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那個沉沉黑夜,當李宏垠與戰友跨過鴨綠江的時候,心裏只有一個念頭:誓死保衛新生的共和國

“雖然知道美國武器厲害,但並不害怕,我們是爲國而戰,敢於捨得性命。美國兵大老遠跑來打一場不義之戰,自然不會拼命。再說,我們年輕,不信邪!”

入朝作戰前,李宏垠拍了一張照片。那一年,他22歲,是志願軍第39軍117師作戰科科長。

李宏垠入朝作戰前照片和現在照片。

這是一支青春戰陣。李宏垠所在師師長張竭誠33歲,39軍另外兩個師的師長王良太和汪洋分別爲33歲和30歲。

率先入朝的志願軍4個軍的軍長:第38軍軍長梁興初和第39軍軍長吳信泉均爲38歲,第40軍軍長溫玉成和第42軍軍長吳瑞林爲35歲。

戰將當年多年輕:美國老兵驚歎,打了一輩子仗,沒遇到過這麼厲害的部隊

美國人顯然未把年輕的中國軍隊放在眼裏。

1950年10月25日,志願軍首戰兩水洞,打響出國作戰第一戰,不到兩個小時殲滅南朝鮮軍1個營和1個炮兵中隊。

聽到前方遭遇中國軍隊,美騎兵第一師第八團團長帕爾莫不以爲然:“中國人嗎?他們也會打仗?”

帕爾莫沒有想到,6天之後,同樣的厄運就落在了騎一師頭上。騎一師,第一批入侵朝鮮的美軍主力,美國的“開國元勳師”,成爲機械化部隊後仍然保留着“騎一師”的名頭。雲山之戰,騎一師損兵1800多人,帕爾莫的第八團第三營被志願軍全殲。

中國人民志願軍向雲山開進。圖片來源:人民網

第一次出國作戰就與美軍老牌勁旅交手,李宏垠至今對當年的戰鬥場景記憶猶新,“美軍就是火力猛,別的也沒什麼了不起。都是些老兵油子,一看打不贏就跑!”

從兩水洞到雲山城,11天的第一次戰役,志願軍殲敵1.5萬。

儘管年輕的中國軍隊首次亮相異國戰場,就讓世界大喫一驚,卻似乎沒有影響到“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自信。

此時的“聯合國軍”,僅是地面部隊就達22萬之衆。美軍投入朝鮮戰場的作戰飛機有1100多架,還有虎視眈眈盯着朝鮮半島的3個航母戰鬥羣。

倚仗強大的實力,麥克阿瑟以東西兩大集團“鉗型攻勢”向北推進,企圖趕在鴨綠江冰封之前搶佔朝鮮全境。東西兩線的指揮官:一個是擔任過麥克阿瑟參謀長的美第十軍軍長阿爾蒙德少將;一個是綽號“鬥牛犬”的美軍二戰名將、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

11月24日,“聯合國軍”先頭部隊剛剛突進到鴨綠江畔的惠山小鎮,麥克阿瑟的“巴丹號”座機就飛到他們頭頂助威來了。此前一天,是美國的“感恩節”,由16國組成的所謂“聯合國軍”享受到了一頓美國火雞大餐。

麥克阿瑟面對衆多記者誇下海口:“我已經向小夥子們的家人打了包票,聖誕節讓他們回家過節!”他還狂妄宣稱:鴨綠江並不是不可跨越的障礙,中國人也並不是一支“不可辱的力量”。

麥克阿瑟

麥克阿瑟有着狂妄的資本。1919年6月,人民軍隊誕生前8年,39歲的麥克阿瑟已是西點軍校校長。兩個月前幾乎置朝鮮人民軍於死地的仁川登陸,更是把這位美國五星上將推上了軍事生涯的巔峯。

然而,麥克阿瑟輕視了所面對的對手,忽視了這是一支敢於壓倒一切敵人而絕不向敵人屈服的軍隊,忽視了這是一支從誕生之日起就一路披荊斬棘、在嚴酷環境中逆勢成長壯大的軍隊,雖然沒有飛機、缺少大炮,但從不缺少以弱勝強的戰爭經歷。毛澤東爲志願軍選配的指揮班子,都與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一樣,是從長征路上拼殺出來的赫赫戰將。

