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逆风的小草

“著名的平型关大捷、阳明堡火烧敌机,使敌人胆寒的百团大战、狼牙山五勇士的壮烈跳崖……全连82人全部壮烈殉国的淮北刘老庄战斗……无一不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朱老总撰的文章《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摘录

在中国大地上存在着成千上万个村庄和乡镇,如果不是当地人,很少有人会知晓一个普通村庄的名字。刘老庄是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的一个乡镇,本来名不见经传,却因为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闻名全国。

刘老庄的名气是用82名新四军战士的鲜血换来的,这82名战士都属于一个连队: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团长胡炳云)第2营的第4连。

1943年的刘老庄不足百户,谁也没想到一场恶战竟然让刘老庄名垂史册,2015年9月3日,“刘老庄连”英模部队亮相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盛大阅兵仪式,迈着雄健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人民的检阅。

“刘老庄连”的亮相再次勾起人们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忆,著名的“刘老庄连”,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集团军第127师第379团第4连的前身,它曾有一段不堪回首的惨烈记忆,英勇精神连敌人都深感佩服。

马革裹尸,无一生还

1943年苏北淮海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对汪伪政权“淮海省”心脏徐州形成巨大威胁,这也引起日伪军的不安。为了解除我军的威胁,3月16日日军第17师团头目川岛集结重兵对抗日根据地铁血扫荡,实施“铁壁合围”。

日伪军兵分11路,采用重兵交互包围的方式“直捣龙穴”——淮海区党政机关,敌军装备精良,人数众多,所以对这次“扫荡”是势在必得,淮海区党政机关的处境十分危险,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2营的第4连、第6连立下军令状,主动请战阻击敌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

当日,4连和6连成功完成阻击任务,安全突围。没想到的是次日,也就是3月17日,川岛迅速反扑,再次对根据地形成合围,这种情况令4连和6连始料未及,他们淮阴北老张集、朱杜庄一带与敌激战半日,分开突围并安全转移。

4连突围后转移至老张集西北之刘老庄休息,狡猾的川岛却悄悄派兵包围了刘老庄。3月18日凌晨,正在休息的4连连长白思才(编者注:江西老区人,中央红军老战士)获悉敌军已经潜至刘老庄南5里,一下子惊醒了。

他来不及多想,迅速找到连队政治指导员李云鹏(编者注:江苏徐州人,延安抗大毕业生)商议对策,并快速完成动员部署,经过商议,他们决定从村庄西北方向一条交通沟撤离(编者注:苏北地处平原,无险可守,抗日游击健儿遂大挖5尺宽、4尺深的交通沟,以利隐蔽、埋伏、打阻击)。

当他们沿着交通沟跑步前进一段距离时,发现交通沟没有挖至邻村,是一条断头沟,无奈只好返回刘老庄,当他们返回刚跳出交通沟,日伪军的骑兵已至,真是狭路相逢。

连长白思才眼疾手快,用驳壳枪打死了骑兵部队前面几个敌人,敌人地步暂时退却,后面的步兵却黑压压一大片冲了过来。白思才带领战士边打边退,他和李云鹏商议防御策略:如果退至刘老庄组织巷战,无疑是最优策略,但是事发突然,庄内有大量未转移的群众,巷战势必会给村民造成灭顶之灾,那就采取次等策略,在交通沟内防御阻击。

敌军凭借着优势火力和兵力,疯狂发起冲锋,4连82人(其他有十几人先行撤退)怒吼着拼命射击,敌人第一次步兵冲锋被打退,敌我两次交手,4连无一伤亡,敌人死伤几十人。

此时,敌人部队约2千人(编者注:1000多名日军和600多名伪军)集结完毕,重型武器也已就位,一场注定更加惨烈的战斗开始了。

……18日晨,日伪军展开第三次合击,第19团第2营第4连于刘老庄陷入重围。该连82名指战员多次与日伪军肉搏拼杀,并击退其骑兵的多次猛冲。此后,日军改变战术,重新配备火力,以机枪、火炮集中射击,同时令伪军进行火线喊话,企图迫降。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第4连指战员坚贞不屈,从容地将机枪、步枪拆毁,将文件烧毁,掩埋好牺牲的战友,集中所剩20余人进行最后突围。战至17时左右,第4连共歼日伪军100余人。——《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军事历史分册

