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東北社區是石景山區八寶山街道的一個典型老舊小區,這裏居民的大多數是原二通廠及北重廠的退休職工,社區居民的老齡化程度較高,80歲以上的老人有294人,佔社區常住人口的14%。面對這樣高的一個比例,社區黨委意識到鄰里互助及社區幫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讓耄耋老人不光能依靠家人,還可以“依鄰里”、“依社區”、“依自己”,讓“老有所依”依得住、靠得牢,讓社區裏的老人老有所爲、老有所樂。

“依鄰里”,“鄰里互助圈”拍了拍你

互聯網飛速發展的當代,衍生出“飯圈”、“微信圈”等時代產物,在永東北也有個時髦的“圈”——鄰里互助圈。

“住在4層的李奶奶,往常每天下午都會出來遛彎,這兩天都沒看見她,家裏也沒聽見開關門的動靜,我不放心上去敲了敲門,也沒人應,是不是出什麼事兒了,你們趕緊給她家裏人打電話問問吧!”互助圈的樓門長像往常一樣密切關注着樓門裏獨居老人的生活狀態,社區居委會趕緊聯繫了李奶奶的家人,得知李奶奶最近住到了兒子家,大家這才放心。

“鄰里互助圈”是由“幫扶老人+樓門長+社區專幹”組成的團體,也是永東北社區探索可持續性鄰里互助模式的優秀樣本。在這個“圈”裏,大家都是街坊鄰居,相互十分熟悉,這個“圈”不僅關鍵時刻可以應急,更是鄰里關係的粘合劑。天氣轉涼,社區編織社的“巧娘”們擔心空巢老人們穿不暖,大家在“鄰里互助圈”裏一拍即合,熱火朝天的、地忙了起來,一針一線的織起了紅圍脖和帽子,送給“圈”裏的空巢老人。時間長了這支“巧娘”隊伍也變得小有名氣,不少慕名而來的街坊鄰居都想“拜師學藝”。鄰里間的互助互動,讓“陌鄰”成爲“睦鄰”,讓這個“圈”裏的居民越來越緊密,也讓社區越來越有凝聚力。

“依社區”,“親情式”服務全方位關愛

“張爽書記,我家這個牀墊不用啦,我實在搬不動呀,您能幫幫我嗎?”住在永東北社區的劉奶奶撥通了社區居委會的電話,不一會兒,社區幹部就到劉奶奶家裏幫她搬出了牀墊“我們給轄區老人手機裏都輸入了社區居委會電話,並且設置了‘一鍵呼’功能。轄區獨居老人很多,當老人需要幫助,而孩子又無法及時趕回家時,社區居委會就可以爲老人提供關愛服務。”永東北社區書記張爽介紹道。

老人“一鍵呼”,社區“有人管”。爲高齡老人買菜、換燈泡,送獨居老人去醫院就診,幫助老人換傢俱,爲出行不便的老人理髮、打掃衛生……這樣的“親情式”服務在永東北社區並不稀奇。社區還結合老年人生活實際需求,在傳統節日組織老年居民製作月餅、糉子等,舉行“防止金融詐騙的常見手段”、“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等科普講座,定期組織開展“春季預防哪些常見病”、“慢阻肺篩查”、“健康講座義診”等活動,全方位關愛社區老人的生活。

“依自己”,精品活動讓老年生活“不空心”

“老人想健康快樂還是得靠自己,發現自己的喜好,咱們得老驥伏櫪啊。”永東北社區巧娘編織社社長包羨華阿姨發自內心的感慨道。爲了豐富社區老年居民的業餘生活,社區居委會依據老人們的愛好,先後組建了非遺文化花棍隊、扇子舞、巧娘編織、太極、模特、合唱、朗誦等7支文化活動隊伍,受到了轄區老年人的歡迎。

除了積極參加各項活動,社區還動員社區老人們加入“老街坊”志願服務隊,積極參加志願活動,讓老人們在志願服務中增強獲得感和成就感。疫情防控期間,老街坊志願者們不但加入社區執勤的隊伍裏,守護社區平安,還羣策羣力,集思廣益,創造出許多來自民間的戰“疫”妙招。疫情初期,天氣寒冷,在各個社區門口24小時“站崗”的測溫槍也屢屢被凍得罷工。包羨華阿姨帶領編織社的成員們連夜趕製,讓社區出入口的測溫槍都穿上了“小棉襖”,被溫暖包裹的測溫槍再也沒失靈過。包羨華阿姨表示:“雖然老了,但是總還想做點什麼,能用自己的特長爲社區做貢獻,我們很欣慰也很自豪。”

據瞭解,近年來,爲落實“七有”“五性”要求,進一步完善地區養老服務設施體系建設,滿足轄區老年人社區養老和社區就近託老需求,八寶山街道依託社會各界力量和社區資源,着力構建以“融合社區區域資源,提供規範標準服務”爲核心的社區養老體系,初步形成了政府支持、民間組織承辦、市場化運作、專業化服務、社會力量參與、志願者服務補充的社區養老服務運行模式,逐步推進養老工作向“三化”發展。

下一步,八寶山街道將不斷在老有所依、弱有所扶上取得新的進展,加快推進養老工作發展,更好的滿足轄區老年人多樣化需求。希望轄區的老年人們都能擁有一個精神生活豐富的老年,做一個精神矍鑠、光彩熠熠的跨時代老人。

(中國日報北京記者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