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

害怕做手术怎么办?手术室长什么样子?本周是第17个“中国镇痛周”,为了让公众了解疼痛、认识疼痛,进一步做好舒适化医疗管理,10月22日上午,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邀请患者及家属一起走进了神秘的手术间,探寻“无痛”技术背后凝聚的麻醉医生的努力与艰辛。

早上7点半,在省人民医院西住院部三楼通往手术室的走廊上,66岁的患者丁阿姨已经躺在病床上做好了准备,当天上午,她将实施胸外科手术。护送她进入手术室的不仅有她的老伴,还有麻醉医生、护士以及当天即将做手术的几名患者和家属组成的“亲友团”。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大家统一戴上口罩和帽子,换上了消毒过的手术衣和鞋子,全副武装、等待进入。

踏过自动感应门,穿过一道走廊,队伍来到了手术部中心区域,一派忙碌的景象呈现在眼前:手术室外,一个个“绿衣身影”脚步匆匆,不停地穿梭于手术间、物品准备间、监护室等场所;手术室内,医护人员屏息凝神,开始了新一天的“战斗”。

“目前这里一共有61个手术间,根据手术病种分为六大区域,每位患者从病房接出后都会由巡回护士送往不同的手术间。”在麻醉医生张璐瑶的讲解下,大家了解到,在没有麻醉之前,做手术就意味着疼痛和死亡。“麻醉技术诞生后,科学战胜了疼痛,先进的麻醉技术应用于临床,手术最大程度降低了风险,减轻了患者的疼痛。”

按照醒目的地标提示,丁阿姨很快到达了C18手术间,她也是该手术间当天迎来的第一位患者。接下来,将由巡回护士对其进行信息核对、安抚等术前准备后,麻醉医生、外科医生、器械护士等人员将很快“登场”共同实施手术。

“如果不是早上第一台手术,进来之后是不是还要继续干等着?”带着患者的疑问,讲解员带领队伍移步至预麻间,“这里就是术前的麻醉准备间了。”张璐瑶介绍说,在省人民医院,每天的手术量大约是400余台,为了加快床位周转率,让每位患者都能够及时得到安全、无痛的手术治疗,术前麻醉准备工作必不可少。

她进一步介绍,手术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适当运用一些镇静药物,缓解病人紧张的情绪,然后通过超声引导下对患者进行区域性神经阻滞。此外,还会进行一些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置管等操作。“有了这些充分的术前准备,麻醉医生在术中就能通过呼吸、血压、体温等实时监护下,精准把控麻醉药量,以确保整台手术的安全、无痛。”

“这个房间为啥是空空的?怎么没有人?”行走至麻醉恢复室外,一位患者家属惊讶地问道。

“因为目前这个时间点患者都在进行手术,等手术结束了就会送到这里来。”正说着,张璐瑶指着房间里一台台整齐摆放的监护仪告诉大家,麻醉恢复室就是麻醉的“终端”,延续术后治疗直至病人清醒拔除气管插管,一台手术才算顺利结束,这里也是病人在手术室的“最后一站”。

“在恢复室,麻醉医护人员会时刻监护病人的术后苏醒情况,考虑到全麻手术病人术中中心体温降低,恢复室专门准备了加热毯,对病人体温进行保护,提高舒适度,帮助患者有效恢复自主呼吸、顺利苏醒。”张璐瑶说。

而对于术前有严重基础性病变、术中出现循环不稳定或突发情况的患者,手术结束后会送往隔壁相邻的麻醉重症监护室,在那里,会有专业的麻醉医生和护士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术后管理及后续治疗。

回到病房的患者,术后疼痛状况也时时刻刻受到监护,止痛泵就是反馈疼痛信息的一个“桥梁”。麻醉护士孟星说:“我们会通过每天的定时随访,对患者术后疼痛状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解决处理。”

短短一个小时的参观走访,从护士接病人到平稳度过术后恢复,从术前准备到术中维持、术后恢复,“讲解员”讲得清楚明白,“参观者”听得投入认真,身临其境、眼见为实,大家切身感受到了麻醉医生是围术期医学的主力军,更是无痛、舒适化医疗的重要力量。

“原来做手术就是这样啊,我们担心的问题大夫都考虑到了,没那么紧张了。”当天即将准备手术的耳鼻喉科患者赵先生发自内心地感慨。

有医学研究表明,术前紧张焦虑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想让患者更真实地了解手术室里的工作,更好地认识疼痛、认识麻醉技术,打消患者和家属的疑虑,增加患者配合治疗的信心,为做好围术期疼痛管理、推进舒适化医疗、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献智献策。”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张加强说。

编辑:张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