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孫瑞希

01

老一輩給你的經驗

坑過你還是幫過你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喫虧在眼前”。因爲聽了老一輩的勸告,我確實避開了一些“坑”。

比如,我媽說:“寧喫過頭飯,別說過頭話”,告訴我做人做事要留有餘地;我媽還說,過日子要“細水長流”,告訴我別被慾望牽着鼻子走,不要過度消費。

小時候一直覺得我媽說啥都對,直到長大後發現,劇情也有反轉的時候。

小時候我媽嚴格控制我喝牛奶,稍微喝多點就虎着臉:“還喝?喝多了骨頭縫緊。”

我一直不知道骨頭縫緊是啥意思,年齡略大些,我媽告訴我:就是生孩子容易難產。

長大後發現,身邊的親朋好友,沒有誰因爲喝牛奶導致難產。倒是我,個頭沒長起來,我一直歸因於小時候牛奶喝得少,營養不足導致的。我問我媽:你聽誰說的?她說:老一輩傳下來的。

要參加工作了,我媽說:別找總加班的那種工作,女生經不起這樣熬,但她同時又希望待遇好點。

這可難爲我了,因爲待遇好的工作,沒有一個是輕鬆的。

後來我找到的工作以及之後職業生涯中跳槽去到更好的企業,沒有一家是不加班的。

過了幾年,我想在省城給我媽買房,只湊夠了首付,餘下的要貸款。欠銀行的錢,在我媽眼裏就是“拉饑荒”,她說:要不等錢攢夠了再買吧!

我一咬牙還是買了。

六年後,那個小區的房價翻了三番。攢錢的速度,哪有房價上漲的速度快。

02

給建議,不強求

老一輩人給的經驗,有對的,也有錯的。特別是在時代的洪流中,他們的很多方法可能已經不適合當代年輕人了。

我有個客戶,是一傢俬營業主。他的孩子在美國一所知名高校讀的本科,之後準備讀研究生。

就是這樣一個大家看來很優秀的年輕人,他的老父親仍然放心不下,生怕他讀研選錯了專業喫了虧。

很多父母過度地關心孩子,他們試圖把自己人生的所有經驗傳授給孩子,避免他們走錯路,錯過良機。

然而,年輕人做決策用到的知識,未必比老一輩少。因爲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決策拼的不是知識或經驗的總量,而是新舊知識體系的比拼。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

所以,對於給年輕人建議這件事,老一輩更合適的態度是:給建議,不強求。

我有我的主張,你有你的人生,你採納也好,不採納也罷,這都是你自主的選擇。

03

年輕不聽老人言

聽懂已是不惑年

年輕人應該怎樣對待老一輩的建議呢?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兩點:一是理解建議背後的邏輯,二是認識到,老人的控制慾不完全是壞事。在這個基礎上說話行事才能“軟着陸”。

很多人不能理解,爲啥父母更希望自己進入體制內單位。如果你瞭解了他們的成長背景就明白了。

他們曾經生活在物質資源極其匱乏的年代,極度缺乏安全感,對穩定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追求。

這種追求,不僅體現在工作上,還體現在生活中。

比如,在東北,每年秋菜上市的時候,大爺大媽們會囤積大量的蘿蔔、白菜、土豆、大蔥,預備過冬之用。

儘管現在普遍住樓房,冬季供暖很熱,囤積的菜喫不完都爛掉了,但老一輩就是喜歡囤菜,不囤菜那叫過冬嗎?不囤菜哪來安全感?

成長背景導致的思維定式,思維定式引發的行爲模式,作爲年輕人,你沒必要去批判這些。你可以不接受,但要包容、理解。

另外,老一輩在給年輕人建議時,有時是一種控制慾。即:我希望我能掌控你。對於老人的控制慾,你可以哄他可以騙他,就是不能懟他。

我說的哄騙,沒有貶義,其實是一種溫柔的欺騙。明明不贊同,你還要耐心地說:“這個建議很特別,我得認真考慮一下。”

以前我媽和我婆婆控制慾很強,大概三四年前,她們的性情忽然溫和了很多。總是說:“你說咋辦就咋辦”,“都聽你安排”。

我挺開心,我甚至有點得意地對老公說:“媽讓我當家做主,我是不是多年的媳婦兒熬成婆了?”

去年,媽媽突發心梗去世,今年婆婆去世,相隔不到一年。我花了很長時間來消化一件事:我還不到四十歲,從此字典裏再也沒有“母親”二字。

所以,當老人不肯撒手權力,證明他還有心力,當他突然大撒把啥也不管了,可能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

我想起從前,每到冬天,我媽都追着我讓我多穿點,現在剛過中秋,我自己已經知道里一層外一層裹得嚴實點。

年少不聽老人言,聽懂已是不惑年。

隨着時間的流逝,兩代人之間的不解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對親情的嚮往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逐……

作者簡介: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著有以職業生涯個案剖析爲基礎的書籍《刻意成長》。書裏集中了職業轉型、職業定位、優勢升級、興趣變現、能力重塑等常見的人生髮展問題,並給出了具體的行動方案,是爲數不多的提供實戰性成長方法論的好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