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來源丨淘漉音樂

大約在二十年前,VCD 這種居家看片神器還沒有被完全淘汰,內地的青年們也還沒有被網絡歌曲洗腦。

除了去網吧玩傳奇,最熱衷的恐怕就是用影碟機看香港電影。

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大概依稀能記得 355×288 分辨率的鏡頭下,每個角色都有血有肉卻超凡脫俗,似乎活在另一個世界,讓人觸不可及。

其實,那時候的香港電影早已經過了巔峯,內地的電影業也遠不及今日熱鬧。

看老電影看的是情懷,思緒總會被拉回過去。

上世紀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香港電影開始大量流入內地,《英雄本色》《警察故事》《逃學威龍》《黃飛鴻》讓人大呼過癮。

各路大神輪番登場,佳作層出不窮,大江南北昏暗的錄像廳裏,不停地播放動作片、愛情片、喜劇片……

那是真正的盛世狂歡,共同經歷過“70 年代開花,80 年代落果”的香港電影人惺惺相惜,佳作頻出,像極了一場未卜先知而又聲勢浩大的集體告別。

這其中,殭屍片是不可忽略的一個篇章。

一方面香港人素來對鬼神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拍殭屍片只是時間問題。

另一方面內地觀衆聽“聊齋故事”早就聽煩了,只看一眼就被林正英俘虜。

林正英是演配角出身,演技卻讓人懷疑他本人就是如假包換的茅山弟子。

他和周潤發、周星馳、李連杰等人一起,成爲香港電影盛極而衰歷史的見證者。

所以一直想說說林正英和他的殭屍片,以及一些與之相關的人和事,來懷念那些一去不復返的日子。

就從那個曾經在內地大學校園裏瘋狂蓋樓的邵逸夫說起吧。

1957 年,50 歲的邵逸夫風光無限。

他在新加坡電影圈賺得盆滿鉢滿後,做了個大膽的決定——去香港。

彼時,二哥邵仁棣在香港的事業步履維艱,其創辦的「邵氏父子」電影公司生意慘淡,想突出重圍卻又無計可施,大熱天的只有喝西北風的份兒。

沒辦法,香港正是電懋影業的天下。

上世紀五十年代,隨着長城、鳳凰兩家公司的衰落,電懋順勢而爲,以拍攝歌舞昇平的時裝劇發跡,迅速佔領市場獨霸香港。

打虎親兄弟,這一年邵逸夫收購重組「邵氏父子」公司,取名「邵氏兄弟」。

邵逸夫和妻女

邵逸夫是個聰明人,你不是拍時裝嗎,那我就拍古裝,看膩了男歡女愛的觀衆對邵氏有了好感,江湖再也不是一家獨大。

一場較量也就此悄然無聲地展開。

邵逸夫從來不給對手留機會,聽說電懋要拍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也趕拍了一部搶先上映。

片名都一字不差,這事兒放到華語電影史上也並不多見,有那麼點「你能拿我怎麼樣」的意思。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被邵氏影業步步緊逼的那幾年,電懋依然可以做到氣定神閒拍它的文藝片。

1961 年電懋拍攝了《愛的教育》。

故事改編自意大利同名小說,就是內地中小學經常推薦的那本讀物。

影片中有位老師讓人印象深刻,看到她讓人恍惚想起幾十年後的王菲,她的扮演者叫林翠,是電懋的當家花旦。

有趣的是,林翠後來嫁給了邵氏旗下的功夫巨星王羽,兩人還有個女兒長大做了歌手,就是唱《別問我是誰》的王馨平。

這都不是重點,《愛的教育》中有個戴帽子的小孩,黑黑瘦瘦,眼睛放光,他的扮演者那年才 9 歲。

電懋和邵氏都不會想到,這個小孩在 19 年後拍的殭屍喜劇拿了香港的票房冠軍,他掌舵的寶禾電影公司也成爲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的風向標。

這個孩子就是洪金寶。

這是後話,暫且擱下。

電懋和邵氏的爭鬥就像彗星撞地球。

電懋是彗星,璀璨奪目卻又很快淡出人們視線,其中原委只能說天妒英才。

那是 1964 年的事,電懋的老闆陸運濤和太太參加完臺灣的影展,在乘飛機返回香港途中遭遇空難,連帶同行的幾十名公司高管無一生還。

這場悲劇讓電懋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很快就銷聲匿跡。

此後,邵氏正式扛起香港電影的大旗,做了近十年的獨孤求敗,直到鄒文懷另立門戶。

既生夫,何生懷?

