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汽油弹(英语:napalm)也称烧夷弹,是几种武器用途的可燃液体的总称,大多以胶状汽油为主成分。“napalm”指的是凝固汽油弹中用来与汽油混合以产生胶质燃剂的黏稠剂成分。此词是由它的研发者——路易·菲塞(Louis Frederick Fieser)所领导的哈佛大学化学家团队所命名,是naphthenic(环烷酸)与palmitic acid(棕榈酸)的铝盐的混成词,制造凝固汽油弹时会将这两种成分加入可燃物质使其胶质化。

凝固汽油弹早期主要被用来攻击建筑物,之后演变为对人员杀伤用武器,其主要通过黏附在人员表面持续燃烧来造成伤害。1942年,哈佛大学由美军化学部队路易教授领导的团队首先研发出可应用于合成橡胶的凝固汽油 。并在1942年4月中旬,他们又研发出了一种新型棕色干燥粉末,粉末本身并不具有黏性,但与汽油混合后就变得极度黏稠与易燃。路易教授的一个同事建议在凝固汽油中加入磷,可增强凝固汽油的杀伤性,使凝固汽油会渗入肌肤,并继续燃烧,造成更加严重的烧伤。1965年至1969年,陶氏化学公司为美军量产了凝固汽油-B(napalm-B),以苯和聚苯乙烯为黏稠剂。但当凝固汽油-B的巨大伤害性被媒体报道后,陶氏化学便迅速停止了相关产品的研发。与此同时,凝固汽油-B成为了越南战争的标志之一。都说白磷弹威力巨大,但凝固汽油弹却让士兵更害怕。

凝固汽油弹的第一次使用是在1944年3月6日美国空军空袭柏林。美国与其他同盟国军队使用凝固汽油弹黏稠剂,用来改善喷火器与炸弹的可燃液体成分。他们进一步提出此黏稠剂与汽油的混合比例公式,让混合物能遵循指定的速率燃烧并附着在物体之上。燃烧汽油弹另外一个实用但危险的效果,是它会“急速消耗附近空气中的氧气”并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进而造成邻近的生物窒息,通常用于大吨数炸弹时会发生此效应。

凝固汽油弹在朝鲜战争中被广泛应用,因为当时美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掌握着几乎整个朝鲜半岛的制空权。凝固汽油在越南战争中达到了顶峰,美军在1963年至1973年十年间投下了38万8千吨凝固汽油弹。而各类凝固汽油武器用于各种用途,包括摧毁部队人员、装甲车辆、建筑物、丛林,乃至铁路隧道。凝固汽油除了对敌人造成物理伤害外,还会造成心理创伤。#军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