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9年,秦国对赵国发动了最后的进攻。

秦国的进攻分为两路,一路是由名将王翦率领,从上郡太原东进井陘关,随后南下剑指邯郸的后背巨鹿要塞。

而另外一路则是由名将杨端和率领,从河内前进,从北面正面进攻邯郸。

秦国兵分两路对赵国的邯郸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经过了长平之战后,赵国实际上已经国力衰微,早已非昔日的战国豪强,但由于此前邯郸之战的败北伏笔,已经困兽犹斗之风险,秦国在围困邯郸后并没有着急发动全面进攻。

于是格局变成了赵牧所率领的赵国边军在北线战场与王翦所率领秦军进行了长期的对峙,但此时的秦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从而为了避免强攻徒增伤亡,以后为后面的四场灭国之战规避风险,秦军南北压制着邯郸的防线,没有轻易强攻。

李牧在赵国国内被奉为战神,李牧的确骁勇善战,这是肯定的。但此时李牧这个战神对于秦国而言并不重要,因为秦国在发动灭赵之战之前,早已经找到了如何解决李牧的方法。

早在发动灭赵之战之前,秦国就以姚贾之策,大肆派出间谍,潜伏在了赵国国内。

这位姚贾有多厉害呢?可以说他就是春秋战国的间谍之王。

在战事没有开始之前,姚贾就代表秦国和赵国的诸多官员、将领甚至王室成员建立了心照不宣的同盟关系。比如赵国的丞相郭开,就是赵国朝堂之上半公开的亲秦势力。

也就是说,当秦赵之战打响之时,赵国的朝堂之上,有一半的“秦人”当家作主,甚至已经威胁到了赵国国君的君权。

这相当的糟糕。

当这种局面形成之后,在开战不久,秦国立马让这些赵国的亲秦势展开了一场针对李牧的舆论战。

众所周知,李牧此前对秦取得了两场重大胜利,战争的结果把李牧推向了战神的地位。这样地位是赵国濒临亡国时爆发出来的求生意念。

李牧的确能打仗,但却没有真正的能力带领此时已经濒临亡国的赵国力挽狂澜,赵国此时的国力已经没有了支撑李牧力挽狂澜的条件。

可是当赵国人人都认为只要李牧领军,胜利是理所当然的情况下,这个胜利一旦迟迟不来,随后爆发出来就是猜忌和不信任。

赵人都在想,此前李牧对秦如此轻易就取得了胜利,而这一次为何没有能够听到胜利的号角?

当这种情况出现之后,再加上各种针对李牧的舆论爆发,甚至大街小巷都在流传着李牧已经和秦国暗中勾结的童谣。

一下子便让李牧这位战神逼入了死路,后来的事情如历史书上讲的那般,李牧没有能够死在他渴望战死的战场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陷害之中。

李牧之死其实并不奇怪,甚至非常符合赵国的发展逻辑,在秦赵之战前,赵国11代君主经历了大大小小数十次政变、军变。

比如我们熟悉的赵武灵王,如此英明神武的君主却被活活饿死在了行宫,相当凄惨。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政变、兵变传统,从而赵王非常不信任手下的大臣和武将,哪怕是到了这种国战境地,赵王依旧想的是先安内再攘外,于是一代战神就这样被自己人给害死了。

当主帅被杀,前线的将士自然军心涣散,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当李牧被杀之后,王翦于公元前228年3月对赵国发动了最后的进攻,几乎没有废太大的力气便击垮了赵军。

当时赵军的主帅叫做赵葱, 直接被王翦给斩杀了,此后在该年11月王翦攻破邯郸,赵国自此宣布灭亡。

很多人或许会说,李牧不死赵国不亡,可是李牧虽然厉害,但仅凭其一人带着本来就已经垂垂老矣的赵国想要实现力挽狂澜,这也是不现实的。

如后世的楚汉之争一样,韩信再厉害也得仰仗刘邦强大的团队,没有刘邦强大的团队力量作支撑,韩信如何能围困项羽,逼得项羽在乌江自刎。

所以李牧于赵国,充其量只能减缓赵国灭亡的时间,但却改变不了秦灭赵的结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