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阳系八大行星里有一颗行星和太阳一样,主要成分都是氢和氦,质量是剩余七大行星质量之和的2.5倍,它就是木星。木星是能容纳1300个地球的气态巨行星,在一些人的想象中,木星是一个巨大的氢气球,只要一把火,它就能变成熊熊燃烧的小太阳,成为太阳系第二颗恒星,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木星只有氢和氦 ,没有氧气,所以不具备燃烧条件。

无论是外部撞击还是木星本身的闪电,或者是人类的核武器都无法点燃木星。电影《流浪地球》中的点燃仅仅是点燃了木星和地球大气的混合气体,而非木星本身。反正木星变成小太阳仅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触发木星的氢元素核聚变反应。只有这样,它才能从一颗行星变成发光发热的恒星。具体的触发方式也很简单,就是将木星的质量再放大70-80倍,让它的质量达到恒星质量下限。

也就是太阳质量的7%-8%,因为根据恒星物理学,一颗成分和恒星类似的气态行星,只要质量达到太阳的7%-8%,那么它核心区域的温度和压力就能使氢元素发生核聚变,释放光和热。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土星大小的恒星——红矮星G0523就是靠着85倍木星的质量才成为了恒星,而木星不行,虽然有着318倍地球的质量,但它和太阳相比,只是前者的千分之一。

3.6万℃的核心温度也远不足以让氢元素发生核聚变反应,更可惜的是,在我们的太阳系,太阳占据了总质量的99.86%,剩下的0.14%里,木星又占了一半。这意味着即使把太阳系所有的行星都扔进木星,它也凑不够所需的质量。但假如人类能从太阳那里取得所需的质量,点燃木星核聚变反应,从而让它成恒星呢?80倍木星质量的情况出现之后,又会给地球和太阳系带来什么影响?

按照质量划分,木星变成的新太阳属于红矮星,是恒星家族中质量最小,寿命最长的一种恒星。其亮度只有太阳的0.3%,最远位于6.46个天文单位之外的新太阳,不会给地球送去太多的热量,它对地球或者说太阳系的影响将更多呈现在引力方面。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木星已知的79颗卫星将在第一时间坠入新太阳,或者直接被新太阳撕碎。

临近的太小行星带已经在新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混乱,且不排除它们撞上地球的可能性。当太阳系的引力格局稳定下来后,火星和土星的一系列卫星将有可能在新太阳的照耀下,慢慢变成温度适宜的星球。从这个角度来看,木星恒星话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回到现实中来,现阶段的木星对人类文明毫无吸引力可言。它既不像月球那样近水楼台,也不像火星一样具备殖民开发的基本条件,木星唯一的用处就是给探测器来一波引力弹弓。

但这些都是暂时的,未来如果可控核聚变技术成熟,那么除太阳以外,太阳系氢元素最多的地方就是木星的氢和氦海洋。届时木星将成为太阳系最大的加油站,从地球出发,甚至直接从木星出发的飞船将满载氢和氦,在可控核聚变的推动一下航向遥远的星海,飞向新星的顶端。

各位小伙伴如何看待木星恒星化这个问题?欢迎留言讨论,发表自己的高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