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金剛川》正式公映,70年前那些悲壯而又值得銘記的戰爭,隨之重新回到大家記憶中,銀幕上都是一些有血有肉的小兵,也是不折不扣的英雄,炮兵張飛、關磊,工兵閆瑞,偵察兵劉浩,他們代表的並非自己,而是數十萬志願軍戰士的縮影,是一幅不朽的英雄畫卷。

這其中,讓筆者印象最深刻的一位,無疑是張譯飾演的張飛,借用古時蜀國名將這個名字,導演顯然是用意頗深,一方面是借其大忠大勇的人設,用當陽橋上“喝退曹軍百萬兵”的壯舉,呼應炮兵戰士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精神寫照,另一方面大概也是提示這個人物有戲,有粗中帶細的精神世界,戰士的外表粗獷強悍,卻不要忽略他們在精神世界的細膩和柔軟。

張飛初出場的時候,觀衆的注意力會立刻被吸引住,因爲這個炮兵和以往的銀幕士兵不一樣,他太生動了,嘴裏對關磊說着眼下的陣地情況,神色裏有點怯生生,好似是做錯事的下級在向暴脾氣的上級彙報工作,同時又明顯心裏早有應對,話鋒一轉,“現在這裏由我負責”,重新定位雙方的關係,讓對方無從反駁,眼神中流露出一絲小得意。

就這一場戲,亦師亦友的戰友情在銀幕上呼之欲出,一個桀驁不馴,粗枝大葉,一個小心謹慎,滴水不露,雖然性格截相不同,但是戰友之間的深情,生死與共的默契,都要把危險留給自己的犧牲精神,已經呼之欲出,無需再用語言來說明。

在生死一線的戰場上,兩個鐵血硬漢沒說出那種冠冕堂皇的豪言壯語,但是在他們富有個性的爭執中,已經讓觀衆感受到大戰一觸即發的氣氛,擺在明處的炮臺基本上已經確定沒有幸存的可能,彼此分離的時候,除了不捨,更多的是尊敬和坦然,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

在之後的表演中,有兩件道具讓人印象深刻,一件是張飛的哨子,在敵機轟炸前,他感受到危險的時候,用哨聲向關磊傳遞信號,音色簡單,曲調質實,卻蘊含着急節與關注;在關磊犧牲之後,哨聲悲切,像他的心情一樣泣不成聲;還有在自己犧牲之前,他用生命中最後一點力氣吹響了哨子,一聲簡短的脆啼勝過了千言萬語,對世界做出了告別,不捨而又無悔。

另一件道具是關磊裝菸葉的鐵盒子,在關磊犧牲後,張飛一直拿着鐵盒,悲傷到有點恍惚,去橋邊給閆瑞送消息,裝煙,點菸,手始終是顫抖的,失去戰友的心痛,激發了他決絕的鬥志。

張譯用這兩件道具,清晰而又富有層次的展露出人物的精神世界,這是高明的劇作,也是高級的演技,他用這樣有內容有細節的表演,給充斥着死亡和犧牲的戰場注入了生命力,走心而給力的演出,讓《金剛川》成爲一部超好看的電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