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盛產武俠片,而且動作設計都極爲講究,這其中以邵氏最出彩。

後來我們在殭屍片中也能看到它的影子。

1965 年胡金銓拍攝的《大醉俠》是“柔”的代表,1966 年張徹拍攝的《獨臂刀》是“剛”的代表。

前者的柔美捧紅了鄭佩佩、徐楓,並被鬼才徐克發揚光大,後者的剛硬則被李小龍繼承了衣鉢。

而林正英正是李小龍的動作指導。

從這個意義上看,邵逸夫、張徹、李小龍、林正英都是有淵源的。

再進一步講,香港電影本來就是一脈相承的。

然而第一部殭屍喜劇的誕生,卻有鄒文懷的嘉禾一半的功勞。

鄒文懷 1927 年生於香港,比邵逸夫小 20 歲。

他加入邵氏前,是美國新聞處駐港分部的體育記者。

邵逸夫慧眼識才,把他招至麾下。

1966 年,在他的策劃下,張徹拍攝了《獨臂刀》,這部作品的成功也宣告了李翰祥在邵氏導演中的頭把交椅不保。

這時候,鄒文懷已經是邵氏的三號人物,但也碰到了權利的天花板。

邵逸夫開始把注意力放到 TVB 的發展上,想從“亞洲電視”那裏分一杯羹,電影方面的投資大幅縮水。

鄒文懷感覺到,自己已經沒有留下的必要。

1970 年,鄒文懷成立“嘉禾”。

邵氏期間,鄒文懷見過張徹拍電影的手法,張導喜歡讓英雄們光着膀子,無論舞刀弄槍都是虎虎生風,讓當時的年輕人愛得不得了。

後來鄒文懷看中了李小龍,可能就是受了張徹的影響,李小龍的肌肉太漂亮了,動作也瀟灑有力。

李小龍在美國拍完《青蜂俠》後,不想繼續做“打手”,決定回香港發展。

李小龍薪酬要得很多,首先被邵氏拒之門外。

一向精明的邵氏這次打錯了算盤,如果有先知,恐怕邵逸夫花再多錢也會留下這位功夫巨星。

嘉禾爲李小龍開出了 7500 美元的片酬,這在當時的香港非常罕見。

李小龍順利加盟。

“狄龍、姜大衛的片酬才一萬,怎麼能給他開這麼高?”

