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末鎮壓農民起義軍的隋軍裏面有一位急先鋒,此人名頭很大,各地的起義軍都怕他,後被瓦崗軍李密用計打敗所殺。此人是誰呢?他就是連瓦崗軍的老首長翟讓聽到都皺眉頭的趙須佗。這趙須佗爲何如此利害?原因是他手下有兩員英勇無比、無人能敵的小將。

張須佗畫像

說起此二人,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是大名鼎鼎的羅士信和秦瓊。這秦瓊在唐朝建立後成爲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後來在民間卻慢慢被演化成了門神,自然是了不得的人物了。而羅士信因爲死得早,則沒有這個殊榮。我們今天單說這羅士信,看看他有多英勇。

歷史上的羅士信可不是《隋唐演義》中的哪個楞頭青、傻小子,手拿一條大槍,一身的力氣,和位於第一位的李元霸有一拚。歷史上的羅士信哪叫一個英武,也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哪四個字呢?少年英雄!爲何說是少年英雄呢?

羅士信劇照

羅士信跟了張須佗的時候只有十四歲,至於他是怎麼跟的張須佗,或者說張須佗在他還這麼小的時候,爲何要收留他,這個在史書中可是沒有太多的記載,或者可以說是沒有記載。有一次打仗的時候,他找張須佗要跟着出征。張須佗一看這還是一個小娃娃,這不是胡鬧嘛,就不讓他去,並且說,你如果能夠穿得起一副鎧甲我就讓你去。

我們都知道,古代那是個冷兵器時代,鎧甲是用來防身的,基本上是用皮革做成的,上面可能在關鍵部位還鑲嵌金屬,份量是很重的。這張須佗原本是想,這麼小的娃娃肯定是穿不起來,想讓他知難而退,可結果呢?還真是讓他大喫一驚。

李元霸劇照

這羅士信心裏想,你別瞧不起人啊?他二話沒說,轉身出了大帳,竟然穿了兩副鎧甲,背了兩個箭囊,然後是飛身上馬,左右馳騁,表現的是神采飛揚,沒有一點負重的感覺。張須佗大爲驚奇,真沒有想到如此小的年齡,竟然有這樣的力量。於是,略微思考之後,就答應帶上他。這羅士信終於第一次上了戰場,並且非常英勇。但打完後回來報功,卻又是讓張須佗喫了一驚。

秦瓊劇照

什麼事呢?按照當時的慣例,戰場上報軍功都是用斬獲的敵人的頭顱,他卻拎回來了一串血淋淋的鼻子。小編猜想,他大概是覺得砍下頭很不人道,心裏存着一點仁慈才這樣做的吧。這個只是個人觀點,至於分爲什麼要這樣做,卻是沒有什麼依據,也未看到有相關的史書記載。不過還是張須佗喫驚不小,心裏暗暗稱奇,覺得這小娃娃確實與衆不同。從此之後,每次打仗都是帶着他,而且硬仗也都交給他來打。而羅士信真正成名,卻在在張須佗鎮壓盧明月農民軍的這一仗。

羅士信圖畫

隋煬帝大業十年,張須佗負責鎮壓山東的農民起義軍,這年羅士信也只有十五歲。當時張須佗面對的盧明月部,是山東最大的一股農民起義軍,有十幾萬部衆,而當時張須佗手下只有一萬兵。在敵我雙方力量如此懸殊的情況,沒有辦法進行決戰,如果相持太久,他的糧食也不夠。怎麼辦呢?只能是撤退。

所以,張須佗在這兒與盧明月對峙了十幾天之後,決定先進行戰略撤退。可這撤退也還是有風險,在敵衆我寡的情況下,你一撤別人可能就要追殺你,那時候可就亂了陣腳,必敗無疑。怎麼辦呢?這時候張須陀就對部下講,說敵軍見我們撤退一定會來追殺了,這時候他的大營一定空虛,如果這時候有一支精兵去偷襲他的大營,一定會有勝算的。這不就是去劫營嗎?成功了獲利是肯定的,可也存在着巨大的風險啊。

張須佗劇照

張須佗問誰願意去,當然是秦瓊和羅士信主動請纓,趁着夜色帶領一千人馬埋伏倒路邊的蘆葦叢中。就在張須佗帶領人馬後撤的時候,這盧明月果然是像他們想象的那樣,趕緊率衆來追。等到盧明月一離開營地,秦瓊和羅士信他們倆翻過柵欄,衝進了大營。營內留守部隊一看有兩個人爬過來了,也趕緊上去截殺。秦瓊和羅士信這兩個人手起刀落,接連砍翻了十幾個人。

這一下子,盧明月大營裏的留守部隊頓時大亂,這時候秦瓊和羅士信再打開營門,讓自己的一千個弟兄都衝了進來,然後到處殺人放火,很快盧明月的大營燒成了一片火海。這盧明月回頭一看,自己大營起火了,知道不妙,趕緊又回來救援。張須佗趁機殺了一個回馬槍,和秦瓊、羅士信一塊兒前後夾擊,盧明月大敗,最後他只帶着幾百個士兵突圍而去,其餘的全都當了隋軍的俘虜。

張須佗以一萬兵力打敗了盧明月十幾萬人,朝野上下爲之震動。隋煬帝聽到後非常興奮,就當即派了畫工到張須佗的軍營裏,把張須陀和羅士信就給他畫了像啦,帶回去後,他每天將他們的像擺在面前,看着他們兩個人笑,他似乎看到到希望,覺得有此二在,大隋可以保平安了。但這畢竟是大隋王朝滅亡前的迴光返照。

隋煬帝劇照

羅士信一戰成名,天下皆知。後來在跟隨張須佗攻打瓦崗軍時失敗,與秦瓊一起投了瓦崗軍,又成了瓦崗軍的得力干將。在瓦崗軍失敗後,又無奈之下投了洛陽的王世充,因瞧不上王世充小人行徑,覺得此人難成大事,找機會率軍又投靠了李世民,得到了李世民的賞識和器重,爲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總歸天年不濟,英年早逝,在跟隨李世民平定河北劉黑撻叛亂時陣亡,時年22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