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赚钱,白手起家,听起来很难。

确实很难。因为只有你在老老实实地卖东西,别人都在玩儿金融,卖时间,和你的思维方式就不同。

到底怎么个不同法?请大家听我慢慢道来。

让我们先从借了400亿政府债的独山县说起。

01

独山县的事情出来之后,很多人都以为地方债很吓人。

但我专门写了篇文章反驳,在文中(《独山县、地方债以及中国的未来》),基于数据与实证,我认为,政府债务其实不严重,和欧美日比起来都是小儿科,真该警惕的,是企业债

中国的企业债,非金融行业的,也就是做实体经济的企业,总体的负债率,2019年达到了GDP的160%,全球排第七,债务总量第一。

哪个行业负债最重呢?当然是房地产。如果把房地产行业负债总量设为100%,那么,整个工商行业的负债量只有70%。

2019年,全国新增贷款的45%,都来自于房地产。地产行业杠杆率达到了资本金的10倍,有的开发商可以到50倍,也就是手上只有1块钱,他敢借50块。

实际上,如果认为地产公司就是“开发房子的”,只能说too simple,中国的地产公司,本质上就是围绕“负债”,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杠杆搞起来的。从买地、开发再到预售,每一个环节,都竭尽全能地利用各种资源借钱。

整个流程一周转,尽显拆东墙补西墙的艺术:一看销售额几千亿,再看净资产几十亿。

但你不得不佩服,这套看似脆弱的击鼓传花游戏,竟然玩儿出了好几届的中国首富。许家印、王健林……

后面的公司一看,这样也行?那我也试试!把走在“时代前列腺”上的地产模式照着抄了一遍。

到今天,可以说,绝大多数公司,都是地产公司

比如瑞幸咖啡,实际上,它不是卖咖啡的,它借新债补旧债,和地产公司一样,是个金融企业。还比如即将停牌的神州优车。

理解了这,可以说,才算是入了怎么在中国做生意的门。

02

也就是说,在中国做生意,首先要搞懂的,就是杠杆

杠杆,就是搞钱。然后像地产公司一样,把这个钱附着在某个固定的模式上,提高整个流程的资金周转速度,哪怕是空手,也能套到白狼。

拿个地产公司的具体例子来说吧。融创中国的前身,顺驰,一个装完逼没有跑的公司。

它开发房子的模式是这样的:买地的钱,先给30%,后面的分期付款;然后迅速开启多核模式,让投资、设计、开发与销售,同时交叉作业;接着,想尽一切办法拖延土地款,以及材料、工程、广告……供应商的钱,等到供应商都快闹上门的前一夜,再不紧不慢地掏出刚回笼的卖房子的钱。

顺驰的开发速度惊人,拿地后平均6个月就可以开盘。2004年,顺驰的销售额,一度超越万科,黑马顺驰,堪称当年的拼多多。

利用杠杆,顺驰开始可能一分钱都不出,先给各方欠着,然后让造房子的速度足够快,快到能用卖房子的钱来填补供应商的款。

现在地摊经济比较火,我们用摆地摊打个比方。

你要去摆地摊,但是一分钱都没有,咋办呢?你想起你有一朋友,你跟他说,先借给我点,一个月之后还你,朋友借了你一万;接着,你又去租了辆五菱宏光,租车的钱也是借的;你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找到朋友说最近有点困难,在你这儿住半个月,完了付给你租金。

你空手而来,所有东西都是借的,而且这些东西都有短期内归还的期限。

又该咋办呢?你仔细分析了整个地摊项目的产业链(哪种东西卖得最快)、政策环境(哪儿城管少)、营销环境(哪儿适合挂牌子喊大喇叭)、市场环境(哪儿人多),卖力地卖了半个月,让资金快速回笼,刚好在半个月的时候还上了租金、欠款。

也许你根本没赚到钱,但你的生意,就这样起步了。

考虑摆摊儿之前,你可能想了很多:我适合摆摊吗?我适合经商吗?从哪里进货?钱从哪儿来?怎么跟我妈说?……其实,方向都错了。

你唯一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利用杠杆,构建一个“快速资金链”。

拆东墙补西墙,这是一句骂人的话,但你仔细想想,它其实骂的是借债高消费的人。生产和消费不同,往往就是需要你拆东墙补西墙。

回头思考:大家都在摆地摊、卖的东西都一样的情况下,你凭什么能活下来甚至活得最好?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对于地摊这种确定的商业模式,你的核心竞争力就一条,那就是你更快

只要你够快,你的债务人就追不上你。你可以掐着表,让你赚来的钱刚好补上借来的钱。作为资金链的经营者,你咋赚钱呢?很简单,每一个商业流程,都有自然利润,只要你的自然利润能超过你借钱的成本(利息),你就赚了,哪怕你的利润率只有1%。

更重要的是,你的经营规模在扩大,规模扩大,自然利润也会跟着规模一起扩大——一件赚1毛,100万件就能赚10万。另外,规模大了,你可抵押的资产也就多了,你甚至可以向银行借钱。

你可以像滚雪球一样,白手起家,快速致富。

实际上,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亿万富豪的发家史,他们的所有故事,归根结底就这俩字:杠杆

可是问题来了:怎么才能让你的资金流转速度足够快呢?

