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S卡,一句“翻手爲雲覆手爲雨”,徹底將《演員請就位》推入輿論漩渦。

一個“薇”表情,一句“有一點矯情”,又讓導師們在這個節目裏的人設被“補”全了。

才播了三期,《演員請就位》熱度就超過了2020許多選秀綜藝。而熱搜榜幾乎每期都在圍繞導師說的話、給的S卡來討論。

一張S卡引發的爭議在於,在代表市場的製片人手裏,它不摻雜任何演員過去的榮光與演技的印象。而四個導演手裏的S卡,又不同於製片人代表市場給出的級別劃分,他們更多是從“創作者”的角度出發,所以暗含着導演們的審美標準和妥協。

01

8張S卡背後4位導演的審美

爾冬升是這一季《演員請就位》的“變量”。

從第一期說陳宥維的“你要知道自己的弱點,弱點非常多的”、“你連五官的控制都還不知道技巧”到最新一期評價楊志剛的那句“不行就模仿別人吧”,說出了多少受楊志剛演技“荼毒”觀衆的心聲,堪稱期期有爽點,句句說到位。

內娛觀衆大呼“等爾冬升久矣”,爾小寶則換上了網友給他做的“喫瓜羣衆”的頭像,第一次上綜藝,輸出全馬力,綜藝感十足,真.綜藝之神垂憐。

其他三個導演第一季的時候,就讓觀衆窺見過他們選人的審美標準,但是“敢說”的爾冬升,給觀衆的印象好像就停留在了爾小寶是個“懟人達人”的印象裏。其實從他評價楊志剛的“你的表演方式都差不多”就能看出來爾冬升選人的標準:他不喜歡作爲“工具人”的演員。

他自己出身邵氏,演了一堆大俠,最愛講的梗是“如果我有錢,就會把它們(邵氏的錄像帶)都買下來燒掉”。

爲什麼?因爲他覺得那時候的古裝劇千篇一律。

所以,爾冬升當了導演後,最愛拍的題材是小人物的冷暖人生,最愛做的事情是把名演員拉下“神壇”,讓他們脫離原有的形象去表演。

他評價楊志剛受困於“經常和哥哥合作”,其實就是在說演員不能被動地在經驗主義裏躺贏。

作爲影視劇的表演主體,演員們其實既主動又被動。被動在於,他們其實是滿足導演想象的載體,比如爾冬升自己曾經讓劉青雲在客串過他自己,演了過氣導演“爾冬升”↓

主動又在於,一個合格的演員應該具有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他們要做的不是在一個框架裏再現形象,更是通過自己的想象力和表演賦予形象靈魂。

因而當爾冬升把S卡給了黃奕和溫崢嶸,小姐姐一點不驚訝,這完全符合他的選演員標準。這兩位女演員都屬於有演技,但漸漸被遺忘的那一類,而且她們兩個選的片段都是陳凱歌的經典作品。

再現名導演作品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容易去模仿,當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都按原作去演,演員就會把被框住。最終,出來的作品會讓觀衆不自覺去和原作比較,演員本身反倒會面目模糊。

而不管是上一期黃奕自己理解的《風月》女主如意有種“平靜的絕望”,還是這一期溫崢嶸沒有按照《梅蘭芳》陳紅的演法演,甚至帶着對手黃夢瑩一起走出了低級模仿的誤區。

所以,願意脫離經驗主義的兩位女演員,就是爾冬升最願意給機會的那類演員。他本身的優勢之一就是會挖掘女演員的光芒,很多女演員通過他的作品能拿獎或者完成轉型。

與爾冬升不喜歡演員一成不變不同的是,被趙薇說是“審美固定”的郭敬明一直陷在了個人審美的領地,這是引起觀衆憤怒的主要原因。

郭敬明在第一季大套輸出表演理論,難敵陳凱歌四兩撥千斤親自點撥演員,在第二季把S卡給了何昶希和丁程鑫則徹底坐實了他就是導演界的“王語嫣”。

雖然他自己在先導片裏一語道破:“流量是把雙刃劍,正負面評價都搖擺得很劇烈。”↓

但是郭敬明顯然是四個導演裏最爲了解當下的行業生態,且直接付諸行動去靠近的。他選的這兩個年輕藝人除了符合他個人的審美外,又都是愛豆,還在各種各種影視劇裏出現,正正體現了影視行業流量崇拜的現實。

