝钢管SA-106B热处理一次合格;针对今年一季度精炼钢锭的身管偏析线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冶炼了2炉24支身管一次合格未出现偏析线断口……新技术、新工艺不断融合创新,为新产品研制和批量生产积蓄强大动能。

2020年,北重集团特种钢产品承担科研项目共29项,其中“TP316H超纯耐蚀不锈钢无缝钢管研发”项目,针对国家研发四代核电用产品立项,挤压无缝管技术指标合格发往厂家;“低碳高合金耐热钢管夹杂物及内裂缺陷控制技术攻关”项目,已采取方案确定的技术措施完成数百支P91、P92钢管的试制,探伤合格率较2019年均有明显提高;高热强性钢25Cr3Mo3NiNbZr身管毛坯开发项目,已生产了符合项目要求的身管毛坯一支,已经顺利进入验收阶段;“感应电炉+炉外精炼生产高品质特殊钢技术攻关”项目,合金元素的回收率达到90%以上;“耐高温高压超高压容器产品开发”项目,成功完成一种规格3套容器的机加、检验、装配和耐压试验,交付客户后,另一规格容器开始试制加工;“采用旋转喷吹技术提高铝合金箱体类压铸件一次合格率”项目,已进行两个批次的试制,首批已完成检测。

来源:北重集团

编 辑:陈小燕 高婷宇 郑伟琴(实习生)

主 编:王 媛

审 核:刘艳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