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錫璆

9月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隆重舉行。著名建築學家、全國勘察設計大師、國機集團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顧問首席總建築師黃錫璆榮列其中,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在醫療建築設計領域,黃錫璆是鋪路者,也是開拓者。作爲中國第一位醫療建築學博士,他被人尊稱“黃博士”。他的醫療建築設計歷程,與近幾十年中國現代醫療建築設計發展同步,經驗得失盡在其中。

在全國各類醫療建築工程設計中,黃錫璆主持設計120多所,指導設計130多所。這位頂尖醫療建築設計師的目光,不只朝向都市和高端醫療機構,而是遍及城鄉,他的作品既有協和醫院、北大醫院、301醫院等知名醫院,也有湖南寧鄉醫院、河南新鄉醫院、河南輝縣醫院、江西豐城醫院等縣級醫院,還有面對公共突發事件中、地質災害災後重建醫院,以及傳染病疫情時臨危受命設計的臨時應急醫療設施。同時,他還參與援助非洲東南部、拉美十餘家醫院。他主持的設計項目,每一張圖紙都印在心裏,縱使完成多年,再提起依然對經驗和遺憾瞭如指掌。

黃錫璆今年79歲,每天按時上班,仍舊力所能及地與年輕同事出差踏勘、與業主交流,須臾未曾離開一線。中國中元設計院大樓裏,他辦公室堆滿設計圖紙、工作文件。送到他辦公桌上的圖紙,他都仔細看過,提出自己的見解。黃錫璆視力不好,17年前就曾因視網膜脫落做過手術。現在看圖紙,他舉着一柄大放大鏡,細心地挪着看。每一處可能的不完善、也會被仔仔細細標出來,有時他還在稿紙上工工整整寫出建議和解釋。他希望新設計的圖紙更加完美,新建工程更加適用。

對於醫療建築設計,黃錫璆堅持要以人爲本,融入人文關懷,“讓患者少走冤枉路,讓醫護人員少做無用功”。爲此,他長年保持對醫療技術發展的高度關注,很多新理念、新技術的應用,他甚至比有些醫務人員瞭解得更早、更透徹。他的思維超越建築本身,投注於醫療與人類健康之間平衡、可持續的發展體系建設。

把小湯山醫院的經驗和遺憾都告訴武漢火神山醫院設計者們

黃錫璆從沒想過,2003年他帶領團隊爲抗擊“非典”而作的北京小湯山醫院設計施工圖紙,在塵封17年後再次啓用。

2020年1月23日,農曆臘月二十九,本是春節假期前最後一個工作日,大多數人都忙完手頭的工作,準備過年了。13點06分,一封來自武漢市城鄉建設局的加急求助函送到中國中元,請求對武漢市建設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急醫院進行支持。

彼時,武漢告急。當天10時起,武漢全市城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無特殊原因,市民不要離開武漢,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

隨着武漢、湖北疫情發展,公司同日制定抗擊疫情行動計劃,成立了指揮組與技術組,技術組由黃錫璆任組長。

收到函件後,公司迅速召開緊急協調會議,中國中元領導、技術總工程師以及醫療相關各院院長悉數參加。短暫討論,會議決定立刻整理小湯山應急非典醫院圖紙及相關資料。

隨即,小湯山醫院設計圖紙和施工圖紙從電腦中悉數調出,黃錫璆帶領團隊立即整理完善。

1月23日,中國中元支援武漢建設應急醫院協調會議

14:22分,接到求助函第76分鐘,全套完整的小湯山醫院圖紙送達武漢火神山醫院設計單位中信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中元同時成立由公司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應急指揮部,以及由2003年設計建設小湯山應急非典醫院的各專業設計負責人組成的技術支持專組,爲武漢市建設局及具體設計單位隨時提供技術諮詢和建議。

18:43分,中信設計院再次來電請求技術支援,中國中元技術組各專業人員迅速建立起熱線聯繫,各相關專業與對方設計人員直接對接,保證24小時爲中信設計院提供技術支持。

其實,基於職業敏感,是日上午,黃錫璆就將一封手寫的請戰書,遞交給黨組織,表達自己參加抗擊疫情阻擊戰的決心。“本人是共產黨員;與其他年輕同志相比,家中牽掛少;具有非典小湯山突戰經驗。本人向組織表示隨時聽從組織召喚,隨時準備出擊參加抗擊工作。”

黃錫璆手寫參加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的請戰書

夜,依然無眠。回顧17年前,2003年春,“非典”疫情洶洶來襲,患者劇增,醫護人員也發生感染。4月23日,北京市住建委連夜部署,由北京住總、北京城建、北京建工、中建一局等北京六大建築集團公司,合力搶建小湯山“非典”定點醫院。剛做完視網膜脫落手術,正在休養的黃錫璆臨危受命,擔任小湯山非典醫院總設計師,主持設計建造北京小湯山醫院。“很緊急,很突然。”黃錫璆說,“公司其他同事到現場領受任務,當晚10點多,院領導把我接到單位,我們就在這棟樓六層的一間房間討論第二天啓動的小湯山醫院設計方案。因爲時間緊張,當時按照標準板材拼裝的方案考慮。”

