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过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感触颇深。

有位青年事事都喜欢追求完美,但又因做不到而时常焦虑不堪。

因此,他特地向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求教。

老禅师并未言语,而是让他拎着两个水桶去河边打水。

青年满心疑惑:

“这两个水桶都是有缺口的,怎么能拎满一桶水呢?”

禅师微笑着说:

“你只管拎着它们去,但请记得留意道路两旁。”

他尽力将两个水桶打得满满的,可奈何还是一路走一路漏。

眼看着桶里的水越来越少,青年感到十分懊恼,突然他想起老禅师的话。

青年猛地抬起头,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

道路两旁盛开着一簇簇娇艳欲滴的花朵,时而几只蝴蝶翩翩起舞,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五彩斑斓,让人看了心旷神怡。

再低头看看那两个破水桶,原来从缺口处潺潺流出的水,恰好灌溉了路边的花朵。

青年恍然大悟,完整的水桶未必是最好的,有缺口的水桶也未必百无一用。

每个人都向往理想中完美的自己,总是觉得圆满无缺才是最好的状态。

而并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就像是一道裂痕,时刻提醒着自己:

不够高、不够瘦、不够帅、不够美,不够聪明、不够有钱……然后陷入到一种自责自卑的情绪中。

古语有云: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人也是一样,没有谁是完美的,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点,可那未必是一件坏事。

只要换个思维和角度,弱势也能转化成独一无二的优势。

不必刻意追求完美。

给人生留一个缺口,也是一门为人处世的艺术。

明朝史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有言: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意思是,如果人没有个小癖好,那就很难说这个人重感情;

如果人没有点小毛病,看起来完美无瑕,那一定是很虚伪,没有真气,不值得与其交往。

生活中,我们总是想做到最完美,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但如果太过刻意,往往会适得其反。

前几天,听朋友讲了这么一件事。

公司新来了一位女同事,每天都化着精致的淡妆,穿着也非常讲究,头发丝儿都像是精心梳理好的。

尽管年龄不大,但是说话、办事都滴水不漏。

大家一起闲聊的时候,她也是讲一些囫囵话,中立之余又不会惹到任何人。

朋友说:

“你简直看不到她身上的缺点,或者有什么疏漏,至少她表现出来的样子都是‘完美’的。”

如此“完美的人设”,却没有让她收获好人缘,一些同事甚至开始渐渐疏远她。

人际交往中,我们希望跟别人相处是真诚且平等的。

而那些精雕细琢后的完美展示,就像是博物馆里的昂贵名画,让人望而却步。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效应,叫做“暴露缺点效应”。

说的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适当暴露自己的小缺点,可以拉近你跟身边人的距离。不但不会形象受损,反而会更受大家欢迎。

正如莎士比亚在《量罪记》里讲的:

“最好的好人,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一个人往往因为有一些小小的缺点,更显出他的可爱。”

真正的聪明人懂得藏,不是藏“拙”,而是藏“慧”。

花看半开,酒饮半醉。事不求全,人不求满。

这是一种成熟的智慧,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有一部经典的日剧,名字叫《凪(zhǐ)的新生活》。

28岁的大岛凪总是生活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惹人生气。

女同事邀请她一起吃午餐,她明明带了便当,却不好意思拒绝。

公司举行发布会,上司发现宣传单做错了。同事向她求助,她便主动背了黑锅。

她总是害怕别人觉得她无知,所以不管聊什么话题,都会说:“我懂,我懂。”

因为男友和妈妈都不喜欢她天生的自然卷发,于是她每天早上要花1小时熨直头发。

但是,对于这样的她,大家却并不领情。

不仅在背后嘲笑她傻,还提出各种过分的要求,让她帮忙加班完成不属于她的工作。

大岛凪渐渐发现,在追求完美的自己的过程中,自己竟变成了讨好别人的人。

再一次打击过后,她终于决心要摆脱这一切。

她辞掉了工作,逃离了男友,背着一床被子搬到了郊外的一间小公寓里。

从此她不再需要每天熨直让她深感自卑的头发,也不必强求自己在社交场合做到完美,去迎合他人的喜好了。

在接触到一些新的人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想:他们会不会不喜欢我?怎么做才能让他们喜欢我?

我们戴着完美的面具和枷锁,费尽心思让所有人都开心,却忘了自己是否真的快乐。

瑞典有一句经典的谚语:

“无论你转身多少次,你的屁股还是在你后面。”

意思是:不管你怎么做,做到多完美,都会有人说你不对,都会有人不喜欢你。

所以,你大可不必讨好任何人,只管做那个并不完美但很真实的自己。

保护自己的个性,接纳真实的自我,这才是一个人最大的魅力。

莫言在《檀香刑》中说: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欠;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只有稍留欠缺才能永恒。”

天道忌满,人道忌全。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晚清名将曾国藩,是清以来第一位出将入相、封侯拜爵的汉人,更是有着“千古第一完人”的美誉。

在晚年时,他却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求阙(缺)斋”,以警示自己万事求缺而不求满。

曾国藩的一生,也时时刻刻警戒过盈与过满所带来的危险。

天京城攻下后,他便自减羽翼,将战功赫赫的湘军裁掉。

在上报有功人员时,他淡化了自己和弟弟的功劳,并让已经被封为江西巡抚的弟弟告老还乡。

一系列操作后,将来自朝堂之上的威胁冲淡,保全了自己和家人。

曾国藩时刻谨记着“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不会因为家缠万贯而挥金如土,更不会因为权倾朝野而一手遮天。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求缺”的心态,让曾国藩在功成名就后,依然能善始善终。

做人忌满,是给自己留几分余地,更是知足常乐,点到为止的人生智慧。

《道德经》里讲: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为了防止注满的水溢出来,就要持之有度,不要一味地追求盈满。

给人生留一个“缺口”,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这个世界本就不完美,所以你也不必“无缺”。

- END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