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S卡,一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彻底将《演员请就位》推入舆论漩涡。

一个“薇”表情,一句“有一点矫情”,又让导师们在这个节目里的人设被“补”全了。

才播了三期,《演员请就位》热度就超过了2020许多选秀综艺。而热搜榜几乎每期都在围绕导师说的话、给的S卡来讨论。

一张S卡引发的争议在于,在代表市场的制片人手里,它不掺杂任何演员过去的荣光与演技的印象。而四个导演手里的S卡,又不同于制片人代表市场给出的级别划分,他们更多是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所以暗含着导演们的审美标准和妥协。

01

8张S卡背后4位导演的审美

尔冬升是这一季《演员请就位》的“变量”。

从第一期说陈宥维的“你要知道自己的弱点,弱点非常多的”、“你连五官的控制都还不知道技巧”到最新一期评价杨志刚的那句“不行就模仿别人吧”,说出了多少受杨志刚演技“荼毒”观众的心声,堪称期期有爽点,句句说到位。

内娱观众大呼“等尔冬升久矣”,尔小宝则换上了网友给他做的“吃瓜群众”的头像,第一次上综艺,输出全马力,综艺感十足,真.综艺之神垂怜。

其他三个导演第一季的时候,就让观众窥见过他们选人的审美标准,但是“敢说”的尔冬升,给观众的印象好像就停留在了尔小宝是个“怼人达人”的印象里。其实从他评价杨志刚的“你的表演方式都差不多”就能看出来尔冬升选人的标准:他不喜欢作为“工具人”的演员。

他自己出身邵氏,演了一堆大侠,最爱讲的梗是“如果我有钱,就会把它们(邵氏的录像带)都买下来烧掉”。

为什么?因为他觉得那时候的古装剧千篇一律。

所以,尔冬升当了导演后,最爱拍的题材是小人物的冷暖人生,最爱做的事情是把名演员拉下“神坛”,让他们脱离原有的形象去表演。

他评价杨志刚受困于“经常和哥哥合作”,其实就是在说演员不能被动地在经验主义里躺赢。

作为影视剧的表演主体,演员们其实既主动又被动。被动在于,他们其实是满足导演想象的载体,比如尔冬升自己曾经让刘青云在客串过他自己,演了过气导演“尔冬升”↓

主动又在于,一个合格的演员应该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他们要做的不是在一个框架里再现形象,更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表演赋予形象灵魂。

因而当尔冬升把S卡给了黄奕和温峥嵘,小姐姐一点不惊讶,这完全符合他的选演员标准。这两位女演员都属于有演技,但渐渐被遗忘的那一类,而且她们两个选的片段都是陈凯歌的经典作品。

再现名导演作品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容易去模仿,当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按原作去演,演员就会把被框住。最终,出来的作品会让观众不自觉去和原作比较,演员本身反倒会面目模糊。

而不管是上一期黄奕自己理解的《风月》女主如意有种“平静的绝望”,还是这一期温峥嵘没有按照《梅兰芳》陈红的演法演,甚至带着对手黄梦莹一起走出了低级模仿的误区。

所以,愿意脱离经验主义的两位女演员,就是尔冬升最愿意给机会的那类演员。他本身的优势之一就是会挖掘女演员的光芒,很多女演员通过他的作品能拿奖或者完成转型。

与尔冬升不喜欢演员一成不变不同的是,被赵薇说是“审美固定”的郭敬明一直陷在了个人审美的领地,这是引起观众愤怒的主要原因。

郭敬明在第一季大套输出表演理论,难敌陈凯歌四两拨千斤亲自点拨演员,在第二季把S卡给了何昶希和丁程鑫则彻底坐实了他就是导演界的“王语嫣”。

虽然他自己在先导片里一语道破:“流量是把双刃剑,正负面评价都摇摆得很剧烈。”↓

但是郭敬明显然是四个导演里最为了解当下的行业生态,且直接付诸行动去靠近的。他选的这两个年轻艺人除了符合他个人的审美外,又都是爱豆,还在各种各种影视剧里出现,正正体现了影视行业流量崇拜的现实。

