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兒爺是老北京特色玩具,它究竟從何而來,衆說紛紜。

清代袁枚在《子不語》中,有“兔兒神”的記載,說一位年輕巡按御史被派到福建,當地一位名叫胡天保的人喜歡他的美貌,總在窺視他,巡按御史知道緣由後,大怒,將他殺死。過了一個月,胡天保託夢給鄉親,稱自己在陰間被封爲兔兒神,需立廟祭祀。廟成後,求生男孩者多前往,香火不絕。

▲泥制兔兒爺,清宮舊藏

此說穿鑿附會,且有抄襲其他傳說之嫌,未必可信。

其實,從漢代開始,國人便已將月亮與兔子聯繫起來,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中,月牙上就有一隻奔跑的兔子,但比較寫實,兔兒爺變成今天這副尊容,大概是明代纔出現的。明《北京歲華》中記載道:“市中以黃土博成,曰兔兒爺,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泥制兔兒爺,清宮舊藏

兔兒爺爲何“落戶”北京

泥塑玩具各地都有,爲何兔兒爺卻是北京獨有呢?究其原因,不外有三:★首先,這與老北京的城市地位相關,中國傳統社會重心在農村,城市只是附庸,真正的市民數量極少,且流動性大,很難形成穩定的文化傳承,而北京是明清兩代都城,人口規模、商業繁榮非他處可比,有利於涵養民俗文化。★第二,傳統泥塑行當市場狹窄,藝人難以生存,而老北京廟會爲他們提供了空間,這裏門檻低、人流大,只要有手藝,不愁沒飯喫,這就鼓勵了藝人們推陳出新,不斷提高技藝。★第三,泥塑受材料限制,無法制作誇張的造型,但穿什麼戲服、扎多少靠旗、騎什麼坐騎,這還是頗有講究的,老北京有深厚的京劇文化積澱,這份滋養與氛圍,讓泥塑藝人們有更廣闊的創作空間。

“兔兒爺”俏皮話與非遺傳承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曾經這樣描寫兔兒爺: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點淺紅;這樣,小兔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

▲泥制兔兒爺,清晚期

然而,兔兒爺作爲老北京文化的符號,一度幾乎失傳。新中國成立後,它被當成封建迷信,“文革”時,更無人敢做,隨着老藝人先後逝去,兔兒爺已成絕響。

▲泥制兔兒爺,清宮舊藏

與兔兒爺有關的俏皮話其實,老北京雖然祭拜兔兒爺,但拿它當回事的並不多,它和迷信還真不太沾邊,老北京俗語中,淨拿兔兒爺開玩笑。比如:“兔兒爺掏耳朵——崴泥”“兔兒爺折跟頭——窩了犄角”“兔爺拍胸脯——沒心沒肺”“兔爺戴鬍子——假充老人兒”等等。

▲泥制兔兒爺,清宮舊藏

1985年,工藝美術大師雙起翔在幾位老先生的幫助下,摸索着恢復兔兒爺製作工藝。由於傳統兔兒爺都是泥制的,前人制作沒有留存,大家只能憑記憶反覆嘗試,雙老共做了三個版本,最終取得成功,今天市面上“騎虎兔兒爺”的造型,都仿自雙老的製作。

2014年,泥塑(北京兔兒爺)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