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戏怎么演,世纪难题。没经验没演技,就强挤眼泪,或者滴眼药水。有经验了,泪水就像水龙头,随时开闸。似乎哭的痛哭的眼泪多就成了唯一衡量的标准。炸裂什么时候成了演技的形容词,炸裂的不是一瞬而过的烟花吗?模式化的哭戏,看多了真烦。邓伦的哭戏有的收着演,有的释放的很强烈。我觉得他演戏有些体验派的感觉,必须沉浸在角色里才能演绎。不模式化,剧抛脸。作为一个年轻演员。不错。一个演员的追求大概就是,不求观众能记住演员本人。

但努力让观众记住这个角色,就像记住了程蝶衣,记住至尊宝,记住小马哥,就像我们认识了旭凤、郝泽宇,今后期待邓伦的更多作品。李阿姨背后的红眼眶这个夸的人很多了不用多说。意大利的白阿姨家和机场的失恋橙,让我真的在这个总体很明亮的剧里体会到了痛感。“喜欢的人和别人在一起”的梗影视作品里很常见,但橙橙反映瞬间就让我想起高中时期,自己刚刚有点喜欢一个男生,下一秒他跟我朋友告白了,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失落,却觉不出风冷,水烫,眼眶快要兜不住眼泪。

祝福成了最难启齿的话语,但因为是朋友,需要在最快的时间里将这些波动强压下去。“那些因你而生繁茂片片心事盛开刹那便消失”,是真正的感同身受。真真楼下的那一场,那是一个几乎被打垮,经历了艰难自我重建后想再看一眼喜欢的人定定心的橙橙,凝视灭灯的窗口我的感受是温柔:或许他以为她已经睡了,所以就看看窗户聊以安慰。没想到下一秒最需要最想见的人出现在眼前,那一刻的情绪爆发融合了委屈、恐惧、激动、依赖和再度小幅度的崩溃,谁不想抱抱他摸摸他的小脑袋呢。

共情能力是演员的基本素质,但观众未必人人都有,这就需要演员以身为器,以灵魂做质换,将自己的共情转化为外在表现,让观众感受,过了会假,少了又不能充分传达,度的拿捏是最难的,小邓的天赋就在此处,他总让我感到真诚,不知不觉地被渡了过去,很容易进入到角色所在的世界里。觉得邓伦演戏之所以共情能力好,因为他每次都能理解到人物的内核,在演绎那个人物的当下,他就是那个人,所有的动作表情和行为逻辑都是属于那个人物的,所以他的每个角色都很生动。

他让我们相信了那个人物的存在,而不是邓伦演出来的。这部戏让我get了他的演技。我也有2个难忘的点:一个是目送失独老人离开那里,眼眶红了,默默流泪,装没哭。演得真实自然,看得让我心里一酸,然后又会心一笑,是这样的男孩子会做的事情。二是他从意大利回来和真正吃饭,真真接到井然电话后,大橙子递过去伞一个人淋着雨走的背影,特别的孤单。邵芃橙送李阿姨那段我觉得演得特别好,我反反复复看了不下十遍。还有邵芃橙爸爸住院要动手术,他一个人孤苦无助坐了一天地铁出地铁站和在真真楼下。

这段也很真情实意,让观众特别容易带入感情。邓伦的表演自然,灵动,情感丰富,镜头前帅气十足,眼神又沉郁又深情,认真看过他剧的,只要品味正常,不带偏见,都会承认他的演技。小加油,我从头看到尾,演的舒服演的真情实感。其实我看着感同身受的是他过年的时候自己独自在家自饮的那一段. 孤独感跃然纸上。然后是福子父亲去世后俩人见面的一段,他是真伤心了,但伤心的很爷们儿,没夸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