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的面貌越来越新,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那些过往时空里的“慢工”和“细活”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为了守护传统技艺,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新闻晨报学记团联合微纪录片《海派百工》出品方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推出“非遗守‘沪’人”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暑假,150名中小学生跟随新闻晨报资深记者,走访上海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与坚持的力量。

非遗守“沪”人第17期

舀一勺浓稠的梨膏,黏黏甜甜,清清凉凉,还带着一股淡淡的药香气……老城隍庙梨膏糖,是人们记忆中一份亲切的甜蜜。

8月6日,我们跟随梨膏糖制作技艺传承人吴生忠老师,穿行于制作生产的各个环节,近距离触摸着这张“上海名片”。

“老城隍庙”的梨膏糖制作已有160多年历史;吴老师从1982年开始,从事这项非遗的传承已将近40年。一块小小的梨膏糖,要经过烧糖、熬汁、浓缩等工序,在手工古法制作的年代,吴老师还练就了用手来试烧糖温度的苦功!现在,“老城隍庙”除了含有13味草药的经典本草梨膏糖,还添了玫瑰、金桔、花生、生姜等几十种口味的品尝型梨膏糖;源于本草梨膏糖同一配方的药梨膏,如今也衍生了秋梨膏、梨膏露等冲调和即饮产品。

视频来源:“助力升学”视频号

就爱这份“上海甜”

我们跟着吴厂长来到一间闷热难当的加工车间,几个略显陈旧却擦得锃亮的铜锅安静地躺在灶台上。他娓娓道来:“这是我们烧制梨膏糖的器皿,它的年纪比我这个老头还要大,你们看到这个温度计吗?它是我们烧制梨膏糖时,控制火候的好帮手。”我们顺着他的手指,看到一个黑色的温度计挂在炉子上方。

一块梨膏糖 一腔浓情怀

晨报小记者 邢睿雅

口味越来越多 精髓从未改变

晨报小记者 赵靖轩

除了药梨膏,厂里还开发了各种口味的品尝型梨膏糖。在包装车间,我们不仅找到了平日里熟悉的芝麻、桂圆、椰蓉、枣泥等口味,还找到了当下年轻人喜欢的“花语”系列,像菊花、玫瑰茄、茶树花、牡丹花、桂花……单听名字就引人遐想!于是,在这炎热的夏季,我们以酥酥甜甜的味觉享受完美结束了本次活动。

擦亮这张“上海名片”

最后,我们来到了仓库,这里有20多种口味的品尝型梨膏糖。吴爷爷说可以自己拿几块带回去吃。我拿了一块忍不住就吃起来,梨膏糖真甜啊!一直甜到我的心里。

甜甜的回忆——“非遗”梨膏糖采访记

晨报小记者 季亭妤

视频文案:张智丽 常煜华

视频拍摄、制作:张智丽

带教记者:常煜华

活动统筹:张智丽

(注:本文版权归晨报学记团,严禁盗用。)

来源:周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