内娱偶像和演员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偶像没有真正的“舞台”,只能扎堆演戏保持曝光率,而资本元素的入侵又改变了整个文娱大环境。

明年选秀综艺更是井喷。

这种选人的思路,也让郭敬明对于表演的理解有着符合目前市场的一种“直给”标准。他个人注重视觉上的华丽,这是郭敬明式的审美。而他热衷于悲喜起伏非常大的情绪化表演,则是当下一部分观众和粉丝对于“好表演”的理解,无一例外推崇的是“情绪”的体现。

两季下来,明眼人都能看出郭敬明喜欢的都是文本的冲突性很强,要求演员在几分钟的短片中内“爆”的表演。

他评价黄奕的表演“太平了”,又说温峥嵘的表演像在演话剧,但在李溪芮哭着说“感觉毁了郭敬明老师的作品”的时候又觉得表演得不错,说错台词不是大问题。

这固然有郭敬明格外偏爱演了他作品演员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他喜欢的表演,都是那种现在市场上流行的“炸裂式”的表演。

这种有冲突、矛盾和强烈戏剧性的戏码在如今极易被拿来截成短视频传播,表演被拆解,情绪被放大。

观众很少想去了解演员的表演应该是“凡有情绪,必有出处”,情绪爆发力强的表演反而被认为就是好演技。这是审美维度的单一,也是以流量为导向,“快餐式”表演流行的必然。

所以,何冰两年前聊过的这个话题依然成立,也因为市场的这种审美依旧无解。

而作为一档竞技类综艺节目,显然需要兼顾娱乐性和专业性,所以陈凯歌和赵薇两个人,一个开堂讲座,一个圆滑犀利,在一定程度上,担任了“短期表演集训班”老师的角色。

新的一期里,“薇学”靠着一个“薇”表情出圈,这是赵薇在看到李溪芮在台上越说越激动,到最后感觉已经快失控了后的撇嘴↓

她的评价跟爽朗的银幕形象相去甚远,话中有话无尽讽刺:“没觉得你俩荧幕上演得不好,只觉得你俩走出来这段戏,演得不够好。”

小姐姐感觉这个评价完全可以和她的两个好友那英、王菲,组一个“反矫三人组”↓

在反矫这点上,从赵薇给施柏宇和王锵的两张S卡也能看出她的选人标准,那就是表演要自然。

施柏宇不仅拿到了制片人给的S卡,还拿到了赵薇给的S卡,郭敬明认为他演得不如任敏,赵薇直言不同意,“施柏宇是个不可多得的好演员”↓

而王锵的《以家人之名》也不是尽善尽美,但胜在情感真挚,不仅尔冬升说他“眼里有灵魂”,赵薇点评他的表演有深度,让观众能自然相信并接受剧情。

“擅长表演”与“擅长指导表演”之间其实是有距离的,但从赵薇的选人标准来说,可以看到赵薇的一种审美统一:她喜欢有潜力,且不油腻的表演。

这里就不得不提赵薇点评张铭恩表演的《鬓边不是海棠红》片段了,先是说表演“少了点高贵”↓

接着又说,“黄晓明的原版都显得没有了油腻感”,猛一听是夸小明,但仔细一品,一箭三雕,既说了对台上演员表演的看法,又隐晦点出了黄晓明表演的问题,更是表达了她自己对于表演自然的审美喜好。

如果说,李诚儒是直言不讳,尔冬升是“借刀杀人”,郭敬明是诡辩卖弄,那赵薇作为导演,既有自己坚持的标准,又在“调教”演员上秉持她一贯的圆滑,薇薇一笑,点到为止。

而导演的能力,很大一部分也是体现在对演员的调教上。具体说,就是对演员的表演进行引导、校正、启发,以帮助演员更好地理解角色,理解整部作品的内核,让演员能够尽最大的可能,用正确的方式,去释放自身的能量和创造力。

从这一点上来说,陈凯歌是四个导演中最擅长调教演员的。

陈凯歌在前期先导片中说导演需要去点染演员。

他能看出胡杏儿的表演好在什么点上↓

又能给张逸杰讲剧情发展的逻辑是什么↓

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演员表演的瑕疵所在,还能帮演员确立表演方向,这是陈凯歌导演最难得的地方。

他把S卡给到了他在采访里说“有点真东西”的胡杏儿,选择任敏则是贯彻了他从第一季就坚持的,“具有电影感”。

02

发S卡的导演真有话语权吗?

