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豆豆

对于关注社招文职的人来说,这是个特殊的日子。

望穿秋水、翘首以盼的2020年社会招聘文职笔试成绩终于出来了。

不可否认,文职社招已经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在激烈的竞争下有人欢喜有人忧,各大媒体从年初就大力宣传招聘的政策、福利、条件等。

作为新生事物,军队文职在军改的大背景下诞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待实践检验的东西,才能在曲折中自我完善并发展。

文职这一新生事物作为就业的一个选择,先把它看清了,认识全面了。

首先,文职的身份界定。

作为一个职业,文职无疑具有情怀优势,对有志于投身国防事业的高校人才圆梦军营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但是,新修订的《国防法》并没有将文职人员纳入其中,关于“军人”是这样规定的:本法所称军人,是指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服现役的军官、军士、义务兵和军队院校供给制学员。

可见《国防法》并没有将文职人员划到“军人”的方阵,而在2017年修订的《文职人员条例》中,是这样表述的:“本条例所称文职人员,是指在军民通用、非直接参与作战且社会化保障不宜承担的军队编制岗位从事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的非现役人员,是军队人员的组成部分。”文职人员“是军队人员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军人。

有文章分析,未来文职人员会纳入到国家公务人员体系,但目前关于文职人员身份、地位的条令、条例中并没有明确,最清晰的表述还是《文职人员条例》:文职人员在军队和社会生活中,依法享有国家工作人员相应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

字里行间,透露出这样一个信号:我给你公职人员相应的权利、对应的义务,但是你仍然不是公职人员。

为什么不能痛痛快快给个名分?

第二,文职的待遇,只能说具有比较优势。

是不是真的如宣讲中所讲,从此端上了“铁饭碗”?

先看看文职条例规定:“军队建立与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制度相衔接、具有比较优势的文职人员管理、保障制度和机制。”众所周知,尽管国家公职人员也面临改革转型,但是目前来看公务员还是“铁饭碗”,签的是“终身合同”,说明公务员的“退出”还是很难的。

目前的军队文职还是三年到五年的合同制,据说没有大的问题可以干到退休,但是对文职的考核制度依然很严格。

除了完成本职工作,有的单位将文职人员的体能考核纳入职称评定的硬性条件,跟军职的要求不相上下,真正拿硬指标来卡你,还敢保证永不退出吗?

稳定性上输给了公务员,再来看待遇。

目前的政策是,面向社会招聘的军队文职人员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水平高于同类地方人员,公积金缴纳方式参照地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日常管理参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这里暂且不论公务人员的“灰色收入”和权利优势,从学历上说,军队文职的大部分岗位是从事技术、技能类工作,硕士起步是常态,本科文凭可选择的岗位极少,社招文职的引入使军队学历层次起码上了一个台阶。

当然,“学而优则仕”,地方上也不乏博士、硕士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但是他们动辄年薪20万、30万,成为稀缺资源。

在市场导向就业的趋势下,尽管对博士招聘给出了优惠政策,但是社招文职并不具有待遇优势,在缺乏吸引力的城市甚至一度出现“爆冷”的局面。

最后,再来预测下文职的未来走向。

如前所述,对于文职的身份界定还不明确,导致了其待遇和发展路径不明确。

目前对文职最大的顾虑在于退休安置,就算你干一辈子文职端上了“铁饭碗”,退休的待遇是按照企业人员的水平,还是按照国家公职人员的待遇?

文职人员的“后路”在政策导向上也缺乏竞争力。

同时,“孔雀蓝”一旦走上了工作岗位,面临着与部队文化、管理体制、任务目标的融合,“理想中”的部队和现实中的部队存在的落差,文职们需要调适,部队也需要自我调适。

最终是否能够做到人尽其才、为部队发展作出贡献,也是一个双向的选择。

在职业化背景下,文职的职业化色彩或许更加浓厚,“职业文职”到底香不香,还是因人而异。随着军队职业化道路的进一步深入,文职的政策必然会不断完善和改进, 真正让这支队伍彻底融入军队的行列,不管是从观念上还是实际上,都成为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一段不短的路去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