11月25日黃昏,志願軍的西線反攻在漫天飛雪中開始。那是戰爭史上少有的一次內外雙重迂迴作戰。志願軍副司令員韓先楚面對的是年長他兩輪的美軍“進攻專家”沃克。兩支戰功卓著的部隊——第38軍和第40軍承擔穿插突擊重任。前者,是在平津戰役中參與39小時攻克天津城的“攻堅勁旅”;後者,是跟隨韓先楚從東北征戰到海南島的“旋風部隊”。

這是戰將與戰將的較量,也是王牌對王牌的比拼。僅僅一天一夜,“聯合國軍”東西兩“鉗”之間就被志願軍撕開了一道口子。沃克沒有料到,飛機坦克編織的立體火力網都無法阻擋中國軍隊排山倒海般的攻勢,當他意識到已經陷入重重包圍之時,趕緊命令突圍撤退。

第38軍113師創造戰史上的奇蹟:用雙腿跑過了敵人的汽車輪子——14小時,在崎嶇的山路上奔襲72.5公里,先敵5分鐘擋住了退路。

正是這5分鐘,贏得了勝利的先機。

空前激烈的爭奪戰在山谷間展開。成羣成羣潰退下來的“聯合國軍”蜂擁而來,爭取最後一線活路。雨一樣的炮彈和航空炸彈密集爆炸,陣地上的岩石化成了粉末,志願軍始終堅守在陣地上……撤退和接應的兩支“聯合國軍”,相隔不到1公里,最終也只能相望而未能匯合到一起。

狹路相逢,勇者無敵。如果說,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沒有料到志願軍如此勇猛無畏,美第十軍軍長阿爾蒙德則沒有料到志願軍如此堅韌不拔。

天寒地凍,50年不遇的嚴冬伴着暴風雪橫掃朝鮮北部蓋馬高原的長津湖,夜間最低氣溫驟降至零下三四十攝氏度。戰鬥打響的時候,宋時倫率領的志願軍9兵團,已經在茫茫雪野中設伏6天6夜。這支從華東急赴朝鮮戰場的部隊中,不少人還穿着單衣,而他們的對手則是美軍中裝備最精良、保障最充足的第七師和陸戰一師。

被志願軍繳獲的北極熊團團旗。

長津湖之戰,美第七師31團被全殲,上校團長麥克萊恩受傷被俘後身亡。這是一支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攻入俄國西伯利亞被授予“北極熊團”稱號的美軍精銳,“北極熊旗”成了志願軍的戰利品。

雖然陸戰一師最後在美國艦隊強大的海空火力支援下,僥倖從長津湖地區撤退,這支號稱美軍“王牌之中的王牌”卻付出了總減員11731人的慘重代價。戰後多年,美陸戰一師作戰處處長鮑澤仍對倉惶逃離長津湖的那一幕心有餘悸,“我相信,長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國軍隊不顧傷亡的狠命攻擊,是每一個陸戰隊員心中揮之不去的噩夢”。

在死鷹嶺,穿着鴨絨防寒裝的美軍見到了令他們震驚的一幕:129個已經凍成“冰雕”的年輕志願軍保持着戰鬥姿勢,年輕的士兵與手中的武器凍在了一起,129杆槍都朝着同一個方向……

“鏖戰長津湖”場景復原。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曲俊燕/攝

長津湖之戰時的志願軍第27軍79師235團一營副教導員遲浩田,43年後成爲了中國國防部部長。1996年12月,遲浩田上將率團訪美,接待他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查爾斯·克魯拉克上將對這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軍人肅然起敬。原來,他的父親維克托·克魯拉克就是當時的陸戰一師副師長。父親告訴他:“打了一輩子仗,沒有遇到過這麼厲害的部隊。”

是役結束,正值西方聖誕節的前一天,美國著名攝影記者大衛·鄧肯問一個美國兵,假如我是上帝,你想要得到什麼?士兵低頭沉思了一會,艱難地說出一句話:“明天。”

很多美國兵再也看不到明天了,其中就包括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這位二戰時期揚威歐洲戰場的美軍將領,敗退途中因車禍身亡,死在了“聖誕”即將到來的時候。麥克阿瑟吹噓的“聖誕節攻勢”徹底化爲泡影。

第二次戰役,志願軍殲敵3.6萬餘人,其中美軍2.4萬餘人,一舉扭轉戰局。“聯合國軍”一氣敗退300公里。美國《紐約先驅論壇報》驚歎:“敗績,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

