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热衷于海外的一些谍战片时,忘了2500年前的兵家经典《孙子兵法》早已将这些“伎俩”阐述的很是透彻了。

《孙子兵法》的用间篇第十三论述了“兵法五间”:因间、内间、反间、死间和生间。因间、内间、反间三种是利用对方人员,死间、生间两种则是己方人员潜入对方内部。

看来,孙武很是重视情报工作,他认为只有了解对方,才能真正从容应对。即使是现代战争,情报工作依旧是重中之重。甚至,可以夸张地说,一个“优秀”的间谍可以抵挡一支军队。于是,有人将西施、秦桧等人都归入到了“间谍”的行列,认为正是他们在内部“捣鬼”,才让吴国败给了越国,才让岳飞含冤而死。不过,这些都很难考证了,假若属实,那他们就属于“生间”。

不过,中国“用间”的历史早在夏代以前期就出现了,也就是公元前20世纪左右,公认的第一人是女艾。为了帮助少康夺回王位,乔装打扮来到寒浞的统治中心,打探消息,了解民情。后来少康等一切准备就绪后,便迅速出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克旧都,诛杀了寒浞,夺回王位,建都阳夏。

这比西方间谍史要早大概十个世纪左右,西方的间谍鼻祖也是一位女性,名叫娣莱拉的菲利斯女子。娣莱拉这个词在今天的英语中除了是个人名,还喻指陷害男人的女骗子,尤指通过色相勾引男子的女诱骗者,这自然是由于娣莱拉曾为显赫一时的女间谍。

然而,在西方的军事理论中,关于“间谍”的论述并没有成型的理论,哪怕后来公认的西方军事理论经典《战争论》,对于“情报”的看法依旧是“不确切”的。但看西方的历史,“情报”工作更是他们取得胜利的法宝。

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些“反间”案例。

“剑桥五杰”之一的金·菲尔比就是著名的双重间谍,英国军情六处任职,工作内容就是反间,但私下却和苏联克格勃联系。金·菲尔比来自英国富裕的中上阶级家庭,事件曝光后,英国社会尤其是上流社会相当震惊,究竟是何原因让他选择背叛自己的祖国。

最终,金·菲尔比逃亡到了苏联。之后,为了表彰金·菲尔比的事迹,苏联政府还给了他很高的荣誉,授予他“红旗勋章”,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优秀”的间谍。其实,以前的间谍大都集中在军事上,而如今,更多的是商业间谍。

曾经,中国制药行业就发生过一起“卧底”事件。江苏的江山制药出现VC生产工艺技术泄密情况,后来才发现,原来是维尔康药业派人“潜伏”于他们的四个车间,该药业属于华北制药集团旗下。由此也应对了一句话:商场和战场是没有区别的。

即使是国际巨头间,一样也会采取这种方式来窃取商业情报。曾经,宝洁公司就承认,他们通过联合利华内部员工获得多份绝密文件,而这些“情报”是从垃圾桶“翻出”的。

其实,上述两个间谍案,可以分别归纳为“内间”和“生间”。一个是利用对方内部的人,一个是派出自己的人。不过,如今的网络科技高度发达,“情报”可以瞬间传回。

而在中国的古代,烽烟、口信或者驿站快马则是那个时代传递情报的主要方式,至于“信鸽”更多则是用于民间。除此之外,为了防止情报被人中途截获,从而,更是催生了“加密”技术。

北宋的《武经总要》作者曾公亮,独创了一套汉字密码,将军队中常见的40种战斗情况,以短语的方式编码。在使用前,会约定一首没有文字重复的40字的五言律诗,诗中的每一个字都会对应一条短语,而短语顺序会在作战前随机排列。当时,只有高级将领才能拿到密码本。

简单举例说明:假若前方缺粮,对应编码为9,就以约定的《除夜宿石头驿》“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查到第九个字是“可”。之后,将“可”写进普通公文中,加盖章,派人送出。对方收到情报后,查看密码本,原来“可”字对应的是编码9,从而得知前方的情况。

当然,现在来看这个方法有些简陋,但在当时却是一个创举。

而近代情报的加密,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文字了,语音、图像和数据都可以进行加密。最终,使密码学也发展成为了一门尖端学科。

其实,孙武在千年前就说过“成功必出于先知”,不论是利用对方的人,还是派出己方的人,只要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获取有价值的“情报”,那么,其胜算就会很大。而且,他还明确指出“无所不用间也”,意思就是:没有什么地方不能用到“间谍”。

因此,在具体运用中,孙子主张“五间俱起”。而反间隐藏最深,知情最多,属于主力;因间、内间配合反间使用;死间、生间为收尾环节。

尤其在现今,间谍已经不单单是“人”在做,在网络的世界里,一个“间谍软件”瞬间就可以让一座城市瘫痪。既然“间谍”有如此大的破坏力,那“反间谍”岂不是显得更为重要了。

当然,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间”和“反间”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所以说,只有从认识上充分意识到“间谍”的“强大作用”,最终,才能有效地采取反制措施。

参考资料:

【《孙子兵法》、《武经总要》、《除夜宿石头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