邵氏的張徹自己手底下不缺功夫巨星,可還是對鄒文懷的魄力佩服得不得了。

李小龍到嘉禾後拍了兩部電影,一部是《唐山大兄》,一部是《精武門》。

兩部電影在香港引起了轟動,《唐山大兄》顛覆了觀衆對於功夫片的認知,演員不再是簡單比劃幾下,那打鬥場面看上去都疼。

李小龍在拍這部電影時,認識了林正英。

林正英 1969 年就進了邵氏,主要是做龍虎武師,因爲身材比較嬌小,還曾做過鄭佩佩的替身。

1971 年偶然的機會,他加盟了嘉禾《唐山大兄》的拍攝,別看他體格單薄,卻非常抗打,這一點很受李小龍喜歡。

就這樣,林正英一直跟着李小龍拍戲,直到李小龍突然去世。

李小龍去世時,一位打星正在崛起。

他就是洪金寶。

洪金寶6歲時就跟着京劇大師于占元學習京劇,後來進入電影圈做武術指導,給《大醉俠》做武術指導時才 13 歲。

所以儘管洪金寶比李小龍小了不少,但可以認爲他們是同一時期的電影人。

甚至洪金寶比李小龍更早。

成龍和洪金寶

李小龍給香港送來了全新的功夫電影理念,而洪金寶還帶着成龍、元彪、元華等玩老一套。

有一次,洪金寶和李小龍各自所在的劇組拍戲碰到一起,洪金寶久聞李小龍大名,就去拜訪。

兩人切磋武藝,洪金寶的腳還沒離地,李小龍的腳已經貼到了他的臉上。

洪金寶從此對李小龍佩服得五體投地,兩人成了好朋友。

後來,李小龍拍攝《龍爭虎鬥》,找來洪金寶客串,在電影裏把他狠狠“教訓”了一頓。

李小龍的意外離世,在香港電影界引起震動,很多人仰慕洪金寶的名聲,就跟着他一起拍戲,就這樣“洪家班”誕生了。

午馬、錢嘉樂都是這個班子裏的。

鄒文懷是個大氣的老闆,他幫助李小龍成立了“協禾”,又幫着洪家班成立了“寶禾”,加上成龍的“威禾”,真可謂遍地開花。

當時,嘉禾如果有電影拍,洪金寶就出演,如果沒有,他就把隊伍拉出去自己拍,這真是嘉禾的特色啊。

那時候還有個許冠文,剛開始拿着劇本找邵氏,碰了一鼻子灰,後來在嘉禾的支持下辦了個“許氏電影公司”。

電影拍出來是部喜劇,叫《鬼馬雙星》。

許冠文和弟弟許冠傑主演,拿了 1974 年的全港票房冠軍。

這部電影中也有洪金寶的演出。

嘉禾如同創造了一個開源系統,各色各樣的程序員都可以做出自己最想要的東西。

洪金寶就在這個過程中,學動作設計,學喜劇藝術。

1977 年,洪金寶終於磨出一把寶劍。

他自導自演了《三德和尚與舂米六》,這部電影標誌着功夫喜劇時代的到來。

功夫喜劇來了,殭屍喜劇還會遠嗎?

放眼世界,恐怖片從來不是電影藝術的主流,而且排名靠前的作品大多並不以血腥作爲賣點,比如《閃靈》。

相比於國外的衝鋒槍打殭屍,香港的貼身肉搏更有看頭,而功夫片幾十年的發展,正爲這個片種提供了無限可能。

從洪金寶的《三德和尚與舂米六》開始,功夫片融入了喜劇元素。

《三德和尚與舂米六》劇照

隨後成龍的《蛇形刁手》《醉拳》《笑拳怪招》再次印證了這種嘗試有市場。

成龍《醉拳》

帶着這種自信,塵封已久的殭屍片也終於有人敢再碰。

爲什麼這樣講呢?

1974 年,邵氏拍攝了一部《七金屍》,是“湘西趕屍”和西方吸血鬼的大雜燴,邀請了姜大衛等人來出演,本來作品很新穎,卻因爲內容混亂,導致票房慘敗。

影界老大都拍不好,誰還敢試水?

《七金屍》

就殭屍題材的電影就這樣被擱置了起來。

70 年代後期,許鞍華、譚家明、徐克等一衆有留洋經歷的青年導演返回香港,給香港電影注入了人性思考。

許鞍華素來以“懷舊”爲手牌,這種風格由來已久。

1980 年她拍攝的《撞到正》就是以粵劇戲班子爲背景,講述了一個恐怖故事。

從這部電影開始,香港的恐怖片開始回暖。

同年,洪金寶先人一步拍攝了《鬼打鬼》,這被認爲是第一部靈異喜劇片。

林正英此時已經是“洪家班”的重要配角,早年李小龍去世後,林正英就跟着洪金寶拍戲,出演了《肥龍過江》《林世榮》等電影。

他也在《鬼打鬼》中出演,這時候的林正英沒有什麼表演特點,看起來一臉兇狠,不像好人。

《鬼打鬼》拿了當年的票房冠軍後,洪金寶嚐到了甜頭,就再未放下拍這類電影的念頭。

很快又拍了《人嚇人》《人嚇鬼》。

洪金寶拍靈異故事很有一套,卻沒有涉及殭屍。

他不久又開始和成龍拍功夫片。

1985 年,香港票房前四名的《福星高照》《夏日福星》《警察故事》《龍的心》全部由與二人有關。

也難怪在 1985 年香港紅磡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上,洪金寶與成龍能成爲座上賓,一個 33 歲,一個 31 歲,真是風光無限。