美軍參謀長會議主席布萊德雷評論說:“麥克阿瑟那神話般的尊嚴被損害了。赤色中國人愚弄了這位一貫正確的軍事天才,麥克阿瑟現有的能力和力量根本鬥不過在朝鮮的中國指揮官彭德懷。”

那一年,麥克阿瑟70歲,沃克61歲,阿爾蒙德58歲;彭德懷52歲,宋時倫40歲,韓先楚37歲。

巔峯對決:筋骨與鋼鐵的較量,血性與實力的比拼

1950年12月6日,李宏垠所在的志願軍第39軍,攻克了平壤。沒過多久,55歲的美國陸軍副參謀長李奇微在寒風中飛抵漢城,接替在第二次戰役中陣亡的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同時被委以“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司令官重任。

此時此刻,五角大樓選派這樣一位曾經在美軍駐天津第十五步兵團當過副連長的“中國通”到朝鮮,無疑是想挽救戰場頹勢。

李奇微沒有麥克阿瑟那樣名聲顯赫,但戰爭經歷同樣不凡:1943年7月,李奇微指揮第八十二空降師在意大利西西里島登陸戰役實施美軍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夜間空降作戰;諾曼底登陸後,直接升任美第十八空降軍軍長,以眼光獨特、膽大心細而著稱。

李奇微

果然,這位脖子上總是掛着兩顆瓜式手雷的美軍將領,成了志願軍最難纏的對手。

第三次戰役,中朝軍隊乘勢前進,佔領漢城,兵鋒直至“三七線”。不過,李奇微也發現了“短板”,那就是,志願軍發起的每場戰役幾乎多是5-7天左右的“禮拜攻勢”,他由此斷定志願軍的後勤補給極限爲一個星期。他命令:轟炸機不分晝夜傾巢出動,不僅要摧毀中國軍隊的補給線,還要用燃燒彈、照明彈把黑夜變成白晝,最大限度地抵消志願軍的近戰、夜戰優勢。

1951年1月4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攻入漢城獨立門。 圖片來源:人民畫報

杜魯門政府自然也不甘心強大的美國敗在新中國面前。1951年1月6日,杜魯門簽署增撥200億美元作爲國防費用的法案:1951年度美國軍費預算猛增到450億美元,暴漲80%——世界第一強國的戰爭機器以驚人的速度轉動:從美國本土和其他戰區抽調的大批二戰老兵迅速補充到朝鮮戰場,各種作戰物資源源不斷地調往前線。

1951年1月25日,第三次戰役結束不到兩週,李奇微號稱“霹靂作戰”的大反攻就開始了。這一天,距離中國的春節還有11天。也許,“聯合國軍”企圖以這樣一種春節攻勢,來爲它的“聖誕節”完敗雪恥。

這是志願軍最艱難的時刻:從1950年10月25日打響第一次戰役,首批入朝作戰部隊已連續鏖戰整整3個月,遠離後方,傷病嚴重,補給困難……這時的“聯合國軍”進攻兵力達23萬,而中朝軍隊的一線防禦兵力僅有21萬。美軍一個師就擁有各類火炮959門,志願軍火力最強的第39軍,火炮數量也不到200門。

雙方的交戰,演化成鋼鐵與筋骨的較量、實力與血性的比拼。美軍士兵所依賴的,是世界第一強國令人生畏的科技與工業製造能力;中國士兵所依靠的,則是敢於勝利的信心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東反西頂:鄧華、韓先楚,分別指揮東西兩線戰役兵團防守阻擊

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一起,在西線68公里的戰線上重點防禦,硬是讓美軍第一、第九軍兩支機械化“王牌”部隊14晝夜只前進了18公里;而徒步作戰的志願軍此前攻擊同一段路程,不過半天時間。

優秀的軍事家都有一雙穿越硝煙的銳利眼睛。幾乎在李奇微發現志願軍“短板”的同時,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和指揮東線作戰的志願軍副司令員鄧華,也敏銳地捕捉到了李奇微排兵佈陣上的疏漏,在美軍和南朝鮮軍翼側暴露之際,抓住戰機,打了一個漂亮的防守反擊——這,就是第四次戰役中的東線關鍵一戰,橫城反擊戰,敵我傷亡之比爲3.72∶1。

這一戰,湧現出一對“雙子星座”。33歲的鄧嶽指揮第40軍118師大膽穿插、斷敵後路,斃傷南朝鮮軍656名,俘敵2178人。毛澤東稱讚鄧嶽爲“勇敢而明智的英雄”;34歲的張竭誠率領的39軍117師創造了朝鮮戰場上一個師在一次戰鬥中殲敵最多的紀錄:激戰1小時,殲敵3350人,俘敵2500人,其中俘虜美軍800人……後來,兩人又分別出任解放軍兩支“王牌部隊”第38軍和第39軍軍長。

橫城之戰發生在那一年的大年初六。李宏垠回憶:“志願軍繳獲火炮139門,汽車550輛,足足可以裝備兩個炮兵團和一個汽車團。戰後才發現,出國後的第一個春節就在這樣的隆隆炮聲中度過了!”

