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大家好,我是念予。

近来,官场的大事情层出不穷,前两天刚写了一篇关于《人民的名义》一书的文章,其中“高育良书记“多次提到《万历十五年》,于是我带着好奇心去了解了这本书的全部内容。

尽管我不是研究历史的,但家中二叔很喜欢历史纪录片以及皇帝等朝廷内政的历史记载,我也从小受其影响,虽说不太清楚这本书在历史研究上面的意义,但我或多或少能理解黄仁宇老爷子想表达的意思。

这本书虽是讲历史,却不是编年体,而是纪传体。

全书围绕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这些当时的名人展开。这些人脾气秉性各异,身份地位不同,但却都没法照着自己的想法去改变这个国家,只能看着这个国家一点点走向衰亡。

一个人的悲剧或许是个人因素导致的,但一群人,尤其是一群才华横溢的人,却同样走向了悲剧,则毫无疑问是这个社会、这个制度有不可避免的问题。

万历皇帝早年可谓是圣主明君,但却在和官员的相处中逐渐消沉;

张居正权倾天下,锐意改革,最后却也是身死族灭;

海瑞算是走清官、纯臣的道路一直到死,但一救不了百姓、二劝不动官僚,处处碰壁,空有名声却做不了实事;

戚继光被我们称作抗倭名将,鸳鸯阵之类的发明为人称颂,却拿不到朝廷的军饷,只好向张居正行贿。至于他的那些发明,竟是因为没有军费,才不得已而为之;

至于李贽,则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普通士人的写照。儒家教他们仁义礼智信,可现实却教他们蝇营狗苟。李贽在阴与阳之间挣扎,痛苦万分。而当时的士人,选择阳的,或是被流放,或是被排挤。选择阴的,如张居正、申时行这类人,却也会因为某一天阴被暴露而受万人唾弃。

有趣的是,唾弃他们的人也有阴的一面。如此社会,阳面刚硬如海瑞、戚继光。

海瑞受人排挤、遭人陷害。戚继光以阴面扶持阳面,保证自己能继续抗倭,最后也因为靠山倒台失去实现抱负的机会;选择阴面如张居正、申时行。

张居正由阴转阳,意图变法,最后全族被杀。申时行保持阴面,以柔克刚,却被人谴责过于圆滑,最后既失去官位又失去名声;在阴阳的边际徘徊者如万历皇帝与李贽。

万历皇帝受张居正教导,学习如何做一个明君。在他眼里,张居正便是一个圣人,出于对圣人的崇敬,他也丝毫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彼时的万历皇帝还只有阳面,不晓得人还有阴面。

可当他发现张居正背地里居然还有如此专权、奢侈的一面后,不再信任官僚的万历皇帝很快就能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告人的一面。万历皇帝不愿与这些官僚斗这种心机,自此不愿上朝。

李贽知道要在世上生存,便要接受自己和他人的阴面,但这个真正的封建士人,无法接受每个人都在尸位素餐,更无法接受自己要靠这些蝇营狗苟的东西活下去,最后在狱里选择了自刎。

这就是当时大明的社会,没有人敢在他人面前作一副大公无私的姿态,更无人敢在他人面前表现出自己蝇营狗苟的一面。人人好像都道德高尚,但又看得惯面前的禽兽横行。又因为封建制度在当时已经发展完善,皇帝不再是必须的,这群从底层勾心斗角到上层的官僚们开始跟皇帝争抢权力。

这就是官僚集团,皇帝战胜不了庞大的官僚集团,无从变法。官僚中斗出的蛊在做出对他们不利的举措后,也会被这些官僚赶下来。整个社会上知道或者不知道这种行为的危害的人,都只能看着国家走向衰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