三期节目下来,导演手里的8张S卡的归属都已经尘埃落定,它们代表了四位导演选演员的审美思路。

看上去《演员请就位2》好像是想通过四位导演,站在内容创作者的角度让有实力的演员获得更多的机会。

但与之相悖的是,节目组又开启了一个“最受观众认可演员榜”的投票活动,这个能让演员“复活”的机制对谁有利?经过各种打投比拼的“秀粉”最清楚,这个通道的出现能让粉丝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小姐姐不禁就想发问一句,那导演手里的S卡意义在哪里?除了展现他们作为导演的选人思路和审美之外,四个导演的话语权是被稀释了吗?

其实从这一季节目引入了市场评级就能看出,这一次的《演员请就位》,并非是一个单纯的以导演为主导的“演技竞技”节目了。

首先,话语权第一顺位在那些代表“市场”的制片人手里。

第一期开播时,每个演员在进场之前都会收到由多位一线制片人根据自身感受评出的“市场定级”,分为S、A、B三个等级。这个新的赛制完全就能让观众直观感受赤裸裸的演艺市场环境。

当市场初评级和演技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当演戏十几年的演员被分进B组,初涉荧幕的新人演员却能拿到制片人给的S卡,《演员请就位》第二季就展现了市场规律那看不见的手。

尔冬升也在节目里谈到了“话语权”的问题。

比如被“市场”评级最后一名的曹骏,就丧失了主动选择角色的权力,只能去演许幻山。

这一设置就是完全还原了目前影视行业的生态,越是被市场认为没有流量的演员,越没有话语权,越是没有挑三拣四的权力,而越是去演那些别人挑剩下的角色,越是可能没法出头。

而赢在起跑线上的演员呢?比如陈凯歌给了S卡的任敏,她在最初的制片人等级评选中就是S级,所以她就能选到非常适合她气质,以及适合她自己发挥出水平的《少年的你》里的女主角。

这就是马太效应。首先话语权顺位第一的“市场”选择,已经让这些S级演员有了更多资源,而这些足够他们挑选的资源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有更多发挥的空间,从未形成良性循环。

那么有没有可能“逆袭”?

原本被定为“B级”的温峥嵘,在精彩演绎了福芝芳之后,如愿拿到了尔冬升导演给的S卡,实现了她自己说过的要逆袭↓

但是,别忘了,导演手里的S卡并不是唯一的话语权主导者,想象一下,如果温峥嵘在后面面临淘汰,她和那几个小鲜肉谁更容易通过节目设置的打投环节再回来呢?

这就是这个节目的矛盾点。

当代表着通过演技给S卡的导演手里话语权被稀释,即便是导演发出了代表自己审美的S卡,也代表不了导演有最终的话语权。

承认吧,虽然导演们之间互怼火花四溅,虽然导演们看似越来越敢说,虽然导演们选人的审美都各自有思路,这节目现在有那么大的流量,靠的也是几位导演们发S卡时候的“腥风血雨”。

但是,引入市场机制,引入流量打投,早已说明了这档节目的噱头大于实际的“演技”实力比拼。

陈凯歌点评曹骏的时候表示说,发S卡只是遵守一个游戏规则,

但这又不仅仅是“游戏”中的规则,它就是残酷的行业生态。

摆脱不了流量市场的怪圈,需要不断地做妥协,在比拼实力之外,还有流量市场的规则,演技综艺就不提供“灵药”,做不到为行业“造血”,把真正优秀的人才输送到市场上去,

导演们能通过节目发出代表自己审美的S卡,但然后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