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趙炅,一生吞嚥了三大苦果:高梁河之敗,岐溝關之敗,皇弟趙廷美之死。這最後一個苦果,讓恪守“兄友弟恭”倫理大義的士大夫側目,有一種誅心的說法甚至認爲是他暗算了兄弟趙廷美。

趙弘殷和杜太后生有五個兒子。

趙匡胤是家中老二,老大早夭;趙炅是老三,趙廷美是老四,還有一個老五,也早夭。按照以杜太后爲主角的“金匱之盟”說法,趙匡胤之後,帝位傳兄弟趙光義,而不傳兒子趙德昭。這樣,執掌乾綱者在二代之後,還是成年君主,不至於出現後周柴榮之後,孤兒寡母無法控制最高權力那種弱勢格局,大宋似可因此避免因權力失衡導致的國家動亂。

太宗之後呢?於是,“金匱之盟”的故實中,又有了另外一個“再傳”版本。也即由太祖傳太宗,太宗再傳兄弟趙廷美,趙廷美再傳太祖之子趙德昭,由此大宋帝王重新回到太祖譜系。

這個說法來自於時人王禹偁。

王禹偁是太宗、真宗兩朝的文人,有一部傳爲他所著的《建隆遺事》,“再傳”說,就是由此書發端。

書中講述了一個近於傳奇的故實。

說趙匡胤對杜太后非常孝順,對兄弟非常友愛,這種孝順和友愛,幾乎“曠古未有”。

有一次,趙匡胤在“萬機之暇”,抽空召來晉王趙光義、秦王趙廷美,皇子南陽王趙德昭、東平王趙德芳,以及皇侄、公主等,到杜太后的房閣飲宴。書中有解釋說,秦王趙廷美,乃是宣祖趙弘殷的第三子,也是杜太后親生。有傳言認爲趙廷美是太祖的乳母所生,從王禹偁的說法來看,顯然不是。一家人聚會非常和睦。“酒酣”,太祖對杜太后說:“我百年之後要傳位給晉王,讓晉王百年後再傳位給秦王。”杜太后聞言大喜,說:“我久有此意,但不願意說出來。我要萬世之下,人們會傳頌一個婦人生了三個天子!你這番話真是大孝,‘成吾之志’! ”說罷,讓晉王、秦王趕緊離席,拜謝大哥。

太后又對太祖兩個兄弟說:“今天的皇上,過去以布衣身份侍奉周室,曾經多次力戰爭取功名,那真是‘萬死而遇一生’,這才做到節度使。等得到天命,做了皇上,這麼多年來,幾乎沒有一天不在征討,沒有一個月不在打仗,真可以說是‘歷盡艱危,方成帝業’。你們倆沒有功勞卻安享尊榮,成就大的爵賞,應該知道幸運。以後,各自都不得有負於陛下!”然後,對秦王趙廷美說:“我不知道秦王百年後,又將基業託付何人?”

秦王當即回答:“願立南陽王趙德昭。”

杜太后聞言又是一喜,道:“是了!是了!”又說:“傳位事,陛下能有此意,我能料到,但這也是天意!他日,你們各自都要按照今天說的這個約定做,不得逾越——逾越這個約定,‘罪同大逆,天必殛之’! ”

趙匡胤聽到這裏,馬上要兒子趙德昭來拜謝杜太后。

在一場家宴中,“再傳”模式被建構起來後,杜太后還不放心,又對趙匡胤說:“可以替我將趙普呼來,令他以今天的約定寫一篇《誓書》,與你們兄弟依次傳而收藏。還要選擇一個吉日,將這個約定上告天地、宗廟。陛下認爲是否可行?”

趙匡胤答應下來,當即召趙普入宮,讓他來草擬這篇《誓書》。

但趙普推辭說自己不善於作文,於是又召翰林承旨陶谷前來擬文。

王禹偁書中說,這篇《誓書》交給晉王趙光義也即太宗趙炅收藏;等到趙匡胤駕崩,趙炅又將《誓書》交付秦王趙廷美收藏。但後來趙廷美“謀不軌”, “幽死”(幽囚或幽憤而死), 《誓書》藏於禁中,最後不知道下落。太祖之子南陽王趙德昭也因爲犯事,被“逼令自殺”,於是“傳襲之約絕矣”。

這個傳奇故實,講述的“趙匡胤—趙光義—趙廷美—趙德昭”再傳模式,有很多漏洞,與後來發生的“史實”,有難於理清邏輯的地方。譬如,讓陶谷來草擬《誓書》,天下幾乎無人相信。陶谷有躁進之習,品德不佳,乃是太祖太宗都不喜歡的人物,怎麼會召他來做如此機密大事?此外,趙普也並非不能擬文,他有若干上疏,文辭典雅豐贍,也是一才子,如有這大功勳,他更不當推讓。此外,陶谷若做此事,他留下的各類傳世文件中,當有透露,但迄今找不到星點蛛絲馬跡。故陶谷擬文事,必假。

傳奇故實中還說秦王趙廷美先“幽死”,南陽王趙德昭後“自殺”,這個時間就不對,因爲趙德昭自殺在太平興國四年(979)八月;趙廷美出事被罷官是在趙德昭自殺三年後的三月。《建隆遺事》記錄的這個故實,在時間、人物、身份說明上,都有令人生疑的地方,所以此事歷來被人打量,不敢肯認。《續資治通鑑長編》作者李燾就在引用這個故實後說,書中語言很多鄙陋之處,不像王禹偁的風格,因此“不可據信”。但李燾也同時認爲:史上記錄太宗之事,趙廷美做開封尹、趙德昭領貴州防禦使,正與太祖傳太宗之前,讓太宗先領睦州防禦使,後又做開封尹的行跡一樣。先領一個防禦使,而後再做開封尹,這樣經由歷練,就可以順利接近帝位。因此李燾說:“恐昭憲及太祖意或如此,故司馬《記聞》亦云太后欲傳位二弟。蓋當時多有是說也。”恐怕昭憲太后也即杜太后和太祖當時的本意確實如此,所以連司馬光《涑水記聞》也說太后要傳位給太祖的兩個弟弟,那是因爲當時很多人有這樣的傳說。

李燾的結論性意見是:雖然這個傳奇故實不可據爲信史,但也“不可全棄”。他給出的方法就是“兩存其說”,並且相信太祖太宗的盛德,自能在後世爲人明瞭,哪裏是誣言,應該有人知道。

我的結論性意見是:“金匱之盟”可信。杜太后確有趙匡胤之後傳趙光義之提議;而趙光義傳趙廷美,再傳趙德昭,這個約定則未必爲真;但一定是有一種宮內說法,涉及這個模式。而趙廷美、趙德昭也應該知道有此一說。比較有意味的是:趙廷美可能在認真期待此說的現實實現,在後來的記錄中,他甚至也有推演此說成真的努力。這樣,就有了覬覦皇位的權力再分配心思和動作。按照後來的邏輯倒推,趙廷美可能做事不謹慎,且有被他人“陰謀擁戴”的絕大可能性。但故實邏輯開始有了起點的時候,那就只能走向一個個節點,最後走向終點。邏輯起點,是“業”是“因”,節點與終點,是“果”,一個個“果”。在地球上,在金星與火星之間的這個星球上,無人能逃避因果。因果是宇宙絕對規律。趙廷美“覬覦”是“造因”之始,“幽死”是“結果”之終。

節選自《大宋帝國三百年》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