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畫像

談起廉頗,人們最易想起的便是成語"負荊請罪"和辛棄疾的那句"尚能飯否",然而,對於廉頗所立下的功績,人們卻往往知之甚少。其實,歷史上的廉頗乃是位列"戰國四大名將",與白起等人平起平坐,一生戎馬,立下赫赫戰功。

在廉頗生活的那個時代,戰國列強之中,齊國最爲強盛,其他各個國家都不是齊國一合之敵。齊湣王藉着國力強盛,發動垂沙之戰,大敗楚國,又在函谷關之戰中大勝秦軍,再吞併宋國,自稱東帝。甚至西侵三晉,意欲吞併周皇室,自稱天子。

在齊國的日益囂張,目中無人下,強佔城池、燒殺搶掠等行爲層出不窮。換句話說就是,這時候的齊國,逮誰都想揍一頓,但偏偏別的國家還打不過,只能忍氣吞聲。

公元前260年時戰國七雄各自的疆域範圍

終於,齊國的霸道行爲使周邊幾個國家忍無可忍。於是,秦、魏、趙、韓四國便聯合起來,攻打齊國,誓要討回公道,在戰爭開始後,楚國也加入了這支隊伍中來。而廉頗,就是趙國軍隊的首領。

在這次五國伐齊中,廉頗表現的異常英勇。據司馬遷《史記》記載,此戰"廉頗爲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爲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意思就是說,廉頗打破齊軍,攻下了陽晉這個地方,回國後,趙惠文王賞賜軍功,封他爲上卿。

趙軍之所以能在這次戰爭中脫穎而出,不僅僅是因爲有着偏頗這樣的首領,還因爲趙國軍隊在前任君主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下,逐漸擺脫了以往臃腫的作戰方式,戰鬥力也直線飆升。

影視劇中的趙武靈王形象

如果說在五國伐齊之前,廉頗的名聲還是僅限於趙國之內的話,那麼這次伐齊就徹底打出了廉頗的國際威名。此後,廉頗不斷帶領趙軍四方征戰,開疆拓土,爲趙國立下汗馬功勞。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79年,廉頗率軍東進,直擊齊國,並大破齊軍。三年後,又率軍攻入魏國幾邑(今河北大名),雖然遇到了魏國軍隊的強烈抵抗,但還是再次進攻,幾乎將幾邑盡數佔領。

僅僅一年後,廉頗便再次率軍進攻魏國,這次不僅攻下了防陵(今河南安陽),還在此地"築城而還",極大地增強了趙國的名聲和士氣。就連當時不可一世的秦國,都在廉頗的手下喫過數次敗仗,而此時的廉頗已經年過半百,但仍能提刀上馬,征戰沙場。

影視劇中的廉頗形象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逝世,孝成王繼位爲國君。此時的秦國正在進攻韓國一處名爲上黨的地方,上黨太守馮亭見城內軍隊孤立無援,面對秦軍必敗無疑,於是將上黨獻給了趙國。

於是,趙秦兩國圍繞上黨地區爆發了激烈的戰爭,趙孝成王命廉頗率軍於長平(今山西高平)阻擋秦軍,雙方在長平展開了長達數年的膠着,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

在這場戰爭中,秦軍過於強勢勇猛,致使廉頗不得不選擇以逸待勞的防守打法,堅守駐地,但是誰也沒想到的是,這一守,就是三年之久。

長平之戰

在古代,打仗其實就是拼後勤,誰的後勤跟得上,誰就能佔據很大的主動,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此時的秦國,經過了商鞅變法的改革,國力空前強盛,糧草儲備十分充足,完全可以保障軍隊三年的後勤供應。

相比之下,趙國就顯得不夠看了。對於當時的趙國來說,打一場持續數月的戰爭,各方面還是有保障的,但是這樣一守守三年的拉扯,以趙國的國力,完全不足以支撐。

也許是後勤帶來的巨大壓力,使得趙王對廉頗這種以逸待勞的打法十分不滿,於是便派遣趙括頂替了廉頗的位置,出任領軍。

影視劇中的趙括形象

有個成語叫"紙上談兵",而這個成語的由來,正是趙括。他一到任,便馬上率領趙軍主動出擊,想快速解決當前雙方膠着的場面,但是他這種打法正中秦國領軍白起下懷。

面對主動出擊的趙軍,白起採用了"先分割,後包圍,再殲滅"的戰術,龐大的趙軍被分割成零零散散的部隊,孤立無援,對於趙軍來說,形勢極爲嚴峻。

但就是在這種極度不利的情況下,趙括仍然率軍堅持了46天之久,可見趙括並不是像人們印象中的那樣,只會紙上談兵。但是趙括最後還是沒能率領軍隊殺出重圍取得勝利,最終的結果是趙國40萬大軍全軍覆沒,但秦國同樣損失了30餘萬兵馬。