內娛偶像和演員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偶像沒有真正的“舞臺”,只能扎堆演戲保持曝光率,而資本元素的入侵又改變了整個文娛大環境。

明年選秀綜藝更是井噴。

這種選人的思路,也讓郭敬明對於表演的理解有着符合目前市場的一種“直給”標準。他個人注重視覺上的華麗,這是郭敬明式的審美。而他熱衷於悲喜起伏非常大的情緒化表演,則是當下一部分觀衆和粉絲對於“好表演”的理解,無一例外推崇的是“情緒”的體現。

兩季下來,明眼人都能看出郭敬明喜歡的都是文本的衝突性很強,要求演員在幾分鐘的短片中內“爆”的表演。

他評價黃奕的表演“太平了”,又說溫崢嶸的表演像在演話劇,但在李溪芮哭着說“感覺毀了郭敬明老師的作品”的時候又覺得表演得不錯,說錯臺詞不是大問題。

這固然有郭敬明格外偏愛演了他作品演員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他喜歡的表演,都是那種現在市場上流行的“炸裂式”的表演。

這種有衝突、矛盾和強烈戲劇性的戲碼在如今極易被拿來截成短視頻傳播,表演被拆解,情緒被放大。

觀衆很少想去了解演員的表演應該是“凡有情緒,必有出處”,情緒爆發力強的表演反而被認爲就是好演技。這是審美維度的單一,也是以流量爲導向,“快餐式”表演流行的必然。

所以,何冰兩年前聊過的這個話題依然成立,也因爲市場的這種審美依舊無解。

而作爲一檔競技類綜藝節目,顯然需要兼顧娛樂性和專業性,所以陳凱歌和趙薇兩個人,一個開堂講座,一個圓滑犀利,在一定程度上,擔任了“短期表演集訓班”老師的角色。

新的一期裏,“薇學”靠着一個“薇”表情出圈,這是趙薇在看到李溪芮在臺上越說越激動,到最後感覺已經快失控了後的撇嘴↓

她的評價跟爽朗的銀幕形象相去甚遠,話中有話無盡諷刺:“沒覺得你倆熒幕上演得不好,只覺得你倆走出來這段戲,演得不夠好。”

小姐姐感覺這個評價完全可以和她的兩個好友那英、王菲,組一個“反矯三人組”↓

在反矯這點上,從趙薇給施柏宇和王鏘的兩張S卡也能看出她的選人標準,那就是表演要自然。

施柏宇不僅拿到了製片人給的S卡,還拿到了趙薇給的S卡,郭敬明認爲他演得不如任敏,趙薇直言不同意,“施柏宇是個不可多得的好演員”↓

而王鏘的《以家人之名》也不是盡善盡美,但勝在情感真摯,不僅爾冬升說他“眼裏有靈魂”,趙薇點評他的表演有深度,讓觀衆能自然相信並接受劇情。

“擅長表演”與“擅長指導表演”之間其實是有距離的,但從趙薇的選人標準來說,可以看到趙薇的一種審美統一:她喜歡有潛力,且不油膩的表演。

這裏就不得不提趙薇點評張銘恩表演的《鬢邊不是海棠紅》片段了,先是說表演“少了點高貴”↓

接着又說,“黃曉明的原版都顯得沒有了油膩感”,猛一聽是誇小明,但仔細一品,一箭三雕,既說了對臺上演員表演的看法,又隱晦點出了黃曉明表演的問題,更是表達了她自己對於表演自然的審美喜好。

如果說,李誠儒是直言不諱,爾冬升是“借刀殺人”,郭敬明是詭辯賣弄,那趙薇作爲導演,既有自己堅持的標準,又在“調教”演員上秉持她一貫的圓滑,薇薇一笑,點到爲止。

而導演的能力,很大一部分也是體現在對演員的調教上。具體說,就是對演員的表演進行引導、校正、啓發,以幫助演員更好地理解角色,理解整部作品的內核,讓演員能夠盡最大的可能,用正確的方式,去釋放自身的能量和創造力。

從這一點上來說,陳凱歌是四個導演中最擅長調教演員的。

陳凱歌在前期先導片中說導演需要去點染演員。

他能看出胡杏兒的表演好在什麼點上↓

又能給張逸傑講劇情發展的邏輯是什麼↓

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演員表演的瑕疵所在,還能幫演員確立表演方向,這是陳凱歌導演最難得的地方。

他把S卡給到了他在採訪裏說“有點真東西”的胡杏兒,選擇任敏則是貫徹了他從第一季就堅持的,“具有電影感”。

02

發S卡的導演真有話語權嗎?