第四次戰役持續到當年的4月21日。在付出每天傷亡900人才推進1.3公里的代價後,“聯合國軍”被迫在“三八線”附近停了下來。李奇微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要不是我們擁有強大的火力,經常得到近距離空中支援,並且牢牢地控制着海域,中國人可能已經把我們壓垮了。”

一週之後,鄧華迎來他41歲生日。一年前的同一個季節,這位39歲就擔任兵團司令員的年輕戰將,正與小他3歲的韓先楚一起,指揮解放軍戰史上規模最大的渡海登陸作戰:海南島之戰。

青春的戰鷹:我們敢於空中拼刺刀,美國人敢嗎?

戰場,是戰將的考場,是英雄的舞臺。與強敵對決,淬火了一代戰將,也催生了人民軍隊的一代空戰英雄。

當王海和他的戰友飛向朝鮮戰場的時候,年輕的人民空軍還未滿兩歲——新中國第一代戰鬥機飛行員在噴氣式戰機上的飛行時間不到20小時,他們的對手則大都是有着上千飛行小時的空中“老油條”。

1951年11月18日下午,60多架F-84轟炸機向清川江大橋撲來——那裏是朝鮮北方的鐵路樞紐,王海帶領6架戰機勇敢迎敵。戰果是擊落敵機5架,而自身無一損失。

一升空,就奔着勝利;一亮相,就是強者。美國空軍參謀長范登堡上將不無喫驚地說:“中國幾乎在一夜間已成爲世界空軍強國。”

榮立集體一等功的王海大隊。 圖片來源:中國空軍

那一個月,王海剛滿26歲。由他率領的“王海大隊”,先後與美國空軍激戰80餘次,擊落擊傷敵機29架。

戴維斯,是美空軍第四航空聯隊少校中隊長,二戰時的美國“空中英雄”,朝鮮戰場上“美軍戰績最高的王牌飛行員”。就是這個美國人眼中“百戰不倦的戴維斯”,卻死在了中國空軍的戰機之下——創造這一戰績的是25歲的志願軍飛行員張積慧和他的僚機戰友單志玉。

空軍一級戰鬥英雄:張積慧。 圖片來源:CCTV國家記憶

戴維斯之死,震動美國朝野。25名戰俘的妻子聚集在美國國會大廈前請願:還我丈夫!

然而,正當共和黨國會領袖指責民主黨發動的朝鮮戰爭是“歷史上最沒有希望的衝突”的時候——1953年4月9日,又一則令美國人沮喪的消息出現在了老牌大報《紐約時報》的版面上:“雙料王牌”飛行員費席爾在朝鮮失蹤。

“費席爾被俘後,提出要見一見把他打下來的中國飛行員。得知我只有19歲、飛行時間還不到他的二十分之一,費席爾很喫驚。”67年後的今天,志願軍英雄韓德彩還記得當時的情景。老人說:“美國人的飛機確實先進,飛行員作戰經驗豐富,但有兩點不能跟我們比。我們敢於空中拼刺刀,他們不敢;他們是不義之戰,國內反戰。我們是正義之戰,全國支持,這個他們更不能跟我們比!

圖爲豫劇演員常香玉和她領導的“香玉劇社”向志願軍捐贈的“常香玉號”戰鬥機。

抗美援朝,全國人民的捐款摺合戰鬥機3710架。一個民族的愛國熱情空前奔湧,一支軍隊爲祖國、爲正義、爲和平而戰的血性空前迸發。

血性,是勝利的刀鋒。靠着敢於空中拼刺刀的血性,年輕的中國空軍打出了一片英雄的天空。鴨綠江至清川江之間面積約16800平方公里的空域,被美軍飛行員稱爲“米格走廊”。美國遠東空軍轟炸機司令部專門下令:一切沒有護航的飛機,不得進入“米格走廊”。

