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至25日,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聯合各組委會成員機構在上海召開第二屆外灘金融峯會,財政部副部長鄒加怡出席並發表演講。

財政部副部長鄒加怡表示,全球爲了應對疫情,截至今年9月11日,財政刺激政策接近12萬億美元,各國平均赤字率將比去年上升9個百分點。一些新興市場和低收入國家的債務規模攀升,主權信用評級面臨下調,債務可持續性壓力凸顯。

嘉賓發言實錄: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好!

很榮幸參加第二屆外灘金融峯會,討論全球金融體系的風險和應對問題。在此,我謹代表財政部,對本屆峯會的召開表示衷心祝賀!

不久前剛結束的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討論了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各方普遍認爲,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短期內難以消退,經濟恢復是一個長期過程。市場不確定性增加,導致全球金融風險上升。疫情可以說是“黑天鵝”事件,但實際上,“黑天鵝”並不罕見,不確定性是一種常態。應對風險,就是要在不確定性中尋求確定性,通過政策爲市場主體創造穩定的環境。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政府迅速採取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應對疫情衝擊,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爲,對經濟復甦和金融穩定形成有力支撐。財政政策對金融穩定的支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增強逆週期調節力度,穩定經濟基本面。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增加政府投資,擴大內需。提高財政赤字率到3.6%以上,安排一般預算赤字3.76萬億元,發行抗疫特別國債1萬億元,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以更大的政策力度,穩住經濟基本盤,提振市場信心,爲金融穩定創造良好的宏觀政策環境。

二是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支持市場主體。出臺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措施,包括減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稅費,加大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稅收優惠力度,預計全年爲市場主體新增減輕稅負超過2.5萬億元。穩定了市場主體,就是穩定了金融部門的客戶,有利於維護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

三是發揮普惠金融作用,服務實體經濟。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增信作用,大幅拓寬了擔保覆蓋面,顯著降低費率。完善創業擔保貸款政策,加大對就業困難羣體和小微企業的貼息支持,預計全年可發放貸款1456億元,同比增長35%。財政通過分擔貸款風險和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務小微企業的積極性。

四是加強政府債務管理,管控槓桿風險。“開前門、堵後門”,在加大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力度的同時,從“借、用、管、還”各個環節,全方位加強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不因疫情形勢放鬆風險管控。增強中小銀行風險管理能力,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券,支持中小銀行補充資本金。

五是擴大政府債券發行,爲市場提供優質資產。一般國債、地方政府債券規模增加,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順利發行。最近,中央政府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功發行60億美元主權債券,向全球投資者提供了高質量投資級優質資產。市場認購踊躍,申購金額達到發行規模的近5倍,表明了國際市場對中國經濟的信心進一步增強,也彰顯了中國堅持開放發展的決心。國內外投資者都能夠從中國經濟的穩定恢復中獲益。

有效防範全球金融體系中的風險,還需要妥善處理好幾個關係:

把握好逆週期調節和金融穩定的關係。採取逆週期宏觀政策應對疫情衝擊十分必要,但也容易加大中長期風險。全球貨幣政策環境持續寬鬆,已經超過10年。疫情暴發後,主要經濟體不得不實施史無前例的量化寬鬆政策。僅上半年,美歐日三大央行合計擴張資產規模超過5萬億美元。超寬鬆的貨幣政策起到了短期內穩定市場的作用,但負面效應也不容忽視,貨幣增長過快、實體與金融背離、宏觀槓桿高企、資產價格膨脹、政策邊際效應遞減等問題值得關注。

協調好金融監管與經濟發展的關係。縱覽歷史,金融監管始終與經濟發展、金融創新互動平衡,經歷從強化、到放鬆、在新的基礎上再強化的螺旋式發展。面對疫情衝擊,《巴賽爾協議III》實施期限適度放寬,各國金融監管容忍度適當提高,對維護金融穩定和推動經濟復甦,發揮了重要作用。也要看到,放鬆監管必須審慎有度。隨着疫苗研發取得突破,明年全球經濟可能加快復甦,金融領域容易出現自我循環、放大槓桿、積累泡沫的情況,需要適時調整金融監管政策。