三期節目下來,導演手裏的8張S卡的歸屬都已經塵埃落定,它們代表了四位導演選演員的審美思路。

看上去《演員請就位2》好像是想通過四位導演,站在內容創作者的角度讓有實力的演員獲得更多的機會。

但與之相悖的是,節目組又開啓了一個“最受觀衆認可演員榜”的投票活動,這個能讓演員“復活”的機制對誰有利?經過各種打投比拼的“秀粉”最清楚,這個通道的出現能讓粉絲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小姐姐不禁就想發問一句,那導演手裏的S卡意義在哪裏?除了展現他們作爲導演的選人思路和審美之外,四個導演的話語權是被稀釋了嗎?

其實從這一季節目引入了市場評級就能看出,這一次的《演員請就位》,並非是一個單純的以導演爲主導的“演技競技”節目了。

首先,話語權第一順位在那些代表“市場”的製片人手裏。

第一期開播時,每個演員在進場之前都會收到由多位一線製片人根據自身感受評出的“市場定級”,分爲S、A、B三個等級。這個新的賽制完全就能讓觀衆直觀感受赤裸裸的演藝市場環境。

當市場初評級和演技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當演戲十幾年的演員被分進B組,初涉熒幕的新人演員卻能拿到製片人給的S卡,《演員請就位》第二季就展現了市場規律那看不見的手。

爾冬升也在節目裏談到了“話語權”的問題。

比如被“市場”評級最後一名的曹駿,就喪失了主動選擇角色的權力,只能去演許幻山。

這一設置就是完全還原了目前影視行業的生態,越是被市場認爲沒有流量的演員,越沒有話語權,越是沒有挑三揀四的權力,而越是去演那些別人挑剩下的角色,越是可能沒法出頭。

而贏在起跑線上的演員呢?比如陳凱歌給了S卡的任敏,她在最初的製片人等級評選中就是S級,所以她就能選到非常適合她氣質,以及適合她自己發揮出水平的《少年的你》裏的女主角。

這就是馬太效應。首先話語權順位第一的“市場”選擇,已經讓這些S級演員有了更多資源,而這些足夠他們挑選的資源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讓他們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從未形成良性循環。

那麼有沒有可能“逆襲”?

原本被定爲“B級”的溫崢嶸,在精彩演繹了福芝芳之後,如願拿到了爾冬升導演給的S卡,實現了她自己說過的要逆襲↓

但是,別忘了,導演手裏的S卡並不是唯一的話語權主導者,想象一下,如果溫崢嶸在後面面臨淘汰,她和那幾個小鮮肉誰更容易通過節目設置的打投環節再回來呢?

這就是這個節目的矛盾點。

當代表着通過演技給S卡的導演手裏話語權被稀釋,即便是導演發出了代表自己審美的S卡,也代表不了導演有最終的話語權。

承認吧,雖然導演們之間互懟火花四濺,雖然導演們看似越來越敢說,雖然導演們選人的審美都各自有思路,這節目現在有那麼大的流量,靠的也是幾位導演們發S卡時候的“腥風血雨”。

但是,引入市場機制,引入流量打投,早已說明了這檔節目的噱頭大於實際的“演技”實力比拼。

陳凱歌點評曹駿的時候表示說,發S卡只是遵守一個遊戲規則,

但這又不僅僅是“遊戲”中的規則,它就是殘酷的行業生態。

擺脫不了流量市場的怪圈,需要不斷地做妥協,在比拼實力之外,還有流量市場的規則,演技綜藝就不提供“靈藥”,做不到爲行業“造血”,把真正優秀的人才輸送到市場上去,

導演們能通過節目發出代表自己審美的S卡,但然後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