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夜暴跌1775億!英特爾深陷危機,但CEO還在玩金融操作 來源:時代週報

“AMD YES!”原先是一種戲謔式發泄對英特爾擠牙膏行爲不滿的口號,如今很可能已經變爲現實。

前天美股盤後,英特爾公佈了2020財年第三季度的業績報告。財報顯示,英特爾本季度營收爲183.3億美元,同比下降4%,淨利潤爲42.8億美元,同比下降28.6%。這份報告顯然無法讓市場滿意,昨日,英特爾收跌10.58%,市值蒸發265.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75億)。

今年7月,英特爾宣佈7nm芯片生產將延遲,導致股價暴跌16.24%,市值蒸發4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911億)。今年以來,英特爾的股價已經累計下跌20%。

有評論認爲,英特爾今年的萎靡不振,實際上是在爲過去三十年的錯誤決策買單。在美國其他巨頭都在關閉或出售零部件生產,外包低利潤、低技術業務時,英特爾仍然堅持“一把抓”。這種策略導致英特爾主營業務資源被分散,優勢被一點點蠶食。

如今,這家芯片巨頭正深陷十年來最大危機,市值僅剩老對手AMD的三分之二。

核心業務疲軟

銷售服務器芯片的數據中心業務是英特爾利潤的主要來源,其主要客戶是企業與政府。本季度,數據中心的收入下降7%,摺合成年率下降了4%,來自政府和企業客戶的收入暴跌47%。

美國銀行宣佈下調英特爾股票評級至“弱於大盤”,高盛則堅持“賣出”評級,原因是,“基於對該公司在cpu和利潤率方面長期競爭地位的持續擔憂”,高盛同時給出了46美元的預測股價,這意味着分析師認爲英特爾還將跌15%。

比收入下降更爲致命的是利潤率暴跌。英特爾財務總監喬治·戴維斯表示:“市場需求正從臺式電腦和高端企業電腦向入門級消費者和教育電腦轉移。儘管銷量不錯,但平均售價在下降,所以這對毛利率會有一點影響。”來自雲計算客戶和網絡運營商的收入幫助彌補了一些不足,但這些芯片價格較低,無法起到實質性的影響。

i9系列銷量不及預期

Loop Capital Markets的分析師科迪表示,他不接受英特爾將數據中心業績下滑歸咎於疫情,他認爲,過去幾個月中,市場對個人電腦的需求有所增加,這顯示出疫情對市場需求的衝擊並不那麼大。

事實也是如此,FactSet的數據顯示,由於員工和學生在家工作和學習,英特爾個人電腦部門的銷售額爲98億美元,超過了分析師預測的90.9億美元。

由於一直沒有將芯片業務外包,英特爾的產品價格一直以來都比競爭對手高。以往的技術優勢和品質優勢能夠保證英特爾的市場佔有率。但今年,AMD憑藉迎頭趕上的技術能力和外包獲得的低價,佔據了自2003年以來最高的市場份額。

2018年末,全球芯片市場從14nm過渡到10nm,由於爲10nm的生產讓路,英特爾14nm芯片的存貨出現問題。當時,AMD因將芯片生產外包給臺積電,存貨相對充足,於是趁着英特爾犯錯,一舉搶佔了大量市場。

AMD YES成現實?

股價的當頭一棒也讓英特爾動搖了,英特爾首席執行官鮑勃·斯萬表示,英特爾將在明年1月份決定是否將未來7納米的芯片交給第三方工廠代工。分析師推測將外包給臺積電,而臺積電恰好是英特爾在芯片製造領域最大的競爭對手。

英特爾股價的“跳水”,使其創始人、摩爾定律創造者戈登·摩爾的財富縮水近10億美元。這位91歲的科技企業家在全球富豪榜上排名第48位,目前仍持有英特爾公司4%的股份。55年前,戈登·摩爾預測計算機處理能力將會每年翻一番,這一洞見後來被稱爲“摩爾定律”。

設計製造雙崩盤

屋漏偏逢連夜雨,不但“現金牛”數據中心的業務量出現問題,未來增長引擎雲計算處理器也放緩了勢頭。在電話會議上,戴維斯表示,第三季度面向雲服務運營商的銷售額僅增長了15%,而第二季度的增幅爲47%,隨着客戶進入“消化期”,雲計算相關銷售預計將在第四季度進一步放緩。

在財報後的電話會議上,CEO斯萬再次確認了7nm製程的芯片上市將延遲。他表示,自產的7納米芯片要到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初纔可亮相。

