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的一个微博热搜——#美国贾玲,可能让一些人不明所以。如果点进话题就能了解,原来在最近的一部热门美剧《艾米丽在巴黎》中,有一位亚裔女配角相貌上有些像贾玲。很多国内观众就以这种出乎意料的方式接触到了这部话题作品。当然海外观众讨论的自然不是贾玲,而是充斥着演员的服饰、相貌以及剧中所展现的美、法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韩裔演员阿什利·朴。

《艾米丽在巴黎》讲述了一个非常老套的故事。20多岁艾米丽在美国芝加哥的一家营销公司工作,该公司收购了巴黎一家营销公司,负责社交网络营销的艾米丽因此被派往巴黎工作一年,目的是为新收购的公司带去一些“美国方法”。但是这位美国甜心既不会说法语,也不了解法国文化,唯有对工作的热爱(和美貌)。来到巴黎后,她在社交应用Instagram上开设了“艾米丽在巴黎”的账号,用来记录自己独自在巴黎的生活,并意外成为了一名小网红,这一身份同时也助力了她的职场发展。故事就围绕艾米丽在“浪漫之都”碰上的种种职场故事及生活、文化冲突展开。

《艾米丽在巴黎》海报。

该剧由Netflix出品,《欲望都市》的编剧达伦·思达创作。但是如果观众抱着对于《欲望都市》的期待来看这部剧,可能会大失所望。《欲望都市》中的几位女主角虽然过着令诸多当代女性向往的时尚生活,但她们和普通人一样,也面临着关于职场、情感以及自我认同的真问题。而在编剧的这部最新作品中,主角艾米丽所处的环境,无论是她生活的那个巴黎还是她所在的职场,比现实相比,不能说一模一样,至少是毫不相干。

艾米丽的扮演者莉莉·柯林斯有一张符合主流审美的精致面孔,还被人认为和奥黛丽·赫本有几分相似,此前还曾在《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中扮演白雪公主。但某种程度上,《艾米丽在巴黎》比她出演过的任何童话故事或爱情浪漫喜剧还要不切实际。套用剧中的女二号,艾米丽的法国上司希薇,同时也是剧中少数真实可信的人物对女主的话来说:“你以为你在嘉年华吗?”

看完这部剧,很多人喜欢上了女上司。刻板印象对话刻板印象

虽然可以预见的,编剧会从利用外国人对于法国的刻板印象来制造戏剧冲突,但没想到该剧真的成为了“法国刻板印象大赏”。说到巴黎和法国人,作为外国人所能想到的一切意象和刻板印象,在剧中都有展现,比如,可颂、咖啡、贝雷帽,比如法国人的三大爱好:调情、抽烟和开德国人玩笑。

其实,刻板印象中并不全都是谬误。剧集在前几集透过女主角的视角,展现了很多初来乍到的外国人在法国遇到的问题。比如,法国人确实很少提前到公司,比如令外国人困惑的楼层。在法国,第二层楼才算是“一楼”,而我们所理解的一楼被称为“le Rez-de-Chaussée”。所以才有了艾米丽经自以为到家了,实际上敲开的却是楼下邻居家门的情况。当然,随便敲开一扇门,就能看到一位帅气又温柔的法国男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刻板印象。

很多生活在法国的网友表示,“从来没见过这么帅的邻居。”

此外,刻板印象中也并不全都是贬低性的“地图炮”,也有过度美化的部分。曾任《纽约时报》巴黎分社社长的撰稿人Elaine Sciolino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艾米丽”。她2002年从芝加哥搬到巴黎,在她最近发表在《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中,Elaine写到了法国人对于《艾米丽在巴黎》的评价,总的来说是“荒谬可笑”(法文:“ridicule”)。文章里,她引用了法国广播电台RTL的观点:“在贝雷帽、鸡尾酒礼服和无可挑剔的街道之间,巴黎人很难认出他们的日常生活。”

除了前文提到的,邻居人均帅哥与现实不符以外,也有人指出,片中女主在巴黎住在一个过去富人家的保姆房,一般这种房间位于一栋楼的顶层,虽然面积不大,但浴室、厨房等功能一应俱全,还有一个视野极佳的露台。但这只有一半的真实性——真正的保姆房只有女主房间的一半大小。

如果编剧认为,自己也描绘了女主角踩到狗屎、洗澡时老旧水管停水这些窘境,足以打破人们对巴黎的玫瑰色滤镜了,那显然是太天真了。法国人充分证明了什么叫“自黑起来自己都怕”。很多生活在法国的网友给该剧挑了种种毛病,比如艾米丽每天踩着十厘米的细高跟鞋根本无法在巴黎坑坑洼洼的道路上行走,网友还制作了多张恶搞图片,告诉大家什么才是艾米丽在巴黎可能的生活,包括去药妆店囤货、在地铁站逃票,以及被小偷盗窃或被强盗抢包。

