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三个重要年龄段,少年、中年、老年,遇事不同心事不同,又别有一番境界。

少年学齐天大圣

少年老成,未必是好事。少年人原本可以犯很多错误,及时改正,会有更多的收获。

人生小败大胜利,从各种小的失误和挫败中升华磨砺,这样才能避免以后犯更大的错误。

看看《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最精彩就在大闹天宫时。

大闹天宫,在很多神仙和世俗人眼中,是一个天大的错误,是把天捅了一个窟窿。

这么大一个错误,不是齐天大圣的敢做敢为,无所畏惧是不能做到的,当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等到西行取经,完全是另一个孙行者吗。

少年人,如初生的太阳,当自强,敢于怀疑一切条条框框,有批判怀疑精神,方有创新和进步。

人云亦云,跟对了人还有成功机会,跟错了人早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身不由已默默无闻了。

试问有谁知道牛魔王的跟班都有谁,跟唐僧一起在大唐寺庙中念过经的人有谁?

神话,无非是人情世故的反照,不然就不会有如来弟子阿傩、伽叶索要唐僧紫金钵之事了。

最精彩的不是死念经文的人,而是在如来座下犯错的金蝉子,一路西行体验……

学齐天大圣,要学到根本,看他不恋花果山美景美食,果断出海学艺,打破心魔意障拜见菩提老师求生长。

学齐天大圣,有一双火眼金睛看穿一切虚伪,有七十二变本领逢凶化吉……

中年感叹孔明

中年人,身上背负的责任大,需要照顾的人多,心中的苦恼也不少。

看看诸葛亮孔明,初出茅庐时不过是二十多岁,指点江山,定三分天下,何等的豪情壮志。

等到经历了沙场战争,诸葛孔明已变成了一个无比小心的人,又面临着诸多的无可奈何。

明明告诫关羽以大局为重,一定要联东吴抗曹魏,可是结果呢?

关羽却把这种大局观当耳旁风,一心逞英雄。当孙权为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拒绝就行了,可他藐视东吴辱骂来使。

当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时,诸葛亮的心是多么的痛……

不论多么好的计划,也得人来实行。关羽是英雄尚且有不顾大局时,如果我们寻常人碰到猪队友还想胜利?

再说刘备呢,原本是一个有大局观的人,与诸葛亮从黑夜能谈到天亮,可是一入巴蜀就少了刘邦的纵横锐气,多了楚霸王的任性。

不顾诸葛亮的一再劝解,刘备一定要出兵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没错,可是时机选择不对,出兵打仗居然用兵常识都忘了,连营七百里。这是跟智者聊天到天明的状态吗?

东吴陆逊出手,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一败涂地,蜀国元气重伤。

诸葛孔明苦心经营的几十年蜀国资本,一把火给烧没了……

试问中年人,碰到过猪队友吗,被老板坑过吗,背过黑锅吗,有谁能一帆风顺到底,有谁没有过低谷。

当温酒三杯,敬孔明……

老年悟道德经

老子写《道德经》时,已是晚年,这个阶段,对七情六欲已能看开。

山间的野花开了又败了,天上的云聚了又散了,有些人出生了有些人永别了……

人世的悲欢离合,天地日月的阴晴圆缺,时光奔腾向前的永不止息,骑着青牛悠闲地向前走,也是一种幸福。

都成为人觉悟的契机,到了一定年纪,不思量也觉悟了。

所有古代的典籍中,《道德经》的思想深度是非常高的,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不能领会,到了老年刚好可以静下心来反思道与德。

反思,也会回顾自己的青春年华,拼搏得失,社会与自然的知识都可能用到,想到深处就接近道了。

《道德经》的道,体现在方寸的虚无中,影响着最宏大的宇宙空间,人生觉悟自然也离不开道与德。

每个人来这世上走一回,读明白《道德经》,觉悟人生,不白活一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