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10月23日,管虎、郭帆、路阳导演,张译,吴京,邓超等主演的战争片《金刚川》正式上线。

首日票房破亿,观众反映也非常的热烈。

这部电影确实非常难得的,大概有三个难。

一是它难得在因为大环境的关系下。

向中国观众再次呈现了70年前,中国志愿军,全中国人民“立国之战”的那场伟大战斗。

再次在大银幕上看到,中国英雄干掉了不可一世的美国。

二是因为“疫情”的原因,本来仓促的时间更是疯狂的缩减。

3位导演,3个月时间,四段故事交叉拍摄。

不但创造了国产战争片一个新模式,对于国产电影工业也是次探索。

三是电影背后牵扯出的争论并不重要。

原因就是导演管虎上一部电影《八佰》。

背后牵扯出来的各种争议,在国内可谓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这部电影无论从电影角度还是历史角度分析。

《金刚川》不但没有什么争议,而且很大程度上全面超越了《八佰》。

注:本贴有一定的剧透,还未观看电影的观众请慎重

《金刚川》的难点在哪里

根据网上资料,我们先看看金刚川战役的背景。

1951年,韩军第6师团在金刚川打败了志愿军68军,占领了金刚川以南的土地。

1953年夏季反击战第二阶段,志愿军60军才夺回金刚川以南的土地。

抗美援朝有数不胜数的英雄战例,为什么偏偏选择金城这个失而复得的地点?

一是它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

二是它是志愿军转入阵地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三是它是志愿军对坚固设防之敌实施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役。

四是这场战役为我军提供了进行大规模攻坚战役的宝贵经验。

最后,这场战役中我军歼敌5.3万余人,将韩军4个师打残,收复阵地160余平方公里,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

可以说,这场战斗是胜利前对敌的致命一击。

虽然本片并不是表现的“金城战役”,而是战役背后一场“金刚川渡河”的战斗。

某种程度上,它有点像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战争片《敦刻尔克》。

电影将同一场战斗拍了几次,用不同视角来展现这场战斗。

现在电影已经上映,再根据之前的资料显示。

这部电影一共有四段内容,三位导演分工基本如此。

1、管虎导演第一段《士兵》

管虎导演的第一段,仍然是《八佰》式的群戏视角。

开场是李九宵饰演的是八连班长,和大部队要渡河前往“金城”。

邓超饰演的是连长,因为口音还和班人闹了笑话。

但因为敌方的轰炸,桥接二连三被炸断,导致大部队一直不能成功渡河。

而八连也接到上面的命令一同负责修桥。

这一段是非常典型的群像戏

主要角色还是李九宵饰演的班长,吴京和张译高炮连战士。

魏晨饰演的工兵连连长,邓超饰演的八连连长等人。

虽然单独叙事很少,但还算是全面。

以八连班人刘浩等战士的视角观看和参与这场惨烈的战役。

2、郭帆导演的《对手》

这一段基本就是以美军侦察机飞行员的视角进行。

先是展示美国侦察机的美国士兵形象,同时展现了第一段出现的几次战斗。

他们如何看待“金刚川”战士们不屈的修桥精神,与中国志愿军的态度。

美国侦察机飞行员,像牛仔决斗般和吴京、张译饰演两位高炮战士进行一场殊死的战斗。

3、路阳导演的《高炮连》

这一段就是以两名高炮战士为视角了。

因为只有两门高炮,炮弹也严重不足。

吴京和张译是上下级关系,吴京因为犯错被降级。

两人开始为了谁留在位置更加明显,炮弹数量更少的炮位而较劲。

后来战斗打响,为了大部队成功渡桥。两个部队都先后燃烧自己吸引美军,最终为大部队争取到了机会。

最壮烈还有最感动的还是张译饰演的张飞。

这位战士一次战斗后,只剩下一条胳膊和一条腿。

但用莫大的毅力和决心,最后将那名美国侦察机飞行员送下地狱。

4、管虎导演的结局之战

这一段,它是前三段过后的结果。

因为前三段都是美军轰炸机投下燃烧弹,巨大可怕的火焰袭来时结束了。

第四段,轰炸机在投下燃烧弹过后。

虽然桥梁被炸塌,桥上和岸边的志愿军们死伤惨重。

但是,最终无法阻止我们的志愿军通过桥梁的决心。

最终志愿军工兵和步兵连,用身体撑起一段桥面,大部队迅速过河场景。

这个场景震撼而又感动,可怕而又让人敬畏。

中国志愿军真的永垂不朽。

《金刚川》的纯粹与简单

这部电影为什么要三个导演分别拍摄?