网友为艾米丽“还原”巴黎生活:自行车前轮被偷。

但Elaine也说,“不过,我还是可以和艾米丽感同身受的。我第一次从芝加哥搬到巴黎,担任《新闻周刊》的驻外记者的时候才20多岁,没有朋友,法语也不好,住在一间能近距离看到埃菲尔铁塔的公寓里。公司的其他记者(年长的男人)对我的态度是宽容或几乎不加掩饰的蔑视。”

展示刻板印象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编剧仅仅止步于呈现这些印象,完全没有试图打破、或者进一步讨论它们,更何况剧中呈现的很多现象,不仅是刻板印象,还是版本陈旧的刻板印象。比如,踩狗屎。一位在巴黎生活了9年的视频博主Uta表示,现在巴黎已经不太容易踩到狗屎了,更多的是涂鸦、垃圾和流浪汉。剧中法国男人会公然在室内抽烟、谈论性话题,讲黄色笑话,甚至当制作香水的客户想要拍摄一个充满了物化女性和男性凝视的香水广告——一位身材姣好的金发白人女模特以全裸的姿态,在男模特的注视下走过横跨在塞纳河上的一座大桥,需要来自美国的女主角告诉在座的各位法国人:这是性别歧视。

事实上,#MeToo在法国也得到了积极的呼应,法国称为#BalanceTonPorc(“揭发你的猪”),但和美国一边倒的支持相比,#MeToo运动大洋彼岸确实有不同的声音。比如,2018年,包括法国著名女演员凯瑟琳·德纳芙(Catherine Deneuve)在内的100多名娱乐、出版和学术界的法国女性就曾在《世界报》上发表公开信,认为#MeToo和在法国发起的相应运动是一种矫枉过正的猎巫运动,信中写道:“对某人不懈或者是生硬的追求够不上犯法;对女性表示友好也不是在展示男权的攻击性。”

而作为最早站出来控诉哈维·韦恩斯坦的女性之一,意大利女演员艾莎·阿基多(Asia Argento)则认为,“凯瑟琳·德纳芙等法国女性告诉全世界,她们已内化的厌女症如何让她们走上了被洗脑的不归之路。”在我看来,凯瑟琳·德纳芙等人提出反对的意见,不能简单地被视为部分法国女性性别观念落后。双方都提出自己的意见,并进行公开的辩论是正确的做法。

回到剧中,当女主角指出客户拍摄的这则主题为“美人美梦”的广告,所呈现的并不是女性自己的梦想时,客户反问:“你怎么知道她的梦想不是成为男人的欲望呢?”而此时,女主角的上司和客户站在同一阵营,也用眼神向她提出同样的问题。这里其实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引子,女主角完全可以抓住这一机会,和客户及女上司展开一场如同阿基多回应德纳芙的辩论,但女主角完全没有提出任何有力的反驳,反而展现出了一种“我不管你就是性别歧视了”的态度,之后她提议在网络上发布这则广告样品,让网友投票这到底是不是性别歧视。而这场投票到底结果如何,编剧只字未提。

法国人也不用太生气,被刻板印象包裹的不仅仅是他们。实际上,片中出现的所有族裔,比如“美国贾玲”扮演的中国“拉链大王”的女儿,她的中国好姐妹们就像完全从去年的大热影片《摘金奇缘》中走出的一样,而她们的设定可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甚至,就连女主角艾米丽,也是一个欧洲人眼中的典型美国人:乐观、充满干劲、热爱工作胜过生活;自大,嘴上说着多么喜爱欧洲文化,却从不愿意深入了解;以美国为中心,认为全世界人都该讲英语。既然编剧在描绘本国人时都没能走出刻板印象,就不用要求其他了。无需成长的女主角,“欲望都市”里的道德楷模

毋庸置疑,《艾米丽在巴黎》是一部玛丽苏爽文,但在观剧过程中我还是多次自问,究竟是美国的玛丽苏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还是他们已经实现了超越,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对于经历过《甄嬛传》、《如懿传》和《延禧攻略》洗礼的中国观众来说,《艾米丽在巴黎》的套路实在是太简单了。

《艾米丽在巴黎》和《延禧攻略》的共同之处在于,剧情节奏非常快,女主角不管做任何事都能金手指大开,她无需付出任何代价,也从不曾有过任何自我怀疑的时刻。而《艾米丽在巴黎》比《延禧攻略》更夸张的地方在于,艾米丽没有遭遇任何真正的“困境”,本来所有麻烦就都不痛不痒,这些麻烦还都会在一集内解决,而该剧一集的时长只有30分钟左右。可见哪怕Netflix的自制剧集已经一口气全放出了,片方依然舍不得虐主角,也舍不得虐观众,整个观剧过程,观众丝毫不会为女主角揪心。

没有挫折也就意味着女主角完全没有成长,甚至编剧已经摆明了,她根本就无需成长,这一点我们甚至无需去探索她的内心,只看她的外表就足够了。

《艾米丽在巴黎》的造型由编剧在《欲望都市》时期里的老搭档帕特里夏·菲尔德操刀,很多人更熟悉经她打造的另一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在该片中,安妮·海瑟薇扮演的时尚杂志新人在遇到挫折后,经过朋友的开导调整了心态,而态度转变后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换掉自己原本不修边幅的女大学生风格服装,将自己改造成一个符合职场氛围的时尚女性。