著名戰鬥英雄王海駕駛過的米格-15殲擊機。圖片來源:空軍新聞

2020年8月2日,95歲的王海度過人生中的最後一個建軍節後,告別畢生爲之奮鬥的飛行事業,魂歸雲天。他那架曾經馳騁朝鮮戰場的米格-15戰機,如今就停放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上面的9顆星,是王海擊落擊傷的敵機數量。

與王海一樣年輕的空戰英雄,在當年的抗美援朝戰場上留下了這樣一串“星星”——趙寶桐:擊落擊傷美機9架;劉玉堤:擊落擊傷敵機8架;孫生祿:擊落擊傷敵機7架;張積慧:擊落擊傷敵機5架,首次擊落敵機……

鋼少氣多:上甘嶺戰役的沙盤,進入了美國西點軍校的課堂

敢戰,善戰,勝戰。浴血朝鮮戰場,年輕的中國空軍淬火成鋼,久歷戰火的中國陸軍越戰越強。

1952年,美國又一個大選之年。此時的美軍已經在朝鮮戰場用盡了除原子彈之外的所有先進武器,卻沒有佔到半點便宜。

新任“聯合國軍”總司令官克拉克,迫切需要一場軍事上的“勝利”,緩解美國國內的強烈不滿。共和黨總統競選人艾森豪威爾的西點軍校同學成了受命主導新的攻勢的指揮員——他,就是此時的美第八集團軍司令兼“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司令官範佛里特。

朝鮮戰場上被時代週刊報道的範佛里特。

範佛里特將他的行動命名爲“攤牌行動”。不過,聽上去彷彿規模巨大的作戰行動,目標卻僅僅是奪取志願軍佔領的兩座海拔500多米高的山包——上甘嶺。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從驚天動地的炮擊開始。範弗裏特集中了300餘門大口徑火炮、27輛坦克和40餘架飛機,他認爲,以這樣的火力,5天就能佔領上甘嶺。好萊塢女星珍妮·羅素的名字,被美軍用來命名上甘嶺597.9高地,以表明勢在必得之決心。

範佛里特之所以聞名美軍,不僅是因爲他在諾曼底登陸時率先攻上猶他灘頭,一天獲得3枚“十字英勇勳章”,還因爲他在朝鮮戰場上狂用炮火擁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專用名詞——“範佛里特彈藥量”。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聯合國軍”發射了190多萬發炮彈和5000餘枚炸彈,傷亡2.5萬人,損失了274架飛機。儘管表面陣地幾易其手,山上的土石被炸成了兩米多厚的粉末,但在43天后,上甘嶺依然牢牢掌握在志願軍手中。珍妮·羅素自然也沒有想到,她那天使般的微笑,未能給美軍帶來好運——上甘嶺成了美軍的“傷心嶺”。

志願軍慶祝上甘嶺戰役的勝利。

上甘嶺戰役的沙盤,後來進入了西點軍校的課堂。據說,活了整整100歲的範弗裏特,直到晚年還在不停地反思:這一仗美軍究竟輸在哪裏?

顯然,精於計算的範弗裏特計算清楚了上甘嶺的兵力火力,卻沒能計算出志願軍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適應戰爭的能力,更沒有計算出中國共產黨創造的軍隊在連續20多年征程中,鍛造出來的必勝信念。

上甘嶺之戰時,60歲的範佛里特的對手是36歲的志願軍第15軍軍長秦基偉。血戰上甘嶺,第15軍27個連隊中有16個連3次打光重建。秦基偉誓言錚錚:“爲了祖國,爲了全局勝利,15軍打光了也在所不惜!”

一座山峯的崛起,挺立的是一代英雄的脊樑。1953年6月16日,得勝回國的秦基偉走進中南海。一見面,毛澤東就誇讚上甘嶺戰役是個奇蹟,他笑着說:“它證明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骨頭,比美利堅合衆國的鋼鐵還要硬!”