《殭屍先生》劇照

也就是在這一年,殭屍片真正問世了。

1985 年《殭屍先生》上映,導演是劉觀偉,時至今日這部電影依然被認爲是最好的殭屍片。

這部電影在當年位列票房第 5 名。

林正英首次黃袍加身。

從《鬼打鬼》到《殭屍先生》,越來越多的香港電影人躁動不安起來,大家都想從殭屍片這口大鍋裏分一杯羹。

與此同時,英雄片時代也正式到來,暴力美學讓人驚豔,短暫地與殭屍片交相輝映。

1986 年,新藝城的《英雄本色》讓人們認識了小馬哥。

如果說吳宇森宣揚的是紙醉金迷中應該堅守的道義,那麼殭屍片們則是讓人開懷一笑,忘掉煩惱。

這一年在各大公司模仿《殭屍先生》的時候,劉觀偉又拍了一部《殭屍家族》,殭屍第一次有了感情,看起來更加溫馨有趣。

劉觀偉《殭屍家族》

每當想起這一年,想必老影迷都在隱隱作痛。

嘉禾、德寶、新藝城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可這三巨頭在拍電影時,似乎只剩一腔孤勇,自己都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

儘管如此,一年後的 1987 年,周潤發的《監獄風雲》更是一部關於人性的佳作,每當《友誼之光》裏 Maria 的聲音響起,觀衆就會一身雞皮疙瘩。

周潤發《監獄風雲》

周潤發坐在監獄的院子裏戴着眼罩,拉着胡琴一臉壞笑,鬼知道他在想什麼?

