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抗美援朝战争打响。

志愿军入朝前夕,美军为首的联军拥有兵力44万,其中空军36677人,各类作战飞机1100余架,每个步兵师配备坦克149辆。而直至第一次战役打响,志愿军一个军的武器配备仅相当于美军一个师的54%,没有坦克,更没有一架飞机掩护。

建国之初,我国的空军力量十分薄弱,开国大典时接受检阅的仅有17架东拼西凑的老旧飞机。然而到1954年初时,我国已拥有28个空军师,5个独立飞行团,作战飞机3000余架。美军的参谋长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了空军强国之一”。

那么中国空军究竟是怎样做到“一夜崛起”的呢?

为了应对没有制空权问题,我国将主要的希望寄托于苏联航空兵的出动。然而1950年10月8号,莫斯科方面传来消息:“对提供空中掩护的允诺,目前还不能实现,原因是苏联空军还没有准备好”。

获悉此情后,10月13日,毛泽东主席召集了紧急会议,并最终艰难的决定按原计划派遣志愿军入朝。就这样,在没有任何空中掩护的前提下,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同年11月1日,在沈阳地区的苏联米格—15飞机在安东—新义州地区首次投入战斗,志愿军开始有了空中保护。11月28日,志愿军空军28大队首次升空和美空军交手。

为了加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斯大林在1951年5月22日提出:将在两个月内向中国提供372架米格—15飞机,只收取运费。苏联的有偿和无偿援助无疑壮大了中国空军的实力,然而面对美军强大的空中力量,依然显得十分单薄,志愿军后勤补给线始终受到美空军的巨大威胁。

1951年5月前后,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组织的第一届赴朝慰问团慰问结束回国后,先后反映了志愿军在作战中的困难情况。但当时的中国正面临抗美援朝和国内恢复重建的双重压力,财政负担很重,已无法拨出更多款项用于向苏联购买作战所需的武器装备。

因此,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按照当时的捐献办法,捐献人民币15万元计为一架战斗机,25万元为1辆坦克,9万元为1门大炮,各地捐献的武器装备都冠以捐献单位的名字。(1953年后人民币新旧替换,1万元旧币等于1元新币,为便于直观理解,本文所有单位均直接采用新币值)

在这一号召之下,抗美援朝武器捐献运动迅速在全国掀起:东北人民认捐203架战斗机,华北人民认捐234架,广东认捐122架,湖北认捐100架……各地出现了“石景山工人号”、“中国店员号”、“北京农民号”、“中国少年儿童号”、“白求恩”号等冠名的战机捐献活动。

到1952年5月底时,全国共捐献人民币5.565亿元,折合战斗机3710架。5亿元放在今天,对于如今已经位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我国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但上世纪50年代的5亿元,却是一个天文数字。

1951年,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3元,在工资较高的上海机床厂,月收入可以达到72.8元,除去必要开支,每月可结余16-20元。但则只是少数,全国更多的地区月工资水平仅勉强维持一家三口,很难有结余。

在这一困难情况下,全国人民却节衣缩食,工人每月捐出1到6个工作日的工资收入,农民义务增加副业生产,艺术家进行义演,学生勤工俭学,在一年时间内,捐献出足够武装30个空军师的战斗机。

与此同时,全国也掀起了参军的热潮。与朝鲜隔江相望的辽宁丹东,几天内有超过5800人报名参军,东北各地志愿入朝的司机有5571人,人口2000万的浙江,报名参军者多达100万……

正是全国人民这种伟大的爱国热忱,将贫弱的中国凝聚成一个强大的整体。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年轻的志愿军空军创造了让称雄二战的美军飞行员也胆战心惊的傲人战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