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系八大行星裏有一顆行星和太陽一樣,主要成分都是氫和氦,質量是剩餘七大行星質量之和的2.5倍,它就是木星。木星是能容納1300個地球的氣態巨行星,在一些人的想象中,木星是一個巨大的氫氣球,只要一把火,它就能變成熊熊燃燒的小太陽,成爲太陽系第二顆恆星,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爲木星只有氫和氦 ,沒有氧氣,所以不具備燃燒條件。

無論是外部撞擊還是木星本身的閃電,或者是人類的核武器都無法點燃木星。電影《流浪地球》中的點燃僅僅是點燃了木星和地球大氣的混合氣體,而非木星本身。反正木星變成小太陽僅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觸發木星的氫元素核聚變反應。只有這樣,它才能從一顆行星變成發光發熱的恆星。具體的觸發方式也很簡單,就是將木星的質量再放大70-80倍,讓它的質量達到恆星質量下限。

也就是太陽質量的7%-8%,因爲根據恆星物理學,一顆成分和恆星類似的氣態行星,只要質量達到太陽的7%-8%,那麼它核心區域的溫度和壓力就能使氫元素髮生核聚變,釋放光和熱。目前發現的最小的土星大小的恆星——紅矮星G0523就是靠着85倍木星的質量才成爲了恆星,而木星不行,雖然有着318倍地球的質量,但它和太陽相比,只是前者的千分之一。

3.6萬℃的核心溫度也遠不足以讓氫元素髮生核聚變反應,更可惜的是,在我們的太陽系,太陽佔據了總質量的99.86%,剩下的0.14%裏,木星又佔了一半。這意味着即使把太陽系所有的行星都扔進木星,它也湊不夠所需的質量。但假如人類能從太陽那裏取得所需的質量,點燃木星核聚變反應,從而讓它成恆星呢?80倍木星質量的情況出現之後,又會給地球和太陽系帶來什麼影響?

按照質量劃分,木星變成的新太陽屬於紅矮星,是恆星家族中質量最小,壽命最長的一種恆星。其亮度只有太陽的0.3%,最遠位於6.46個天文單位之外的新太陽,不會給地球送去太多的熱量,它對地球或者說太陽系的影響將更多呈現在引力方面。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木星已知的79顆衛星將在第一時間墜入新太陽,或者直接被新太陽撕碎。

臨近的太小行星帶已經在新太陽引力作用下發生混亂,且不排除它們撞上地球的可能性。當太陽系的引力格局穩定下來後,火星和土星的一系列衛星將有可能在新太陽的照耀下,慢慢變成溫度適宜的星球。從這個角度來看,木星恆星話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回到現實中來,現階段的木星對人類文明毫無吸引力可言。它既不像月球那樣近水樓臺,也不像火星一樣具備殖民開發的基本條件,木星唯一的用處就是給探測器來一波引力彈弓。

但這些都是暫時的,未來如果可控核聚變技術成熟,那麼除太陽以外,太陽系氫元素最多的地方就是木星的氫和氦海洋。屆時木星將成爲太陽系最大的加油站,從地球出發,甚至直接從木星出發的飛船將滿載氫和氦,在可控核聚變的推動一下航向遙遠的星海,飛向新星的頂端。

各位小夥伴如何看待木星恆星化這個問題?歡迎留言討論,發表自己的高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