也是在這一年,洪金寶的公司又拍了一部《靈幻先生》,因此沒有跟殭屍聯繫起來,但也是換湯不換藥。

同時,另一家電影公司拍攝了《猛鬼差館》,這就完全不同於林正英的風格了,不過搞笑依舊。

這部電影的導演和編劇的經歷都挺有趣。

一個叫劉鎮偉,一個叫王家衛。

王家衛當初從香港理工學院美術設計系畢業後,最初是個賣牛仔褲的。

後來在女朋友的鼓勵下去 TVB 藝訓班學導演,後來又到新藝城工作,因爲經常拖稿,被黃百鳴炒了魷魚。

1987 年,王家衛進入了鄧光榮的電影公司,這才時來運轉。

而劉鎮偉早年也是在廣告公司工作,卻一直不喜歡,後來做編劇賠得血本無歸,公司也倒閉了。

《猛鬼差館》是他的處女作。

這二位,一個後來拍了《春光乍泄》《花樣年華》成爲文藝片翹楚,一個因爲《賭聖》《大話西遊》和周星馳結下不解之緣。

以《猛鬼差館》爲起點,香港電影也迎來了“猛鬼系列”的插曲,《猛鬼學堂》《猛鬼霸王花》《猛鬼大廈》都很有看點,似乎在爲殭屍片搖旗吶喊。

然而,相比於各類型的電影的廣闊創作潛力,殭屍片就像一潭死水,誰都舀一瓢,乾枯只是遲早的事。

1988 年的《殭屍叔叔》沒有林正英,卻成爲經典,和尚道士鬥智鬥勇的故事讓人笑出眼淚。

陳友也因爲這部電影被內地觀衆牢牢記住了。

誰也想不到,純粹的茅山道士故事自此成爲絕唱。

很快,徐克的“武俠風”刮起來,真是迷人眼。

這時候殭屍片也讓人覺得視覺疲勞了。

徐克的武俠世界波詭雲譎,美輪美奐,卻又不乏喜劇元素,要比殭屍片陽光大氣得多。

許冠傑的《笑傲江湖》、李連杰的《黃飛鴻》系列,至今讓人記憶猶新。

觀衆意識到,香港電影變天了。

林正英還是有想法的,殭屍片怎能輕言放棄,就嘔心瀝血拍了一部《一眉道人》。

這是一部土洋結合的電影,坊間對它的評價譭譽參半。

說它好的,認爲殭屍片就該懟天懟地,無所不及。

說它不好的,認爲它壞了殭屍片的規矩,要遭茅山“祖師爺”的罵了。

可正是這部用心良苦的電影,讓殭屍片在 90 年代初迎來了短暫的迴光返照。

1990 年,林正英拍了《驅魔警察》,劉鎮偉拍了《屍家重地》,誓要將搞笑進行到底。

林正英《驅魔警察》

可再搞笑也是徒勞,很快又來了個周星馳。

1992 年的《逃學威龍》讓人領略了無釐頭的喜劇魅力。

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二週一成”的格局基本無人撼動。

周星馳《逃學威龍》劇照

成龍接連拍了《重案組》《醉拳2》《紅番區》,在當打之年將“玩命”發揮到極致。

周潤發繼續演繹自己的影帝本色,《賭神2》《和平飯店》票房平平卻沒有影響他的人氣。

周星馳向《這個殺手不太冷》的人物造型致敬,拍攝了《還魂夜》,題材卻是恐怖片,這也是周星馳迄今爲止唯一一部正統的喜劇鬼片。

這是世紀末香港電影最閃亮的節點,我們都說“香港電影已死”,應該就是在這個時候。

大勢所趨,林正英也無力迴天。

有意思的是,讓殭屍片無路可走的,還有它的一奶同胞——女鬼片。

受徐克的唯美風影響,90年代的香港恐怖片確實呈現出了另一番景緻。

1987 年,王祖賢在拍完《倩女幽魂》後就被各種鬼神題材的作品垂青。

在 90 年代初又出演了《天地玄門》《畫皮之陰陽法王》等電影,冰清玉潔的形象深入人心。

林正英也在上述這兩部電影中出現,只是飛檐走壁的劇情設計讓人感覺變味了。

茅山道士,似乎已經絕跡香港電影江湖。

那時候,亞洲電視與無線電視的競爭正到高潮,這也爲林正英的最後突圍埋下了伏筆。

這就不得不要提起著名的“雙包案”。

1994 年,無線電視從臺灣引入《包青天》後引起觀劇熱潮,亞洲電視也隨即買入。

爲了搶佔收視率,兩臺同時播出。

1995 年,無線讓狄龍重拍《包青天》,亞視針鋒相對請來金超羣、呂良偉拍了部《新包青天》。

那兩年時間,香港電視觀衆看包青天的臉都要看吐了。

亞洲電視在 1995 年想了各種手段緩解危機,其中就包括請到了林正英。

林正英此時也正沒有太多電影接拍,就爲亞洲電視搞了一部電視劇,名叫《殭屍道長》。

這部劇幫助亞視賺足了廣告費,林正英也交了好運。

苑瓊丹與林正英因戲生情,走到了一起。

苑瓊丹就是《封神榜》裏那個殷十娘。

然而,還沒來得及享受愛情的甜蜜,林正英遭遇了變故。

1997 年,林正英拍完最後一部作品《一枝花和尚》後因肝癌不幸去世,當時《殭屍道長3》已經萬事俱備,成了林正英的遺願。

林正英在殭屍電影乃至香港電影即將沒落時選擇以這樣一種方式離場,讓人唏噓不已。

演了一輩子善惡生死,最後還是逃不了宿命。

一年後,一部很另類的殭屍題材電視劇《我和殭屍有個約會》成爲觀衆的新歡,似乎宣告林正英時代正式落幕。

《我和殭屍有個約會》劇照

從情感的角度出發,對於內地觀衆而言,林正英的知名度並不在“二週一成”之下,他帶給觀衆的是緊張驚悚過後的開懷大笑。

林正英之後,徐克拍的《殭屍大時代》和林超賢的《千機變》讓人曾一度期待。

然而儘管畫面很逼真,道具更燒錢,卻再也找不回看《殭屍先生》的那種感覺。

2013 年,錢小豪、陳友等人出演了一部恐怖片,片名不再搞噱頭,就叫《殭屍》。

影片中沒有幽默的橋段,沒有精彩的打鬥,整個故事是在灰暗壓抑的氣氛中講完的。

陳友老得兩鬢斑白,錢小豪也落魄得住破房子。

一切都已經不像以前那樣燦爛。

或許生活就是這樣的,多少人來了來,去了去,誰會爲我們停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