長平之戰示意圖

長平之戰使得趙國徹底失去了與其他諸侯國征戰的力量,此後一直處於劣勢,致使後來的趙悼襄王聽信讒言,解除了廉頗的軍職,進而導致廉頗轉投別國。

趁你病要你命,秦國將這句話貫徹的很徹底。在長平之戰取勝後,秦國乘勝追擊,第二年便派軍攻打趙國,並且一直進軍到趙國首都邯鄲城下。

但是邯鄲城內守軍在廉頗的指揮下,攻守有度,形成一道堅固的防線,任憑秦國軍隊如何進攻都無法突破廉頗的防線,當然,廉頗也拿城外的秦軍沒辦法。

趙王無奈之下派遣使者請求魏國出兵援助,也許是魏王懂得脣亡齒寒的道理,深知若趙國敗亡,那下一個被征討的必是魏國。於是派軍支援,在魏軍和廉頗的裏應外合下,終於擊退了秦軍,並且一舉收回了此前被秦國佔領的土地。

影視劇中的攻城場面

雖然這次戰爭趙國取得了勝利,但是趙國的國力已經被長平之戰消耗殆盡,此次的守城戰更是進一步壓榨着趙國國力,元氣再次大傷。就在廉頗得勝而歸之時,身處趙國腹地的燕國開始落井下石,偷襲了趙國。燕國這般行徑使得趙王大怒,便命廉頗率領軍隊進攻燕國,把這幫宵小之輩狠狠地修理了一番。

教訓完燕國之後,廉頗便再次跨上馬背,帶兵伐魏。但是小人郭開開始暗中作妖,廉頗在前線揮汗如雨,這人卻在背後誹謗連連。而趙悼襄王也不辨是非,聽信讒言,任命樂乘代替了廉頗的官職。

深受排擠的廉頗不甘心就這樣被打落下馬,便領兵攻打樂乘,逼迫樂乘逃走,但是這僅僅能解一時心頭之恨,而不能幫助廉頗重回帥位。於是,憤怒的廉頗離開了趙國,投奔了魏國。

郭開

魏王對廉頗的到來,可謂是又愛又恨,說愛是因爲有這樣一位聲名顯赫的大將來投,任誰也會無比興奮;說恨是因爲魏王又擔心廉頗此舉,是和趙王共同演出的一臺戲。

在這種矛盾下,魏王最終沒有相信和任用廉頗。就這樣,廉頗在魏國住了很久,也沒有得到上戰場的機會。在這期間,趙國多次被秦軍圍困,而趙國之中竟無一人能率兵征戰,此時的趙悼襄王才又想起了這位已經年過古稀的老將,便派使者帶着一副上等鎧甲和幾匹寶馬前往魏國"慰問"廉頗。

影視劇中的廉頗形象

不料,這個使者被郭開給攔住了,郭開開出了巨大的誘惑,讓使者歸來後在趙王前說諸如"廉頗不中用"之類的話,在巨大的蠱惑下,使者"拿人嘴短",便答應了郭開的要求。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耳熟能詳,正是那個"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

後來廉頗又被請到了楚國,被楚王任命爲將。擔任楚帥的廉頗沒有建立什麼功勞,或許是真的老了,沒有了往日的意氣風發,沒有了曾經的睥睨之氣,也沒有了年輕時的身強體壯,但是唯一不變的,依舊是那份征戰沙場,爲國效力的心。

影視劇中的廉頗形象

身在楚國的廉頗,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故土,思念着那一方他曾經揮灑過不知多少汗水的土地,然而,他再也沒能回到家鄉。公元前243年,84歲的廉頗抱着滿腔對故土的思念,在楚國鬱鬱而終。

廉頗這一生,從無名小卒到脫穎而出,再到率領千軍萬馬,巔峯之時卻遭排擠,無奈背井離鄉,最終鬱鬱而終。後人將他列爲"戰國四大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列,足以證明廉頗的軍事才能之出衆、功績之斐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