志願軍戰士堅守在上甘嶺陣地上。 圖片來源:人民畫報

鋼少氣多。這,就是血戰上甘嶺的志願軍將士的氣概,就是千千萬萬優秀中華兒女的氣概,就是已經站起來的中華民族的氣概。

上甘嶺戰役最激烈的日子裏,24歲的軍旅作家陸柱國,在前線陣地的炮彈箱上記錄志願軍將士的壯舉。天上戰機轟嗚,耳邊炮火咆哮,眼前是一個個勇敢無畏的可愛形象,戰士與祖國,祖國與戰士,一遍遍重疊閃回……9個不眠之夜之後,陸柱國捧出了一疊浸着淚水、帶着濃烈硝煙味兒的稿紙。這,便是後來被搬上銀幕的名著《上甘嶺》。

他們不再是同一批中國人了:一條鴨綠江,見證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和一支不一樣的軍隊

大雪紛飛。長津湖之戰結束,戰友們從凍死在陣地上的上海籍戰士宋阿毛口袋裏發現了一張紙條,上面寫着:“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冰雪啊!我絕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當這張凍得幾乎不能被展平的紙條送到志願軍總部,彭德懷泣不成聲,哽咽着說:“一線部隊的艱苦,甚至超過了長征時期,他們爲誰犧牲?他們爲誰流血?他們還都是年輕可愛的娃娃呀!”

哪怕是死,也要高傲地聳立在陣地上;哪怕流盡最後一滴血,也要朝着衝鋒的方向。

保羅·弗里曼,美第八集團軍二師23團團長,抗戰時期曾任美國駐華助理武官,對國民黨軍隊的作風和戰鬥力印象很差。時隔幾年,當弗里曼與志願軍交手,他的部隊被志願軍打垮,團部也被攻佔。記者問弗里曼有何感受,他回答:他們不再是同一批中國人了!

人,不再是那批人了;新中國也不再是任人欺凌的舊中國了。

1894年7月25日,日本發動甲午戰爭,三個月後的10月25日,日軍越過鴨綠江,清軍守將不戰而逃,日軍不費一槍一彈侵佔了當時還叫“安東”的丹東。56年後的同一天,志願軍發起第一次戰役,勇敢地與世界最強大的對手較量。

一條鴨綠江,見證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和一支不一樣的軍隊。

在這個嶄新的國度,領袖與人民同甘共苦。在這支英雄的軍隊,統帥與士兵生死與共。

1950年10月,當“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在距前線1000多公里的東京“第一大廈”樂觀地等待他個人盲目確定的美軍得勝班師時間時,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正乘着一輛蘇制吉普車,奔馳在硝煙瀰漫的朝鮮戰場。領先於大部隊到達前線的彭德懷,把原定的陣地防禦戰調整爲在運動戰中尋機殲敵,打了一場“世界戰爭史上少有的遭遇戰”——第一次戰役。

第二次戰役,面對志願軍的包圍,美第二師師長勞倫斯·凱澤少將拋棄了他的士兵,神祕“消失”了。那一戰,美第二師損兵4000多人,直接失去戰鬥力。美國隨軍記者羅伊·埃德加·阿普爾曼記載:“1950年11月28日的時候凱澤還很健康,但是到了11月30日他突然得了重感冒。”結果,當了9個月師長的凱澤被撤職。同樣是在這場戰役中,志願軍第20軍58師參謀長胡乾秀危急關頭衝鋒在前,血灑長津湖……

爲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浴血朝鮮戰場,4位軍級幹部犧牲在前線,他們是:38歲的第67軍軍長李湘,33歲的第39軍副軍長吳國璋,44歲的第50軍副軍長蔡正國,37歲的第23軍參謀長饒惠譚——他們與其他197649位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優秀中華兒女一起,血染戰旗。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約翰·託蘭這樣寫道:“一支裝備如此落後、基本靠人力機動的部隊,居然敢圍殲全部機械化裝備並有絕對制空權的美軍。中國的統帥和將領敢於想象並策劃這個氣魄十足的‘坎尼’,是源於此前無數次艱苦作戰積累的自信,以及對麾下身經百戰將士們的絕對信任。”

坎尼,古羅馬城市,因北非古國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在坎尼會戰中戰勝強大的羅馬,“坎尼”後來成爲完勝的代名詞。

抗美援朝,這揚眉吐氣的一戰,打出了一個國家的安寧,打出了一支軍隊的自信。

毛澤東會見蒙哥馬利。 圖片來源:人民畫報

1960年5月,英國元帥蒙哥馬利來華訪問。這位二戰名將此行的目的之一,是想親眼看看在朝鮮戰場上完勝英國王牌部隊的中國軍隊。北京軍區司令員楊勇上將,陪同蒙哥馬利走進了天津郊區的一座兵營。

