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星云是类太阳恒星的晚期产物,它的双极结构形似蝴蝶翅膀。

原太阳发出的紫外光,对太阳星云中的氧同位素有选择作用。

phys.org网站当地时间10月20日报道,在一个探索太阳系起源的项目中,研究人员将太阳的组成与太阳系中最古老物质(未变质陨石中的难熔包裹体)的组成进行了对比,确定了紫外光对于行星形成的重要影响。

通过分析氧同位素,研究人员确定了太阳、行星和其他古老太阳系物质的成分差异,并得出结论:太阳系中氧同位素异质性是从原太阳分子云中继承而来的。

该项目的研究人员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韩国庆熙大学,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刊登在《科学进展》杂志中。

论文作者、夏威夷大学研究人员Alexander Krot说:“最近的研究表明,太阳系中许多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变化都与原太阳分子云密切相关。氧气也不例外。”

研究人员在比较氧同位素氧-16、氧-17和氧-18时,发现了地球与太阳间的显著差异。他们表示,这些差异源自紫外线对一氧化碳的分解作用,它导致了水中氧同位素的比例产生了巨大变化。

行星是由尘埃形成的,而尘埃通过与水的相互作用“继承”了氧同位素比率的变化。

然而,科学家们还无法确定的是——紫外光过程究竟是发生在母体分子云(坍塌后形成原太阳系)中,还是发生在太阳星云(行星形成的气体及尘埃)中?

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研究人员将目光转向了陨石中最古老的成分——钙铝夹杂物(CAIs)。首先,他们用离子探针、电子背散射仪和X射线元素分析仪仔细分析了CAIs的组成;随后,研究人员加入了第二个同位素系统(铝、镁同位素)来限制CAIs的“年龄”,进而首次在氧同位素丰度和铝-26同位素之间建立了联系。最终,他们得出的结论是:CAIs是在母体分子云塌缩1万至2万年后形成的。这是太阳系历史的早期,此时太阳星云中的氧同位素还没有足够时间发生变化。

该发现足以表明紫外光过程发生在母体分子云中。

研究人员表示,虽然还需要更多的测量和建模工作才能充分评估新发现的影响,但新发现确实对理解太阳系形成期间的有机化合物库具有重要意义。

科界原创

编译:德克斯特

审稿:西莫

责编:陈之涵

期刊来源:《科学进展》

期刊编号:2375-2548

原文链接:

https://phys.org/news/2020-10-ultraviolet-solar.html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