《穿普拉达的女王》剧照。

虽然类似女主角只要把T恤、牛仔裤换成套装就能被人注意,摘下眼镜就能解除美貌封印的桥段已经过于老套,但本质上都是为了把角色的内心转变或个人成长外化,使得观众更容易感知。甄嬛变成钮祜禄甄嬛靠的是什么?不光是孙俪的演技,也靠眼线和口红。

而在《艾米丽在巴黎》中,女主角服装搭配从头至尾眼花撩乱,搭配要点就是大牌叠加,色彩饱和度高到如同一只金刚鹦鹉,和周遭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唯一违和感不强的时刻,是她去参加一个网红云集的线下活动,时尚博主gogoboi将该剧称为“史上最土时尚剧”。

艾米丽和排队等待确认入场的网红们。

尽管编剧通过多个角色之口吐槽过她的穿搭,闺蜜“贾玲”说她:“一看就是个美国人”,同事在她刚来公司叫她“乡下人”,时尚设计师直接说她“俗气”,但她从头至尾都没有转换过风格,也没有尝试过融入身边的法国人。

艾米丽第一次到巴黎公司。

艾米丽这一角色在剧中没有弧光,只有不断让人闪瞎眼的高光。她的情感生活、她的事业就像她的Instagram粉丝数一样一路疯涨,而观众也不知道她做对了什么。她只是举起手机自拍一张,然后就发布了,出片率百分百且从不修图,不知道要羡煞国内多少网红同行。

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本剧所展现的观念竟然如此保守,保守到足以在国内卫视的黄金档播出。巴黎或许是一座“欲望都市”,但艾米丽绝对是个道德楷模。比如,原本到巴黎工作的机会属于她的上司,但对方在临行前却发现自己怀孕了。于是艾米丽不争不抢,不仅获得了这个大好机会,还有上司的全力支持。

当她来到巴黎这座浪漫之都,遇到有人想和她调情时,她都会第一时间告诉对方:“我有男朋友了。”不论对方是房产中介还是成熟又富有魅力的客户。她也不认同这些人的“法式观点”——芝加哥有男朋友,不等于在巴黎有。

而当她遇到了所有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位是男主角”邻居,两人之间有火花萌生时,芝加哥的男朋友及时打来电话提出分手。与其说是要让艾米丽承受失恋的痛苦,不如说是为她在巴黎即将开启的一段段浪漫关系让路。而当艾米丽发现邻居其实有女朋友时,她又坚持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直到对方分手。期间分寸拿捏之妥当,程序之正当,恐怕只有微博上最严苛的网友才能挑出毛病。艾米丽希望一切关系都能简单清白,而与她形成对照的还是她的上司希薇。希薇多年来和那位已婚的香水客户纠缠不清,她告诉艾米丽“有时候最好的关系都是复杂的”,也曾经对她说:“你搬到巴黎来,到我的公司工作,甚至不屑于学法语。你把这个城市当成你的游乐园。享受了一年的美食、性、酒,或许还有一些文化之后,你就会心满意足地回到你的美国老家。”

这句话也是对这部剧的概括,来自芝加哥的艾米丽只想带来在她看来更先进的美国宣传方法,没打算融入法国文化,只是希望受到法国人的喜欢。她是一个观光客,充其量是一位交换生,巴黎之于艾米丽,不是一场跟随她余生的流动盛宴,而是一些Instagram上的照片和小视频,几句美国口音的法语和一些谈资。

即便《艾米丽在巴黎》有如此明显的问题,但我花了多久来观看这部剧呢?一个下午。我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一口气把这部将近5个小时的剧看完了,整个过程并不是充满吐槽,更多的是轻松、愉悦。仿佛打开了一袋薯片,一口接一口机械地往嘴巴里塞,当我回过神来时,一袋薯片已经见底了。

从豆瓣评论上来看,不止我一个人有这样的体验。截至发稿,获得最高赞的评价这样说到:“生活需要这样的快销品 太需要了 给满分不是因为有多好 而是舒服。”

《艾米丽在巴黎》豆瓣页面高赞评价。

《大西洋月刊》的撰稿人Shirley Li也提到:“《艾米丽在巴黎》就像一则高档香水广告:外观上是电影化的,情节上是低风险的,而且不知为何如此奇怪地吸引着你,让你无法移开视线。”

或许是因为疫情让跨国旅行变得困难,而剧中的巴黎风光太美,莉莉·柯林斯在剧中虽然像只金刚鹦鹉,也是只美丽的鹦鹉。或许是好莱坞的工业水准过硬,该剧在各个方面都完成了最低限度的工作,吸引像我这样偶尔就想吃点快乐的垃圾食品的观众。

世间一切“就这?”的尽头,可能还是“真香”。

图片来源:豆瓣

参考资料:

1、《法国女性公开信反对“MeToo”运动,这是在纵容咸猪手吗》,澎湃新闻

2、‘Ridicule’: The French Reaction to ‘Emily in Paris’,The New York Times

3、Emily in Paris Is an Irresistible Fantasy,The Atlantic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