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梁永富 邬林海 扬州发布记者 孟俭

端得起枪,也捏得住针,有着一手的缝纫好手艺,这是扬州市宝应县当地人对90岁抗美援朝老兵王兆驹的印象,当年他没和家人说一声就去当兵,随着部队奔赴朝鲜战场,几次险些丧命,回国后学起了缝纫,成了一名缝纫工。

镇江遇到征兵直接报名

“耳不聋眼不花,我还硬朗着呢!”1931年出生的王兆驹,提及抗美援朝的经历时,精气神十足。

王兆驹说,新中国成立后没多久,初中二年级的他,和亲戚到镇江去看望另一位亲戚,在街头遇到了征兵,就去报名了。

报名后没多久,王兆驹就接到通知符合条件,因上了初中有一定文化,他被分到南京一通讯教导团当文书。

“当兵后,我才写信告诉家人。”王兆驹说,家人得知他参军后,也挺支持他。

江浙的部队不少开赴东北,奔赴朝鲜战场,王兆驹也随着部队到了朝鲜战场,他们是最后一批奔赴朝鲜的队伍之一。

战场上他学会了朝鲜语

“我们被派往朝鲜的一个驻守地,沿途房子被炸毁,桥也被损坏。”王兆驹说,到了防守区后,团里被安排对空中敌机监视,也就是通常所说“地监”,隐蔽监视中还要和朝鲜当地人交往,连里配了三个翻译都不够用。

每一次,地监人员会及时发现敌机从哪个方向来,高度大概是多少,数据及时上报,高射炮部队就会及时炮击敌机,为了能够和朝鲜当地人配合好防控,王兆驹接了个任务,那就是找当地人教战友们朝鲜语。

“为了能够保障学习效果,我一有空就和当地人学朝鲜话。”王兆驹说,自己要比战友学得快一些,这样当地人来教时,他还能在边上充当临时翻译。

学会了朝鲜话,在寻找合适地方侦察敌机时,就要方便得多,因为当地人对地形更熟悉。至今,王兆驹也没忘当初学的朝鲜话,有时还会说几句。

敌机轰炸 徒步疾驰完成任务

有一次,王兆驹随战友前往一高地执行任务,由汽车团派卡车送他们。

晚上出发时,因山路险峻,不开车灯看不清前面的崎岖山道,司机开灯后没多久,敌机就掠过上空一阵轰炸,一颗炸弹落在了右前方,司机不幸被弹片击中牺牲,他和战友从车中爬出。

“灯光暴露了行踪,车坏了,司机牺牲了,只能徒步前进。”王兆驹说,他们一路奔跑,当时一战友身上还有伤,顾不得伤痛,最终赶到了目的地,完成了任务。

“途中有几次险些跌进山谷,太险了!” 王兆驹说,敌机时不时在上空盘旋乱炸,当晚非常频繁。

回国后成了一名缝纫工

1954年12月,王兆驹所在团完成任务后回国。1955年初,他退伍复员回到扬州宝应,结婚后,他学会了缝纫手艺,成了当地的巧手。

改革开放后,王兆驹返回城里服装厂上班,这位曾经上过战场的老兵,干起了缝纫工作,直到1994年退休。

“我的一个战友曾经说过,枪炮无眼,但那时大家都忘了什么叫害怕。”王兆驹说,他最敬佩当年在前线的战士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