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孔子爲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開私人講學之風,倡導“四材施教”,有弟子3000,賢者72人,他對其弟子瞭解都非常深刻。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將其言論整理形成《論語》。

《論語·先進》中雲:“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南容不過“三復白圭”,孔子便要將侄女嫁給他,南容何許人也?孔子從其“三復白圭”中嗅到了什麼信息?我們慢慢說道。

“三復白圭”出處

《詩經·大雅·抑》雲:“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爲也。”

南容是將《詩經》中這首“白圭詩”反覆唸了多遍,而孔子聽到後,便決定將自己的親侄女嫁給他爲妻。只是不知他是否徵得其兄同意,這是後話,當然也無從考證。只是後來,“白圭之玷”便演變成了一個漢語成語,一直沿用到今天。

可是,南容不就多朗讀了幾遍“白圭之玷”嗎,這首詩中到底透露了何種信息,能讓孔子將侄女嫁給他呢?

孔子嫁侄女的理由

“白圭”即古代的白玉。玉在古代象徵純潔、高尚的品質,最早也是有身份、有德行的人才配佩戴。當然,普通老百姓也沒有錢啊,這在當時畢竟也是個奢侈品。

玉佩

但是,在先秦以前,“圭”主要是指行禮時用的玉器。“玷”是指白玉上的一個斑點、污點。所以,這首詩的大體意思是:“白玉上有了污點,還可以打磨掉;而說錯了話,是不可能收回去的。”

古代“圭”

對於人的操守是說,人如果有了缺點還是可以改正的,但是言語、禮儀失誤卻是不可挽回的。這大概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德”與“禮”吧。

因此,孔子聽見後認爲南容是“慎言”有德,是個君子,便決定將自己的親侄女嫁給他。所謂“言多必失”,可能就是這個道理吧。或是“禍從口出”,孔子覺得侄女跟了他安全,亦未可知也。

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論語·憲問》

當然,肯定還有一個理由,她的侄女可能也是一塊“白圭”了,否則怎麼能配得上南容的這個“德”呢?

那麼,僅憑這一讀便可認定其行,未免太過武斷吧?孔子到底是否瞭解南容?

南容其人

南容即南宮适(kuò),字子容,是春秋末年魯國人,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孔子作爲“萬世師表”、儒家先祖,怎麼可能不瞭解自己的學生呢?

南宮适言語謹慎,崇尚道德,能做到“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論語·公冶長》)。孔子稱讚他是“君子”、“尚德”之人,並把自己的侄女(孟皮之女)嫁給他。

關於南宮适的更多信息,在史料中沒有確切的記載,但他在後世卻爲孔門弟子中名聲最大的,屢次被王朝追封。

唐開元時期被封爲“郯伯”;宋朝大中年間又加封爲“龔丘侯”,宋政和六年又改封爲“汝陽侯”;明朝嘉靖年間改稱爲“先賢南宮子”。

南宮适墓

當然,關於南容是否南宮适說法頗多,如《史記索隱》認爲他是南宮敬叔,但很多學者都不認可。

南宮适另說

關於南宮适的另一個身份,是說他是本週的開國功臣,而最早的見於《周書·君奭》,是南宮氏的始祖。他曾幫助周武王滅商,後位居重臣,歷文王、武王、成王三世,是西周時期的重要謀臣和大將,爲周朝的開國元勳,裂土受封。

在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南宮适是隨姜子牙伐紂的四大先鋒之一,是其中爲數不多的凡人開武將,也是後來僅存的凡人將領。由於戰功卓著,後加官晉爵,盡享人間富貴。

南宮适劇照

但是,這個說法也是不確切。西周結束於周幽王(前781年—前771年),而孔子爲東周時期人,無論如何也是沾不上邊的,也許是同名姓者吧,所謂此南宮适非彼南宮适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