日伪军发起第五次冲锋的时候,4连弹药用尽,连长带领着全体战士怒吼着冲出交通沟与敌人展开肉搏,流尽最后一滴血,战至最后一人,无一生还。

川岛战后打扫战场,发现4连没有一件完整的物品,我军战士最后甚至用牙齿死死咬住敌人的脖颈,令他不寒而栗,日伪军死170余人,伤200多人。川岛哀叹:“新四军如此厉害!”

浩气长存,精神不朽

4连82名勇士壮烈牺牲后,新四军第三师首长黄克诚以3师党委名义命名第4连为“刘老庄连”,英雄番号就此诞生,4连得到迅速重建。他们的英雄事迹受到朱老总的盛赞(编者注:开头摘录语),陈毅元帅更是称赞:82壮士浴血刘老庄,是“惊天地而泣鬼神的壮举!”

战斗结束后,当地民众感恩82勇士的壮举,为他们堆起一座3丈高的土墓。抗战胜利后,当地百姓出资将土墓重新修建,变成了一座雄伟的砖石“八十二烈士陵园”。

由陕西,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拂晓,达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

内战中,国民党1946年将陵园炸毁。1955年,当地重建烈士陵园。1996年,当年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团长胡炳云将军病逝葬于此地。

2014年9月1日,国家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刘老庄连”82烈士集体入选。

有特殊的历史原因,82位烈士只有17位留下了姓名,后来相关部门经过长期寻访,又确定了9名烈士的姓名,剩余的56位烈士永久成了无名烈士。

值得一提的是,英烈李云鹏(连队政治指导员)家属的事迹非常感人。李云鹏的父亲李梦祥是一名爱国知识分子,李云鹏受其父亲影响,自幼怀有报国之志,1939年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路过沛县,他报名参军。

离开家乡四年多,他时不时会给家里写信,后来牺牲后再无音讯,李家人在1944年才得知李云鹏已经牺牲,但是并不知道他尸骨埋在何处。虽然李梦祥充满对儿子的思念无处祭奠,但是儿子成为了他一生的骄傲。

1963年3月,家人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宣传“刘老庄连”的英雄事迹中才得知李云鹏牺牲的准确时间和下葬地点。70多岁的李梦祥急切地要从家中前往淮阴烈士陵园看望儿子,由于家贫无法凑够路费,每次(编者注:每年3月18日李梦祥都会前去看望,直到去世)都是只身前往,没有家人陪同。

李云鹏牺牲的时候,妹妹李爱云还没出生。父亲去世后,她在1967年3月18日第一次到达淮阴的烈士陵园看望了哥哥,两人从没谋面,但是她对哥哥充满了敬意与深深的怀念。

为了离哥哥近些,她想组织提出到刘老庄插队。插队期间,她先后放弃了组织上给予她参军和上大学(推荐她上复旦大学)的机会,将名额让给了其他更穷苦的人,面对别人的不理解,她说:

“来到刘老庄我就没想过离开,不能因为条件苦就半途而废,如果人人都选择绕开了苦,那就不会有人得到甜,既然我是李云鹏的妹妹,这个苦就让我来吃吧。”

后来,她与当地的一个农民小伙结婚,扎根淮阴,过上了普通生活。我想长眠于地下的李云鹏也不会怪妹妹这么做,更不会说妹妹“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了全天下穷苦人过上好日子。这不正是无数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初衷吗?

结语

历史无言,精神长存。此处无声胜有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