03

作为消费者,咱想想,你为啥决定买一样东西?

不管你咋想吧,我的话,比较实在,讲求个物美价廉。说白了,就是便宜

创新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但是,便宜,谁都能做到

再拿摆地摊来说吧。你可以先调查一下你准备摆摊的地方,前后左右友商的价格,然后呢,和你的进货价格作比较。比较完了,你可以开个一样的店,每样商品都比隔壁便宜5毛钱

然后,拿出你的大喇叭,咳一咳嗓子,大声滴喊出那句:

不好意思,是:“大甩卖了啊!大甩卖!原价99的名牌拖鞋,现在只要9块9!玩具买一送一!零食全部半价。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明天就恢复原价!”

但实际上,你的价格,只比旁边便宜了5毛。

大伙儿一看,可以啊,真挺便宜的,每样都便宜,赶紧买。你货物的流转速度就上来了。

货物流转速度,就是资金流转速度

当然,你也不能所有东西都便宜,可以像超市那样,感知比较强的、常用的东西,做到亏本,给别人一种“都很便宜”、“都物美价廉”的感觉,然后在这种错觉中,顺手买了别的其实挺贵的东西。

小米也是这样的,让拳头产品——手机最具有性价比,然后呢,再让商城里面的东西,不那么有性价比。

价格战打得足够好,虽然你暂时没赚钱,但你可以把对方挤出市场,等对方玩儿不下去了(资金链断裂),你就拥有了垄断地位。你可以重新定价。

我愿称之为:地摊经济的黑暗森林

当然,你确实可以用心做产品,拿出你的祖传贴膜技术,赢得街坊邻居的一致好评,但请记住,这个周期很长,长到你的资金链受不了

所以,如果你想要一夜暴富,但是又没钱,价格战几乎是你的必选。

放眼中国公司,从山寨抄袭、廉价倾销起家,但今天才开始做精品,走的就是这条路线。

个人的奋斗,与历史的进程,实际上是一致的。

04

我曾经住在昆明大学城附近的一个小区,这个小区的门口,有一家店,卖蔬菜也卖水果。

虽然昆明人都喜欢说这里的物价很贵,但作为一个从广州过来的人,我只觉得什么东西都很便宜,看啥都想吃。

但是有一件事比较困扰我,就是水果虽然确实很便宜,可往往品相都比较差,桃子软软的,凹下去几个坑;苹果蔫蔫的,生出了皱纹;香蕉上也全是黑色斑点。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便宜”的代价,便宜没好货嘛。

后来我发现,根本原因是这里的人太少了,老板的水果虽然很便宜,但买的人也不多。最后的结果就是,本来挺新鲜的水果,一卖卖好几天,自然就不新鲜了。实际上,这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那就是:水果卖不出—水果变差—水果更加卖不出

最后的结果就是:哪怕你打价格战、你亏本卖,也没用。

人少,拿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叫啥呢?其实就是缺乏“流量”。有流量,也就是人多了,你的资金链自然周转的就快,你赚钱的速度就快了。

可能很多朋友还没搞懂“快速资金链”的好处。

实际上,赚钱不仅仅是个空间概念,也就是看你的商品的利润率,它更是个时间概念,还要考虑一段时间内你的利润率。

比如说,你的竞争对手,同样的东西,卖一年,利润率是7%。但是你呢,你便宜,利润率只有5%,好处就是你半年就全卖出去了,一年卖两趟,你的利润率,就是10%!你卖的比他便宜,赚的却比他多。

如果卖3趟呢?4趟呢?基于一个目标利润率,你就可以继续降价。

——这,也就是传说中的:年化利(润)率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说:年化利率是个金融概念啊,卖东西哪有年化利率呢?

这就对了,因为你不是在卖东西,你就是在搞金融啊。

这里的关键,显然,就是流量。流量够大,周转的就够快,周转的越快,年化利率就越高。

拿我昨天发的那个广告来说吧。

现在很多英语、编程的线上课程,卖的极为便宜,有时候我作为业内人都不懂他们怎么赚钱的,后来才发现,原来这就是一趟空手套白狼的流量游戏

哪怕利润微薄,只要流量够大,公司就可以维持两个利好:1.轻资产;2.快速资金链

瑞幸咖啡何尝不是如此?

还有现在很火的直播,其实也就是再比拼便宜,不也是如此吗?

这样一来,这种商业模式,就形成了一个闭环:低价获得流量,流量维持资金链,资金链反哺低价,低价吸引流量。

闭环之外,资金链没你牛逼的,自然就被挤出市场

不知道多少人还记得当年的美团对决饿了吗,滴滴硬刚优步,以及OFO大战摩拜。

表面看,是在抢占市场,其实本质上是一场资金链战争,金融战争

看清了这个,再看近些年来崛起的各种互联网公司,你将看到一副真正的全景。

05

所以,别觉得摆地摊儿磕碜,你跟做互联网的,以及各种高大上的房地产公司,没啥两样。首富王健林和你,那是同行。

玩儿的,都是金融

房地产是80年代就开始玩儿了,是中国企业赚钱模式的领头人,90年代就基本摸清了高杠杆、快速资金链这一套。

它为啥玩儿的起?因为房地产和互联网公司一样,都依靠着巨大的流量——十几亿中国人支撑的、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化。

而互联网时代,可以说是第二次,也更加剧烈的“城市化”,随着联网的人越多,流量效应也就越强,房地产的资金杠杆模式,也就越容易被借鉴。

熟悉金融知识的都知道,中国企业的融资模式,多以债市为主,而非股市,企业的负债量全球第一。

股市现在还2000多点,跟10年前差不多。被人称为“韭菜市”。何也?

