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49年1月国军上将傅作义组织发动的北平起义是规模最大、影响也最深远的一场起义,宣告着平津战役的结束及25万大军的和平改编。值得一提的是,北平25万守军,包括了8个国民党正规军,其中有近20万人是傅作义平素难以直接指挥的“中央军”。既然如此,北平起义其实难度非常大,怎么能确保顺利发动呢?傅作义还是很有谋略的。

由于嫡系绥远系部队实力强劲,傅作义得到了老蒋提拔,用来在华北战场遏制解放军发展。时任华北剿总司令官的傅作义,掌控的绥远系兵力不如中央军,由此也能看出南京方面对“杂牌将领”一贯的防备态度:既要利用其作战,又得提防傅作义做大。具体到49年的北平城,傅作义正规嫡系部队仅有35军和104军,而35军此前被华北野战军在新保安县城大部歼灭,北平城内的35军多为新补充兵员实力较差。傅作义此时要发动起义,非常关键的一点便是设法掌控住近20万中央军,确保其不发生哗变,破坏起义进程。

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别说指挥这20万部队(师级以上将领多为老蒋死忠的黄埔系学生),组织不慎的话,就连傅总司令本人的生命安全都未必能保障周全。然而傅作义不愧是百战名将,排兵部署完全能按照自己的目的服务。原来49年初北平的中央军部队虽多,但核心是师一级的指挥官,傅作义抓住这一要点,提前使用了两个招数,确保北平起义进程不受干扰,顺利实施。都说傅作义指挥不了中央军,起义的关键时刻却显示出了他丰富的经验。

第一个招数,安排绥远系守内城,中央军驻扎城外。傅作义宣布起义前,悄悄完成了嫡系和中央军部队在北平的换防,将自己的亲信部队用来城内警戒,确保自身安全,同时以城防需要为由将中央军大批开赴郊区驻守。等到发动起义时,傅作义召集师级以上将领入城开会,完全置于自己嫡系武装控制下,中央军指挥官大多与城外部队脱节,即便有心反抗也无法调动,此时在会场个个单枪匹马,只得支持或默认起义方案。

第二个招数,对师级将领采取怀柔政策。会议当天傅作义就当众宣布了对中央军师级以上指挥官的优待政策,实在不愿意参与起义的,允许留下部队后返回南京,华北剿总为他们提供专机离开北平。这样一来,主要将领不会因为身处绝境而冒险哗变,比较理智的做法要么起义要么单独坐飞机撤离,像李文、袁朴、石觉等原先强烈反对和平起义的将领,眼见没有机会下手,只能乖乖离开北平。傅作义的这两个巧妙安排,最大程度促成了北平起义的成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