相比之下,英特爾數據中心的競爭對手AMD和英偉達預計將分別實現32%和44%的全年收入增長。一年前,英特爾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半導體公司,市值約爲2200億美元。而現在,英特爾的市值仍然是2200億美元,但英偉達和臺積電目前的市值分別爲3340億美元和4200億美元。

在GPU份額上,老黃已經和AMD一起,把intel擠得沒邊了

分析公司巴隆表示,英特爾現在已經處於最大的危機當中。雖然從數據上來看,英特爾的收入還沒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但“落後”會導致一個公司崩塌的十分迅速。英特爾不但在新一代芯片上落後,而且無法讓投資者相信他們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以往,英特爾是少有的又能設計又能製造芯片的大廠。

但一年前,英特爾因爲沒能按時爲蘋果公司提供5G基帶,導致蘋果轉投高通的懷抱。隨後,英特爾宣佈退出5G智能手機調制解調器業務。

今年6月,蘋果公司正式宣佈旗下Mac電腦未來將放棄英特爾芯片,改用與iPhone及iPad一樣的基於ARM架構的自家芯片“Apple Silicon”。從2005年以來,蘋果一直採用基於英特爾x86架構的CPU處理器,本次宣佈放棄,意味着蘋果與英特爾長達15年的合作正式終結。

“超級合作”成爲過去式

表面上看,失去蘋果30億的訂單對於英特爾的影響並不大。但可怕的是,硅谷的主流觀點認爲,英特爾“擠牙膏”般的芯片升級速度已經不能滿足蘋果的訴求,拖累了蘋果的產品戰略。

隨後,亞馬遜推出基於ARM架構的自研服務器芯片。英偉達則宣佈,其最新的人工智能電腦將採用AMD的一款服務器處理器,這是英偉達的人工智能系統首次未選用英特爾處理器。

隨着越來越多的公司選擇基於ARM自行設計芯片,英特爾會失去一個又一個的蘋果。

製造方面則更不必說。自家的7nm還在難產路上,臺積電的5nm製程芯片已經隨着iPhone 12和華爲 Mate 40系列到達消費者手中,4nm芯片也已經被提上研發日程。等到2023年英特爾的7nm上線時,恐怕將要面對臺積電4nm芯片的降維打擊。

老對手AMD也通過外包臺積電,在“更小、更節能”的芯片競賽中領先了英特爾一個身位。

如果情況沒有得到改善,就像創始人摩爾提出的定律不斷失效一樣,“領先的半導體公司”名單上,英特爾的名字將越來越淡。

CEO還在玩回購

隨着危機臨近,英特爾也開始“割肉自救”,專注於主營業務。

10月20日,韓國SK海力士公司宣佈以90億美元全盤收購英特爾NAND閃存以及存儲器業務。此次出售包括英特爾的NAND元件和晶圓業務、NAND固態硬盤業務,以及位於大連的NAND芯片製造廠。繼基帶芯片業務、連接芯片業務後,英特爾再次割肉。

本次收購全部以現金進行,不涉及任何股權交易。這也意味着英特爾徹底放棄這部分業務。

存儲器這塊業務,食之沒有定價權,棄之還能換筆錢。

收購前,英特爾在2020年第二季度以11%的市場份額在全球NAND市場中排名第五。但在這個市場中,英特爾沒有定價權,難以產生足夠的利潤。

有行業內人士表示,“英特爾的CPU在這一代已經延遲了,甩掉一些非核心業務輕裝上陣,他們需要更集中資源在CPU上。”

雖然英特爾表示計劃利用本次交易獲得的資金用於開發業界領先的產品和加強具有長期成長潛力的重點業務,包括人工智能、5G網絡以及自動駕駛相關邊緣設備。但從實際情況上來看,英特爾恐怕並未這麼做。

去年10月,英特爾啓動了200億美元的回購計劃,回購了76億美元的股票。今年8月,該收購計劃再次加速。整個2020年,英特爾計劃的資本支出僅爲150億美元,甚至低於2019年的162億美元,完全沒有任何加大力度投資研發的跡象。

雖然業務門外漢,但投資是高手

業內人士表示,CEO斯萬隻對暫時提高英特爾的每股收益感興趣,而不是解決其數十年來最嚴重的危機。該人士推測,英特爾出售NAND業務是爲了增加其自由現金流,並將把大部分現金用於更大規模的回購。現任首席執行官斯旺與前任蘇莎不同,他在芯片研發上完全是個外行。

他強調,除非大幅上調資本支出,解決其緊迫的研發和生產問題,否則英特爾只能在死路上越走越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