我看到很多以屁股先入为主的人,给的说法是:中国金融制度不健全、市场不规范,哪像欧美日本,企业以股市融资为主,借债的比例很低,这才是正常的市场经济啊。

这话有道理,但基本上是错的。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借钱融资,更能满足“快速资金链”这个要求,快速资金链模式,又是靠中国巨大的人口流量来支撑的。股市虽然是直接融资,但它对资金链的束缚很大,受市场限制,无法凭空加高杠杆,从而达到快速扩张、捕获巨大流量的目的

实际上,对欧美日的“老企业”而言,他们的市场容量基本稳定了,目标客户就那么多,成熟的股市,确实能体现这个基本平稳运行的企业的价值。

——你觉得中国的债市融资落后,其实,是因为它最适合企业的快速扩张。

当然,股市融资弱,也有其代价。

比如说,在中国股市上市的企业,其股票价值,和它的实际价值,往往是对不上的

比如说,一个企业,虽然净值很低,但是处于持续性的扩张中,未来的前景似乎看起来很美好,那么,其股票价值是不是应该包含这种潜在的“扩张性”在里面?

反之,如果股票当前的价格,已经包含了其未来的潜在价值,那么,这个股票还有购买的必要吗?我买的就是它未来的潜力,结果潜力已经体现在了价格里,接下来出点啥意外,是不是马上就该跌一跌了?

所以,中国股市更容易受心理因素影响,不利于什么“价值投资”。又因为不利于价值投资,根本没有大资金与大机构(比如社保基金、养老基金这些求稳的大资本等)进来压场子,全是散户在自嗨。

说句私人的,这也是为啥我个人今天仍然不买股票的原因,连指数基金都不买。

所以,如果你想要靠股市赚钱、暴富,我觉得,还不如脚踏实地地去研究研究企业成功的“快速资金链”模式。

虽然它在跟非法集资的边缘疯狂试探,但我觉得仍然比现在的股市靠谱多了。

06

再回到我们都关心的做生意赚钱问题。

先看大形势,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去杠杆了,如果你看新闻,你可能也看到,某某大地产公司,最近资金链紧张开始卖楼了;某地产大亨的儿子,家里那么有钱,结果却没资金救自己开的几家直播平台……

为啥要去杠杆?

因为支撑高杠杆的,是流量,特别是流量的增量。现在,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已经越来越慢,没联网的中国人的也越来越少,新增流量正在走向枯竭。

前几年,我看网上有一种说法,说还是要抓实体经济啊,少搞这些虚的。

其实吧,中国的实体经济,那些珠三角、长三角的大小老板,比你我懂杠杆的多的多的多,什么私募、影子银行、以国企为中介向银行借贷、民间高利贷……各种你没听过的借钱形式,早就玩儿得飞起。

它们本来就没那么“”。

不然的话,中国企业全球第一的杠杆量是咋来的呢?

所以,某些实体经济企业,就算倒了,也不要上来就同情,很可能是它的高杠杆游戏玩儿不下去了,同时又无法通过产品本身的竞争力继续生存。

去杠杆,对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也意味着,利用快速资金链赚钱的买卖,也越来越难做了。

这是客观的大趋势。

但这个做生意的逻辑没有问题,仍然是核心。存量时代,并非各行各业、每一个地方,都是存量,你如果瞅准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你可以构建一个远超当下从业者的“快速资金周转系统”,你就可以盈利

还是说摆地摊儿吧。

对很多不了解金融的人来说,他们摆地摊卖的是产品,而如果你一开始就盯住的是资金周转、年化利率、金融层面,这意味着你拥有着比别人更高一级的赚钱逻辑,你一进场,不是摆地摊卖货这么简单,而是在利用你的价值观、你的信息代差来赚钱。

同样,如果你想理解一个行业、一个公司,最好锚定这个行业的资金链

基于资金链,再去分析其供应链;而不是反过来,从供应链去看其资金链,因为这会让你忘掉供应链的“时间轴”。

最后,说远一点:

狂飙突进的时代,确实渐行渐远。但对整个国家、对于同样作为消费者的你和我,未尝不是好事。毕竟,去掉了杠杆,企业才会安心下来,好好打磨产品、精品,同时也提高价格,而不是低价低质地去玩儿流水游戏。

这样的企业,其工资水平必然会逐渐上涨。

但这个过程,很缓慢,需要大家有点耐心。

只希望,看到这里的各位,不管在哪个时代,都能抓住这个时代的核心逻辑,做明白事,赚明白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