平衡好金融科技與金融安全的關係。疫情倒逼數字經濟加快發展,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在金融領域廣泛應用,傳統金融業態正被重塑。任何事物都利弊相生,具有兩面性。金融科技並沒有改變依靠信用、使用槓桿的金融本質,在提升服務效率、增強金融可及性的同時,也加大了對金融安全的挑戰。我們要支持金融科技發展,也要堅持“科技向善”,堅持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造福社會的價值追求;也要建立、遵循相應的市場規則,防止金融科技誘導過度金融消費,防止金融科技成爲規避監管、非法套利的手段,防止金融科技助長“贏者通喫”的壟斷。

研判好氣候變化與風險防範的關係。氣候變化對金融體系的威脅,被稱爲“綠天鵝風險”。目前看,氣候變化影響逐漸顯現,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發生概率增加,經濟活動可能陷入停滯,導致企業、居民、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嚴重受損。各國經濟低碳化轉型加快,環境保護、節能減排政策趨嚴,高碳資產價值可能大幅重估。氣候變化影響在金融體系內部、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會形成負反饋效應,放大金融風險。氣候變化影響與重大疫情暴發等全球性挑戰一樣,需要我們深入研究、共同應對。

處理好主權債務與發展融資的關係。全球應對疫情的財政刺激政策接近12萬億美元,各國平均赤字率將比去年上升9個百分點。一些新興市場和低收入國家疫情仍在蔓延,經濟衰退,貨幣貶值,財政收支失衡,債務規模攀升,主權信用評級面臨下調,債務可持續壓力凸顯。債務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既要解決疫情衝擊帶來的短期流動性問題,更需要解決長期資本供給不足的矛盾。目前,中國正在全面落實G20緩債倡議,幫助最貧困國家緩解債務負擔,更好實現可持續發展。

應對當前全球經濟金融體系中增長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需要堅持多邊主義、開放合作的正確方向。多邊機構應當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鼓勵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金融天然具有逐利性,在經濟衰退、貨幣寬鬆的背景下,容易偏離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自我膨脹、脫實向虛。國際金融組織可在幫助各國政府防範金融風險的同時,探索建立鼓勵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監管政策框架,引導金融迴歸有效配置資源、促進經濟發展的初衷使命。

支持中長期發展融資。不少貧困國家面臨債務可持續的難題,需要各方共同參與、聯合行動。多邊開發機構應創新融資方式,提供長期、穩定、低成本的資金支持,並在最貧困國家債務處理問題上,率先行動、積極作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增加特別提款權普遍分配,支持受疫情影響較大的發展中國家增強國際支付能力。

促進發展方式轉型。疫情深刻影響經濟發展方式,“無接觸經濟”“線上經濟”“低碳經濟”迎來發展機遇。國際金融組織應發揮引導作用,推動各國政府,通過規則制定、標準引導和政策支持,倡導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用好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社會公衆的能力。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對紛繁複雜的局勢,中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由負轉正,消費投資持續恢復,貨物進出口由降轉升,金融市場運行平穩,顯現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活力。當前,中國經濟正在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我們通過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經濟各環節,暢通國內大循環,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國大市場將爲世界經濟做出更大貢獻。我們將加快推進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爲構建平等互利、基於規則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作出中國貢獻。

全球金融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封閉不會帶來穩定,“脫鉤”不會帶來安全。應對全球金融風險,需要在動態中求穩定,在開放中求安全,在合作中謀發展。我們唯有同心協力、團結協作,才能在“變局”中找到“破局”之路。我希望,此次峯會能夠爲大家提供有益的思路借鑑。

最後,祝本屆峯會取得圓滿成功!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