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9年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則》作爲起點,再到2010 年時,在 6 個城市開展了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新能源在鉅額補貼的推波助瀾之下,開始迅速發展起來。

根據數據顯示,工信部2016-2017年補貼累計發佈5批,共審查51.5萬輛新能源汽車,補貼金額共498.3億元,再加上地方補貼,新能源汽車的補貼累計發放超過千億元。

僅是一財年就補貼超千億元,而在長達十年的補貼時間中,更是有數千億補貼流到了市場中。因此,伴隨着千億補貼的發放,“騙補”的聲音也愈發加大,甚至直到如今也並未消停。

近日,在網上流傳出一條視頻,內容是一排奇瑞品牌新能源車在停車場內,前輪被砌好的磚頭頂離地面空轉。而這段視頻在網上也被一些網友進行解讀,稱之爲是在“刷數據騙補貼”。

而這一傳言很快也被奇瑞方面重視,並且第一時間對視頻情況進行徹查。調查結果隨後也向大衆公佈,實際情況並非是奇瑞新能源公司爲了“騙補”而進行空跑,視頻發生地是當地某個駕校。

奇瑞關於視頻的聲明中,還提到了“根據國家新能源補貼清算制度,補貼里程檢測數據爲國家平臺數據,必須有GPS行駛軌跡,視頻中車輛車輪‘空轉’只能是無效數據,不會被計入補貼要求的里程中,也無法達到補貼審覈要求。”

雖然這件事與奇瑞方面並無關聯,但很多人還是好奇,爲什麼“空跑”能與“騙補”掛鉤,而這主要還是源於國家對於新能源補貼的監管有關。

關於騙補的問題並非只有我們知道,國家監管平臺爲了防止“左手倒右手”,自己買自家車子獲取補貼的現象發生,在補貼清算制度上其實也設置了一些門檻。

在2018年,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多次組織車企、廠商討論,並且出臺了《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車輛運行里程覈查方法(2018)》。

《里程覈查方法》的主要作用,針對的是接入國家監管平臺的新能源汽車,採用實時數據和補發數據的方式,使得新能源車實時向國家監控平臺傳輸數據,完成核查里程。

再根據測評週期內,分別爲上線里程、GPS里程以及有效里程,車輛數據經過里程覈查流程後得到的上線里程、GPS里程以及有效里程3個輸出量,最後通過計算方式算出有效里程。

根據《里程覈查方法》,國家補貼有2萬公里的行駛要求,未達到要求的車輛廠商無法獲得補貼。在一定程度上,這條規定也確實規避了一些車企的作弊行爲。

例如2019年10月公佈的《關於2017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清算審覈情況的公示》中,申報補貼的236881輛新能源汽車中,有29472輛沒有通過審覈。這也意味着申請的244.14億元補貼中,有23.87億補貼無法發放。

但實際上,很多新能源車通過租賃或者是共享的方式同樣能累積2萬公里,更不用說是駕校這類高頻用車方式,並不用太過擔心裏程的問題。因此也有觀點認爲,這所駕校是爲了讓學員上線時長以及駕車裏程達標,才採用這種方式。

雖然“空跑騙補”的傳言已經被奇瑞方面澄清,但並不代表騙補這一現象不存在,事實上,在發放補貼的10年間,騙補的方法一直層出不窮。下面,我們看看常用的騙補方法都有哪些。

在2013年以前,新能源補貼的要求其實非常低,插電混動車補貼4000-50000元,純電車補貼60000元。這也就造成了,很多車企紛紛投入到研發生產成本低的純電微型車生產當中去,因此造車資格也變得愈發珍貴。

而到了2013-2015年,補貼纔對里程有了限制,其中純電動乘用車80≤R<150公里每車3.5萬、150≤R<250公里每車5萬、250公里≤R每車6萬元。在這樣的低要求之下,純電微型車依舊是各家新能源車的主力,這一級別在純電動車中所佔的比例也達到60%。

因此當時騙補的方法,很多設立一個共享汽車公司或是汽車租賃公司,然後將這類純電微型車賣給這個共享汽車公司,以此套取補貼。

而拿到補貼後,爲了將利益最大化,車企還會將回收這些車子的電池、核心零部件進行再生產。將回收的零件用於生產新車後,再賣給共享/租賃汽車公司,實現永動機般的循環。

此外,還有車企採用更爲名目張膽的方法,就是在銷售環節作假。某家新能源車企和運營租賃企業事先串通好,後者在申報文件中寫明向前者購買500輛新能源車,於是政府就給了500輛的補貼,但實際可能只交付了幾輛,甚至一輛都沒交付。

早在2016年,****頻道的《朝聞天下》就報道過騙補的現象,揭露了吉姆西客車製造有限公司的騙補內幕。據悉,吉姆西與一家房地產經營公司簽訂了50輛電動客車的訂單,並且申報了50輛車補貼,但實際上卻只交付了7輛。

曾經在大幅補貼之下,全國新能源車出現了空前繁華的景象,新成立的造車新勢力企業達到了三百多家。而到今年爲止,國內僅存的造車新勢力僅剩下近40家,並且從今年全年來看,有銷量數據的造車新勢力品牌也僅有20多家,其餘大多數甚至已經音訊全無。

這類新能源車企的大幅退市,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這一行業沒有了過去的高利潤,而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新能源補貼的日趨嚴苛,這也導致如今騙補的現象實際上已經比過去好了許多。

在2019年,國內新能源補貼發生過一次大幅滑坡,續航里程低於250km零補貼,續航250-399km範圍內補貼一視同仁,長續航電動車補貼減半;插電式混動車型補貼額度退坡54%;其次,新能源車地方補貼推行一刀切,全部取消。

而這也預示着,如今想靠那些跑一百多公里續航,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純電微型車獲得補貼,已經完全不可能了。雖然2020年補貼標準不退坡,但在2020年新政下,大多數沒有技術積累的新能源車企已經悉數倒下。

例如賽麟汽車如今已經名存實亡,董事長王曉麟涉嫌虛假技術出資,以及涉嫌貪污鉅額國資,已經被公安機關依法開展偵查。這種種跡象,都預示着新能源這條路子愈發弱肉強食。

在數千億投資砸下去後,我們看到了如今上百家新能源車企倒下,各種騙補的事件層出不窮。但黑暗的背面也總有光明,在扶持之下,如今我們也看到了有新能源全產業鏈的比亞迪,世界最大汽車動力電池製造商的寧德時代,這也是補貼之下好的一面。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