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抗美援朝戰爭打響。

志願軍入朝前夕,美軍爲首的聯軍擁有兵力44萬,其中空軍36677人,各類作戰飛機1100餘架,每個步兵師配備坦克149輛。而直至第一次戰役打響,志願軍一個軍的武器配備僅相當於美軍一個師的54%,沒有坦克,更沒有一架飛機掩護。

建國之初,我國的空軍力量十分薄弱,開國大典時接受檢閱的僅有17架東拼西湊的老舊飛機。然而到1954年初時,我國已擁有28個空軍師,5個獨立飛行團,作戰飛機3000餘架。美軍的參謀長曾發出過這樣的感慨:“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就成了空軍強國之一”。

那麼中國空軍究竟是怎樣做到“一夜崛起”的呢?

爲了應對沒有制空權問題,我國將主要的希望寄託於蘇聯航空兵的出動。然而1950年10月8號,莫斯科方面傳來消息:“對提供空中掩護的允諾,目前還不能實現,原因是蘇聯空軍還沒有準備好”。

獲悉此情後,10月13日,毛澤東主席召集了緊急會議,並最終艱難的決定按原計劃派遣志願軍入朝。就這樣,在沒有任何空中掩護的前提下,志願軍跨過了鴨綠江。同年11月1日,在瀋陽地區的蘇聯米格—15飛機在安東—新義州地區首次投入戰鬥,志願軍開始有了空中保護。11月28日,志願軍空軍28大隊首次升空和美空軍交手。

爲了加強中國空軍作戰能力,斯大林在1951年5月22日提出:將在兩個月內向中國提供372架米格—15飛機,只收取運費。蘇聯的有償和無償援助無疑壯大了中國空軍的實力,然而面對美軍強大的空中力量,依然顯得十分單薄,志願軍後勤補給線始終受到美空軍的巨大威脅。

1951年5月前後,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組織的第一屆赴朝慰問團慰問結束回國後,先後反映了志願軍在作戰中的困難情況。但當時的中國正面臨抗美援朝和國內恢復重建的雙重壓力,財政負擔很重,已無法撥出更多款項用於向蘇聯購買作戰所需的武器裝備。

因此,1951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向全國發出了《關於推行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的號召》。按照當時的捐獻辦法,捐獻人民幣15萬元計爲一架戰鬥機,25萬元爲1輛坦克,9萬元爲1門大炮,各地捐獻的武器裝備都冠以捐獻單位的名字。(1953年後人民幣新舊替換,1萬元舊幣等於1元新幣,爲便於直觀理解,本文所有單位均直接採用新幣值)

在這一號召之下,抗美援朝武器捐獻運動迅速在全國掀起:東北人民認捐203架戰鬥機,華北人民認捐234架,廣東認捐122架,湖北認捐100架……各地出現了“石景山工人號”、“中國店員號”、“北京農民號”、“中國少年兒童號”、“白求恩”號等冠名的戰機捐獻活動。

到1952年5月底時,全國共捐獻人民幣5.565億元,摺合戰鬥機3710架。5億元放在今天,對於如今已經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我國來說,根本不算什麼,但上世紀50年代的5億元,卻是一個天文數字。

1951年,全國職工月平均工資爲33元,在工資較高的上海機牀廠,月收入可以達到72.8元,除去必要開支,每月可結餘16-20元。但則只是少數,全國更多的地區月工資水平僅勉強維持一家三口,很難有結餘。

在這一困難情況下,全國人民卻節衣縮食,工人每月捐出1到6個工作日的工資收入,農民義務增加副業生產,藝術家進行義演,學生勤工儉學,在一年時間內,捐獻出足夠武裝30個空軍師的戰鬥機。

與此同時,全國也掀起了參軍的熱潮。與朝鮮隔江相望的遼寧丹東,幾天內有超過5800人報名參軍,東北各地誌願入朝的司機有5571人,人口2000萬的浙江,報名參軍者多達100萬……

正是全國人民這種偉大的愛國熱忱,將貧弱的中國凝聚成一個強大的整體。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年輕的志願軍空軍創造了讓稱雄二戰的美軍飛行員也膽戰心驚的傲人戰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