主要原因就是项目的时间,实在是太仓促了。

这部电影3月份才拿到官方许可。

正式拍摄的时间是2020年8月份。

也就是说,这部电影3个月前开拍。

它在10月7日就正式杀青了。

电影虽然是一边拍一边做制作,但不管怎么看只拍了3个月左右。

因为这样,这部电影有三个导演团队同时拍摄。

三位导演拍的是同一个故事,最后再把结合在一起。

因为时间太仓促了,不足的地方肯定是有的,而且还不算少。

《八佰》从前期筹备到拍摄完毕,做完后期就花了几年。

后来因为意外停了一年。

虽然也有剪辑问题,但影视工业的完成度高很多。

《金刚川》不论是影像质感,还是讲故事水准,都有一种“ 半成品”的味道。

投资4亿的战争大片,但制作周期只有百日。1、演员的表演空间因为剧本仓促确实受到很大限制。

张译、吴京、邓超三位影帝。

只有张译的戏份足够引起共情,原因也是他戏份最长。

其他两位的戏份时长太短,高光时刻的内容太短暂。

像魏晨、李九霄、欧豪等等角色。

说不好听些,他们角色但不是人物,“工具人”属性强烈。2、故事内容和视觉层面“半成品”。

如果剧情全方位地铺陈开。

这部电影估计75分钟的时长就可以讲完了。

但是,影片使用了四个视角,不同视角内还有一定的重叠。

故事内容本来就少了,4个角度叙事有些镜头像是硬凑时长。

因为制作时间太短了。

视觉层面的整体质感有些“廉价”。

别说比不上《八佰》了,很多中等成本战争片质感都要更好。

这部电影真的不是钱不够的问题。而是是工期太短,没有后期制作的空间。

它从电影层面看确实有大量的遗憾。

《金刚川》反而超越《八佰》?

这部电影虽然不足的地方有很多。

实际上,它有个地方却比《八佰》要强。

中国电影,或者说中国商业大片有一个重要的问题。

当然,中国电影的问题有太多了。

但如果只放到第五代和第六代大导演上面。

那就是他们因为成长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等等方面。

在精神上养成了“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特点。

他们不管拍什么影视剧,总想着学西方文化来审视自己,从而里里外外再反思一下自己的方面。

以前拍文艺片的时候,这套东西还是可以的。

近年来,他们这套放到中国文化崛起,中国文化自信的背景之下。

每次出现就显得有点格格不入,观众舆论那里争议无数。

《八佰》上映的时候,国内舆论争议最大的便是这个。

《金刚川》电影上映前后,还是有大量围绕这类问题的争议。

但是,我个人觉得整部电影虽然因为工期太赶,导致“制作层面”不足之外。

电影在内核来讲,除了“白马”这种不合时宜的道具。

其它方面的争议,真的有点牵强。

整部电影4个视角可以说:起承转合。

第一个故事就是用八连作为引子,引出整个故事。

交代电影的大致角色,还有故事梗概。

第二个故事就是用美国飞行员的视角承接,展现历史上敌人的轻敌。

还有刻画白左的自大与傲慢,以及屡次修复木桥后的气急败坏。

这个故事的目的,实际上是为第三个故事提供铺垫。

第三个故事就是再用高炮连的视角。

最终展现出志愿军的勇猛,不畏牺牲和兄弟情谊。

进而还引导出不畏牺牲的志愿军炮手,与气急败坏美国飞行员对决的高潮情节。

最后一个视角,便是第三个故事高潮后的一个延续。

它将情绪延伸到人桥的搭建,体现出从高炮连个人的牺牲;延伸到整个志愿军牺牲自我,搭建人桥,勇往直前的奔赴战场的不朽精神。

这样也升华这种牺牲精神,对于现代安宁生活的重要意义。

如果从文艺角度上看,更是彰显出一种史诗的悲壮感。

这个反而是导演纠结的《八佰》所没有的。

因为他也没有时间去整这套。

尾声

《金刚川》从电影角度上看问题不少。

那些重复镜头,还是因为拍摄时间短,无法规避的镜头缺失。

如果观众觉得影响观看体验,那就是没有看懂电影的内核。

只是将电影当商业特效大片看了,实际上它并不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最后,整部电影除了最后的“搭人桥”的悲壮和震撼。

整部电影最出彩的,还是第三个故事张译的演绎。

张译的哭戏和演技实在是太绝了,燃点和泪点全在他一人身上了。

剧抛脸,实在是名不虚传。

观众我完全不会把他和《八佰》里的老算盘联想起来。

总体来说,这是一场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检验,这份答卷确实不够完美。

只能说是顺应国情而生的产物。

但在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个支持这样的片子诞生。

它某种程度确实也超越了《八佰》。

最后致敬中国志愿军!

你们是中国人民的英雄,新中国的基石。

你们是最可爱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