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汽油彈(英語:napalm)也稱燒夷彈,是幾種武器用途的可燃液體的總稱,大多以膠狀汽油爲主成分。“napalm”指的是凝固汽油彈中用來與汽油混合以產生膠質燃劑的黏稠劑成分。此詞是由它的研發者——路易·菲塞(Louis Frederick Fieser)所領導的哈佛大學化學家團隊所命名,是naphthenic(環烷酸)與palmitic acid(棕櫚酸)的鋁鹽的混成詞,製造凝固汽油彈時會將這兩種成分加入可燃物質使其膠質化。

凝固汽油彈早期主要被用來攻擊建築物,之後演變爲對人員殺傷用武器,其主要通過黏附在人員表面持續燃燒來造成傷害。1942年,哈佛大學由美軍化學部隊路易教授領導的團隊首先研發出可應用於合成橡膠的凝固汽油 。並在1942年4月中旬,他們又研發出了一種新型棕色乾燥粉末,粉末本身並不具有黏性,但與汽油混合後就變得極度黏稠與易燃。路易教授的一個同事建議在凝固汽油中加入磷,可增強凝固汽油的殺傷性,使凝固汽油會滲入肌膚,並繼續燃燒,造成更加嚴重的燒傷。1965年至1969年,陶氏化學公司爲美軍量產了凝固汽油-B(napalm-B),以苯和聚苯乙烯爲黏稠劑。但當凝固汽油-B的巨大傷害性被媒體報道後,陶氏化學便迅速停止了相關產品的研發。與此同時,凝固汽油-B成爲了越南戰爭的標誌之一。都說白磷彈威力巨大,但凝固汽油彈卻讓士兵更害怕。

凝固汽油彈的第一次使用是在1944年3月6日美國空軍空襲柏林。美國與其他同盟國軍隊使用凝固汽油彈黏稠劑,用來改善噴火器與炸彈的可燃液體成分。他們進一步提出此黏稠劑與汽油的混合比例公式,讓混合物能遵循指定的速率燃燒並附着在物體之上。燃燒汽油彈另外一個實用但危險的效果,是它會“急速消耗附近空氣中的氧氣”併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進而造成鄰近的生物窒息,通常用於大噸數炸彈時會發生此效應。

凝固汽油彈在朝鮮戰爭中被廣泛應用,因爲當時美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掌握着幾乎整個朝鮮半島的制空權。凝固汽油在越南戰爭中達到了頂峯,美軍在1963年至1973年十年間投下了38萬8千噸凝固汽油彈。而各類凝固汽油武器用於各種用途,包括摧毀部隊人員、裝甲車輛、建築物、叢林,乃至鐵路隧道。凝固汽油除了對敵人造成物理傷害外,還會造成心理創傷。#軍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