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IMF副總裁張濤在第二屆外灘金融峯會上的演講內容:

尊敬的各位來賓,大家好!

很高興以在線形式參加此次峯會,與大家共聚上海,並代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言。 上海是座充滿活力的城市, 也是座象徵着技術進步與創新向前的城市。這在當今全球經濟十分艱難的時刻尤爲重要。它提醒我們,只要大家同舟共濟,我們就有能力一起建設更加美好的明天。

下面,我主要談談四個主題:(1) 全球和亞太經濟展望;(2) 亞太地區應對疫情的經驗;(3) 疫情帶來的挑戰;(4) 建設更爲智能、更加綠色和更具包容性的新機遇和政策取向。

【一、全球和亞太地區經濟展望】

我們首先來看看全球經濟展望。

全球經濟正在復甦,但全面復甦的過程可能十分漫長、坎坷而且充滿不確定性。我們對未來懷有希望,因爲病毒檢測力度不斷加強,治療手段不斷完善,疫苗試驗也正以空前的速度推進。最近的數據表明,許多經濟體已經開始復甦,速度也比先前的預期要快。

我們預計全球經濟2020年萎縮4.4%,2021年增長5.2%。這比我們先前在2020年6月的預測要好一些。發達經濟體二季度GDP數據有所改善,因此其經濟增速上調了2.3個百分點。 另外,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好於六月份的預期,2020年中國全年經濟增長預期因而上調了0.9個百分點。中國三季度數據剛剛發佈,有跡象表明其經濟復甦正在提速。然而,對其他許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而言,未來經濟前景仍然充滿變數。

全球而言,各國推出了大規模財政、貨幣和監管的應對措施,其規模和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這些措施有力地支持了居民可支配收入,保障了企業現金流,強化了銀行的信貸供給。這些措施共同發力,避免了2008-2009年那樣的國際金融危機在全球範圍內重演。

接下來,讓我談談亞太地區展望。亞太地區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各國復甦速度參(cen) 差(ci)不齊。

許多國家成功控制住了最初一輪疫情。但是,也有些國家疫情再度暴發,或是局部重現。甚至還有少數國家至今仍在爲壓平感染曲線而努力。

就整個亞太地區而言,經濟增速比6月份下調了0.6個百分點。我們預計2020年本地區的經濟將總體收縮2.2%——這也是人們記憶中最爲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疫情暴發前,我們曾在去年10月預測2020年亞太經濟將增長5.1%。顯然,亞太經濟將經歷一次十分嚴重的產出損失,需要數年之後才能恢復。

中國經濟的前景將逆勢而上。2020年中國全年經濟增長預計將達到1.9%,而6月份的預測值則僅爲1.0%。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是本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其地區貿易量已佔該地區貿易總量的20%以上。中國經濟的復甦將爲亞太經濟增長提供強大動力,也將爲世界其他地區經濟復甦做出積極貢獻。

展望未來,全球經濟面對極高的不確定性。往好的方面來說,疫苗研發進度可能比預期要快。亞太地區在這方面獨具優勢。中國和印度是全球疫苗或藥品的主要生產國。

另一方面,未來可能面臨更多的下行風險:比如,疫情可能再度暴發;治療手段和疫苗研發的進度可能比預期要慢;人們獲得疫苗和藥品的機會可能並不均等;經濟活動的恢復可能比預期弱;社區可能要求進一步保持社交距離,也可能面臨再次封鎖。金融情緒一旦惡化,還可能引發新增信貸驟(zhou)減,或導致現有債務無法展期。

【二、亞太地區的經驗】

第二,我想介紹一下亞太地區的疫情應對經驗,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一是,在感染率尚處於低位的時候,及早做出公共衛生響應,對壓平感染曲線至關重要。在這方面,亞太地區與其他地區相比做得要好不少。這可能受益於亞太地區前些年應對其他傳染疾病而積累的經驗。

