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亂世時期出現了許多有才能的人,但其中很多人的德行卻不過關,按理來說,如果想要成爲一個合格的官員,應該是德才兼備纔行,不過在這樣的亂世時,各方勢力爲了贏得勝利,一般都求賢若渴,所以都"唯纔是舉",曹操便因此發佈過《求賢令》,宣佈只有有才能,他就會委以重任。

這是在特殊時期的要求,到了和平年代時,人才輩出,統治者就改變了唯纔是舉的觀念,他還會要求,必須要有德行,只有纔行俱備之人才會被錄取,但實際上在封建社會,權力一手遮天的環境下,能夠在名利面前保持廉潔且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少之又少,幾乎每一個落敗的朝代,滅亡的原因之一都是官員的腐敗。

大多數皇帝都是由皇家出生,從小就呆在豐衣足食的宮中,不知民生疾苦,只能通過由官員呈上來的奏摺察看情況,但是很多時候官員都會串通起來,並沒有將真實情況稟告給皇帝,所以很多皇帝都會在民間安排眼線來了解情況。

出身於布衣的朱元璋,他深知官場的黑暗與險惡,所以自從他上位以後就一直致力於整治官員腐敗的風氣,只要發現貪污的官員就絕不放過,還爲此制定了專門相應的政策,在治理期間他一共殺了五萬貪官,可是即便他一生都致力於此,最終卻還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但後來的雍正帝只用了三個招數,卻得到了良好效果。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自己就出身於布衣家庭,祖上曾經遭受過朝廷官員的剝削,所以他深知百姓疾苦,對於元末官員的政治亂象深惡痛絕,因此他一上位,就開始着手改變這種歷代以來的風氣。

爲了讓官員不再貪污,他做出了十分嚴格的決策,不僅將貪污作爲一種觸犯刑律的行爲處置,而且是隻要貪滿六十兩就會受到處罰,有時候朱元璋還會個人情緒佔上風,並不按照自己設置的刑律來處置,而是直接判死刑,他也希望用這種方法來震懾其他官員,讓他們知道貪污腐敗的後果。

朱元璋執政時期做出的反腐決策,已經非常嚴格,他不怕觸及貴族階層的利益,這種強力度的懲罰措施確實也起到了震懾作用,他在位31年共殺了五萬貪官,但是即使如此,貪官還是前仆後繼的出現,讓他十分苦惱。

不過朱元璋處理了這麼久都沒有解決好的事情,雍正帝卻取得了好的效果,他也是一位充滿志向抱負、勵精圖治的皇帝,在他之前是康熙皇帝,一開始的康熙也大有作爲,但是老了以後卻倦怠了,導致貪官越來越多,國家交給雍正時,國庫裏竟然只有八百萬銀兩了。

所以雍正帝登基以後,採取了從嚴政策,他賞賜作風廉潔有建樹的官員,同時也懲罰渾水摸魚的貪官,面對嚴重的貪污問題,他出了三個政策來改變這種局面。第一點就是貪官被發現需要連坐家人。

他認爲貪官是一個都不能放過,而且不能只有他自己受懲罰,必須要全家一起受罰,因爲一個官員貪污這種事情不是他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其親屬最起碼略知一二,甚至有可能是同夥,所以要一起懲罰。

第二點就是要做抄家處理,因爲有的官員並不怕死,他貪污是爲了多留點錢給自己的家族和子孫後代,所以就要斷了他的念想,因此一旦發現情節嚴重,就會抄家,這樣的話很多官員就會顧忌家中不敢貪污,而且抄家來的財富還能充實國庫,一舉兩得。

最後一點便是讓所有官員看行刑現場,起到震懾作用,也就是"殺雞儆猴"。雍正帝的這些做法嚴厲冷酷,有效地改善了官員貪污情況,使得國家國庫變得充實,可以說是扭轉了康熙帝留下來的局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