1953年盛夏時節,39歲的志願軍第20兵團司令員楊勇指揮抗美援朝最後一役:金城之戰。楊勇的對手,是新任美第八集團軍司令兼“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司令官——年長他12歲、曾任西點軍校校長的泰勒。金城之戰,志願軍半個月殲敵5.3萬餘人,徹底將對手逼到了談判桌上。金城戰役結束之日,便是朝鮮戰爭停戰協定簽訂之日。

蒙哥馬利觀看完500名中國士兵的刺殺之後,端起一支步槍瞄準射擊,鋼板靶應聲倒下。然後,他把槍遞給了楊勇,楊勇舉槍就射,9發子彈發發命中。

結束中國內地的訪問,蒙哥馬利在香港舉行的記者會上,留下了這樣一段名言:“我要告誡我的同行,不要和中國軍隊在地面上交手,這要成爲軍事家的一條禁忌。”

毛澤東聞言,一語雙關地說:“楊勇上將,上將揚勇!”

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抗美援朝戰場,如同一座淬火成鋼的熔爐,鍛造了鐵一樣的意志、鐵一樣的精神、鐵一樣的部隊。

美軍遠東空軍參謀長艾爾金曾說,在朝鮮的美軍司令官眼裏,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保障不至中斷是一個“謎”,如果有機會,他們戰後最想見的一個人,就是志願軍的後勤部長。

1986年10月,時任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洪學智率團訪美——大洋彼岸的同行,見到了這位朝鮮戰場上的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員。

美國人問:將軍是哪個軍校畢業的?洪學智笑着回答:“我是美軍空軍大學畢業的。坦率地說,我搞後勤是你們給逼出來的,是美國空軍在朝鮮戰場教會了我如何組織現代戰爭中的後勤保障。”

硝煙過後,相逢一笑。只有不變的信心和精神深藏心底。這樣的信心,足以贏得對手的尊重。

1951年4月11日,剛剛過了71歲生日的麥克阿瑟被杜魯門撤職,結束了自己的軍事生涯。第二年3月,執意介入朝鮮戰爭的杜魯門也因威信掃地,不得不宣佈放棄總統角逐。1962年,中國西部邊境燃起烽煙。麥克阿瑟發出忠告:誰想跟中國陸軍打仗,一定有病!

接替麥克阿瑟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李奇微後來出任北約最高司令。他評價說,中國軍隊是他見過最堅強的敵人。“他們也是最值得尊重的敵人。他們從不向醫療車隊開火,也從未進攻過任何醫療站”。

1953年7月27日,克拉克代表“聯合國軍”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他哀嘆:我們的失敗,在於我們沒有打敗對方,甚至讓對方更強大。後來他又說,“我獲得了一項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

正義必勝。這是“換了人間”的青春之戰,這是用勝利奠基和平的立國之戰。正義的旗幟在北緯38度線升起——中國,由此真正贏得了和平發展的機遇和願景。

2005年,朝鮮戰爭55週年時,當年促成尼克松訪華的基辛格又一次來到中國。這一次,老人提出參觀一個參加過朝鮮戰爭的連隊,有人向他推薦了“楊根思連”——抗美援朝,志願軍湧現出兩位特級戰鬥英雄:一位是奮不顧身堵住敵人機槍眼的黃繼光,另一位就是抱着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楊根思。從此,人民軍隊序列裏又多了一個以英雄名字命名的連隊。

走進楊根思生前所在的連隊,基辛格寫下了這樣一段留言:“願中美兩國永遠不兵戎相見。”

6年之後的2011年5月,88歲的基辛格出版了他的新著《論中國》,書中寫道:朝鮮戰爭“戰場上的勝利,使中國在經過幾十年的軟弱捱打之後獲得了精神上的重生”。

歲月如梭。70年前的青春華彩,如今已成爲一個國家的共同記憶——一代優秀中華兒女用生命和熱血匯成的抗美援朝精神,早已化作了一個民族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不竭動力。

92歲的李宏垠還記得跨過鴨綠江的那一天,是重陽節;還記得彭德懷在勝利時說過的那段不朽名言: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一個覺醒了的、敢於爲祖國光榮、獨立和安全而奮起戰鬥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

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圖片來源:朝中社

來源:中國青年報(2020年10月22日 第01版)作者:賈永,原題《英雄兒女驅虎豹——致敬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青春方陣》,部分配圖由人民畫報社提供

本期編輯 徐世慶 本期組長 陳 靜

值班主任 黃遠林 總 編 輯 賴雄偉

關注漳州新聞網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知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