二是,在疫情得到控制後再去放鬆防控措施,與更好的經濟復甦表現之間往往存在正的相關性。在這方面,亞太地區普遍做得比較好。大多數區內國家都在新增病例下降至很低水平時才重啓經濟,從而爲經濟的強勁復甦打下了基礎。

從長遠看,各國能否通過採取除嚴格封鎖之外的措施控制住疫情,將是復甦韌性強勁與否的關鍵。

【三、 中長期的挑戰】

第三,關於中長期挑戰。

亞太地區在疫情暴發之前就已經面臨一些重大挑戰,包括:人口老齡化,生產率增長放緩,企業和家庭債務居高不下,收入不平等現象加劇,等等。我們認爲,此次新冠疫情會加大應對其中一些挑戰的難度。

例如,經濟收縮導致企業和家庭槓桿率惡化,造成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並最終影響到信貸供給的規模和質量。公共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也有所惡化,削弱了當局吸收風險和支撐經濟增長的能力。疫情也有可能加劇收入不平等。我們的研究發現,隨着疫情暴發,收入不平等可能在中長期進一步加劇。

【四、 建設更美好未來的機遇】

第四,關於機遇。目前,全球 正面臨一個建設更加美好未來的重大轉型時刻。在努力抗擊疫情之際,實現更爲智能、更加綠色、更具包容性的經濟增長,正成爲新的全球共識。亞太地區應該抓住這個機遇。

我認爲,可以考慮以下兩個重點領域。

一是數字化和自動化 。在這方面,亞太地區已經躋身世界前列。

數字化使居家辦公成爲可能,從而讓更多企業在疫情期間得以持續運轉。在疫情暴發、實施封鎖期間,遠程教學使師生能夠繼續上課,數字化手段幫助居民家庭生計獲得保障。數字化手段還協助公共部門提供關鍵服務,比如,向非正式就業人員提供現金轉移支付等等。

亞太地區還在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和生產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例如,2018年,本地區就已經擁有全世界近三分之二的在用工業機器人。全世界超過40%的新機器人都在中國組裝。

疫情後復甦的一個亮點就是各國現在有機會加速新技術推廣,提高生產率和經濟增速。

二是綠色復甦 。

疫情後的大量投資需求爲我們提供了新的機會。支持綠色經濟,將在未來數年內幫助改善環境,促進增長和就業。

在這方面,亞太不少國家正取得跳躍式進展。例如,近年來中國一直在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普及電動汽車方面一直保持全球領先。

中國最近還做出了在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對此我們表示歡迎。我們也鼓勵其他各國明年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第二十六屆會議”提出更高的減排目標。我們的研究顯示,提高碳定價,促進綠色基礎設施投資,實行可再生能源補貼措施,都能夠幫助人們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促進經濟復甦和增長。

【五、 政策建議】

最後一個問題,我們應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呢?我認爲以下幾方面政策取向尤爲關鍵。

第一,亞太地區應當繼續努力控制疫情。

第二,在產出缺口突顯、通貨膨脹處於低位的情況下,應繼續採取支持性的貨幣和金融政策,同時降低企業和金融部門的脆弱性。必須向最弱勢羣體提供更有針對性的財政支持,包括加強衛生設施和社保體系方面的建設。應推動勞動力市場等結構性改革,降低疫情的長期創傷,遏制收入不平等加劇,從而提高長期生產率。

第三,大力推進數字化建設,並在減緩、適應氣候變化方面付出更大努力,力爭實現智能復甦、綠色復甦。

當然,各國還需要在醫療、疫苗、貿易和投資等方面,深入開展國際合作,加強協調行動。

【結語】

總之,全球經濟衰退似乎比人們早些時候的預期要和緩一些。儘管如此,經濟復甦仍將是一個漫長、坎坷和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在復甦鞏固之前,應充分保持宏觀經濟支持政策的連續性和靈活性。尤爲重要的是,決策視野既要立足當下,確保活力復甦,又要放眼長遠,實現韌性增長。

讓我們抓住機遇,走出一條更具包容、更爲智能和更加綠色的經濟復甦之路。

最後,祝本次外灘峯會取得圓滿成功, 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