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最熱門的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終極問題和標準答案終於一同上線。

節目每場battle中都有人問:姐姐們要成團、粉絲們哭着喊着要讓姐姐成團,但成團之後要幹什麼呢?

《姐姐的愛樂之程》這檔節目,似乎就是標準答案:姐姐們組成團體之後、在各個城市巡演。

目前節目已經上線一出先導集,47分鐘小體量的“開胃菜”。

錄製當天的天氣很大風浪,鏡頭裏我們可以看見狂風不止、一秒吹亂鐵劉海,但姐姐們似乎早已不再“乘風破浪”。

先導集的熱度和浪姐開播時的盛況,也無法相提並論、不可同日而語。

一,輸出核心。

先導集裏寧靜講出了姐姐、節目組以及整個團隊的核心要義,最關心的問題,其實是“如何留住這些觀衆”。

換一個思考維度,對我們觀衆而言,就是“究竟看什麼”。

初期浪姐三十而“驪”的價值取向,貼得又高、又光鮮、又明確,在有效傳播、高效找準受衆的鏈條上、這非常有好處。

但《姐姐的愛樂之程》這檔浪姐的售後團綜,似乎沒能在一開始就貼出這樣明確的別開生面的標籤,開播的先導集,和諸多慢綜藝、旅行綜藝,似乎並沒有本質區別。

場面熱熱鬧鬧、嘻嘻哈哈,但內核似乎比較含混,沒有特別明確的“核心質感”。

《乘風破浪的姐姐》當初能平地一聲雷般炸出爆款效應,是因爲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環境裏,提供了合適的內容、輸出了合適的價值觀。

內娛關於女明星30+困境的討論越來越多,期待看見改變的情緒越來越強烈,浪姐在這個時候提供了“老孃很美,老孃不怕年紀”的範本,試圖重新定義女性和年紀的關係。

各路選秀節目裏,小雪花們的表現越來越乏善可陳;而浪姐橫空出世,展現了各路成熟藝人閃閃發光的有趣面相。

所以,浪姐能一戰成名。

如今看《姐姐的愛樂之程》,會隱隱讓人覺得有些困惑,似乎沒有浪姐這樣明確的風格化定位,就是一檔“試試看能不能做出什麼有意思的點”的常規綜藝(浪姐售後)。

事實上,浪姐後期,很多觀衆已經審美疲勞。

她們發現這個節目開播時宣揚的獨立感、美感等多種價值,或許也僅僅只是說說而已;數期之後,姐姐們也迅速摸透了套路,表現越來越套路化、越來越少驚喜。

而節目每塑造出一個高光人物,往往都會伴迎來非常迅速的兇猛翻車。

節目上一期播出衆人打斷丁當、一團亂的場景,下一期又特意宣稱“特別和諧、沒有撕”,選取的片段內容前後自相矛盾,打臉真情實感代入其中吵架的觀衆。

種種問題導致浪姐被很多人質疑爲“高開低走”。

如今這檔“售後”綜藝,能重現輝煌嗎?

如果之將這檔團綜,當做一檔普通綜藝來看,似乎效果並不差;但如果要對標“年度爆款”或者延續“年度爆款後續”,大概會有些力不從心。

目前已播出的內容中,新加入的徐崢和周震南,是重要的新視角和笑點承擔。

二,以“尷尬”爲看點。

《浪姐》開播時,端水大師黃曉明、曉明歷險記等梗,迅速傳播、效果很好。

團綜裏,徐崢和周震南,似乎接棒了這個“伺候姐姐”擔當。

但綜藝效果其實也很微妙,未必就能依樣畫葫蘆複製。

當然,雖然有不同,但徐崢和周震南的表現,依舊能戳中笑點。

原本,徐崢和周震南二人也剛剛相識、並不太熟悉,在前去民宿的車上,二人的交流也略有生疏感。

但一番“歷險記”之後,二人顯然迅速成了同一條戰線上的自己人。

這邊徐崢主動幫鬱可唯去拿行李,周震南嘴慢了一步、落單坐在姐姐羣裏,遇到了“送命題”:你就坐在這裏啊?

周震南求生欲相當強烈,反應也相當機智,迅速問黃齡:你需要變調夾嗎?

活生生又給自己找了一個跑腿的活計。

那邊徐崢安慰周震南:你不要緊張。

周震南瞬間真相:緊張的是你吧哥。

說完又立刻找補:因爲你要主持大局,要一直說話。

這句話更是瞬間真相講清楚了自己的處境:很多時候周震南都跟在徐崢身邊,試圖縮在角落裏不說話、當只會幹活的乖乖仔。

到達民宿之前,周震南就已經提前做好了功課:聽說楊洋上次錄完之後,三年裏都沒有錄綜藝。

又心有餘悸補充了一句:我們這個節目,聽說和他們那個節目很像。

你看,周震南應該可以正式改名叫“周震難”了吧!

周震南這樣一位小萌新,面對姐姐們“我太難了”的心態,似乎相當有看點;同樣是“有點怕怕”,但他和黃曉明的端水大師態度又截然不同,有些新鮮感。

初見之時,這份彼此不熟悉的尷尬,恰好也構成了綜藝節目需要的看點。

但這樣的看點不足以支撐太久。

後續節目能否祭出新的大招,我們觀望中。

三,熱度牌太晚,情懷牌太早。

《姐姐的愛樂之程》這檔節目既然是針對姐姐粉絲們的“售後”節目,依託浪姐而存在,比如和浪姐有不可拆分的緊密關係。

問題在於,作爲《浪姐》的後續節目看,節目已經大結局很久,在新作品不斷、新事件層出不窮的貴圈,上一個節目的熱度、不足以作爲下一個節目的支撐。

可是如果將這檔節目作爲對《浪姐》的回憶和情懷牌來看,時間間隔又太近;觀衆投票、吵架的記憶似乎又還新鮮,不適合早早打回憶殺大招和所謂情懷牌。

不遠不近、不早不晚,卡在中間。

從前寧靜那檔著名的血雨腥風的華少節目,模式是一羣人被扔到海外,被放置到一個特定的困難語境之下,節目組藉此捕捉特殊情境下嘉賓們的表現。

而今年情況特殊,節目錄制都在國內,姐姐們也好、徐崢也罷,對路人來說知名度都很高。縱使節目組通過種種限制條件、營造困難處境,實際上很多時候他們也都可以靠刷臉解決。

於是,環境陌生等意外因素的難度感,都已經很難成立,就只剩下“路演舞臺”這一條難度曲線。

節目裏反覆強調,從前姐姐們熟悉的環境都是正式舞臺,沒有這樣的路演經驗。

每一次強調,都是在強化難點。

不難預測,這檔節目的後續重點,大概會聚焦演出準備部分的難點,聚焦姐姐們克服困難的方式。

或許,也還會“撕”出種種內涵名場面。

事實上,浪姐後期的諸多舞臺,都已經讓觀衆覺得換湯不換藥、興趣缺缺;成團路演模式,能激起觀衆的新興趣嗎?

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