第二天,黃錫璆和團隊在小湯山醫院現場指揮部開會發現,情況有些變化。“六大建築公司,每家公司都拿來當時自己所能找到的建築板材。有一家公司是把工地的混凝土盒式房子拆卸,搬到小湯山醫院現場使用。各家公司的建築板材型號都不一樣。”“非典”疫情不允許黃錫璆及設計人員有更多猶豫,許多技術問題要求當場拍板確定。最終,他們決定按照不同公司帶來的不同型號板材,沿設施中心主軸東西延伸,拼出標準化護理單元。

電腦、打印機都從中國中元搬到小湯山,在留給設計團隊的四個房間裏,黃錫璆等設計人員坐在牀上,在桌上安放電腦進行設計,打印機支在走廊裏,設計完打印成圖,施工隊長隨即取走。“設計團隊有30多人,現場施工人員達7000人,都等着我們的圖紙。我們24小時接力畫圖,邊設計邊施工。”黃錫璆每天奮戰在第一線,一般回到家已是次日凌晨兩三點,早晨8時又準時來到工地。“單位照顧我,每天還能回家睡幾個小時,年輕的同事就在工地連軸轉。”在最後階段,有個別圖來不及完成,他就蹲在馬路邊改圖紙,“記得醫技用房草圖就是這樣完成的”。

2003年4月26日,黃錫璆博士(前排左)和設計團隊成員及施工方在討論小湯山醫院建設方案。小湯山醫院最終交出醫護人員零感染的完美答卷。

後來,上級要求三天三夜完成任務,但當時“非典”傳染途徑尚不明確,在這樣短時間內建成實在有困難,建設人員、設計人員全力以赴,應急設施雖是應急工程,但不能湊合,在生物安全、消防安全、環境安全等方面都要滿足要求。“在專業上如果不堅持,就是沒盡到責任,就是添亂、浪費資源,不管從哪個角度講,都不應該。”他定下“設計規矩”:“按照傳染病醫院最嚴格的要求設計,堅持衛生隔離、醫患分區,一切設計從患者和醫生角度考慮。”最終,經過七個晝夜,一座高標準“非典”應急醫院建成。

此後51天,這裏共收治680名“非典”患者,佔全世界十分之一、全國七分之一,治癒率超過98.8%,全部1383名醫護人員無一感染。在黃錫璆心中,這座被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譽爲“醫療史上的奇蹟”的“非典”定點醫院,爲中國應對大規模傳染病疫情積累了經驗,比如堅持潔污分流、實施嚴格分區、減少交叉、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風險,事實證明是成功的,但因爲時間、技術條件等諸多限制,也留下些許遺憾。

小湯山醫院是一排病房經由中間走廊是串接起來,設計團隊希望病房樓間距爲18米,但因爲用地很緊張,最終樓間距只有12米。小湯山醫院醫療影像設備佈置安裝在醫院西南角落位置,本來按照診斷流程,放在進門處更合適,但在現場發現這裏已架設配電箱,來不及再挪,於是只能放在不太理想的位置,後來醫院配置電瓶車運送病人。還有“小湯山醫院建設時,情況緊急,來不及建立一個鋼筋混凝土污水處理設施等等……想到這些,我不放心,提前告訴他們及早動手建立”。

黃錫璆給武漢火神山醫院設計團隊手寫補充建議

除了17年前的經驗和遺憾,當今信息技術、建造技術、醫療設備水平都有提升,武漢地域氣候也和北京不一樣,黃錫璆連夜手寫建議:“考慮到新冠肺炎疫情比較特殊,我建議將病區與病區的間距再拉大些,室內通風要從清潔區向污染區單向流動,防止醫務人員感染;武漢和北京氣候條件也不一樣,患者通道設在外圍露天,有條件最好加個遮雨棚。同時,院內垃圾要堅持定點焚燒的原則,集中收集消毒後,送到武漢專門處理醫療廢棄物的焚燒廠處理。總之,要最大限度防止院內交叉感染,全力保障醫務人員安全。”他還建議廣泛使用IT技術。從院外轉運病人時,首先要利用網絡傳輸病人數據資料,紙質病歷有可能傳播病原。這也是小湯山醫院設計經驗。

1月24日,農曆除夕。黃錫璆清早趕到辦公室,把補充建議交到單位,轉給武漢火神山醫院設計團隊。包括這份建議書在內,通過微信羣,黃錫璆與火神山醫院設計團隊探討設計細節,完善設計方案,並先後提供了三份具體建議書。

幾天後,中信設計研究總院給中國中元發來一封感謝信。信中說,以黃錫璆大師爲組長的技術專家組,“爲我們完美詮釋了郢匠揮斤的大師風範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充分展現了貴公司作爲央企的使命擔當和爲民情懷。”

1月26日,黃錫璆(右邊排右四)參加《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染病應急醫療設施設計標準》、《中國中元傳染病收治應急醫療設施改造及新建技術導則》編制討論會

設計圖、請戰書、感謝信……經新聞報道後,黃錫璆又一次火了,網友讚譽他“國士無雙!老爺子辛苦了”;“第一次覺得設計師這個職業,達到了一定程度和水平時,真的是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工作”。

黃錫璆卻笑着搖頭:“這是國家大事,我義不容辭。我在後方,醫務人員在前線,直接面對病毒,他們才偉大。”春節假期,他堅持上班,指導了十多項公司本部及分部承擔的抗疫應急設施工程設計。此後不久,他受國家衛生健康委委託,作爲技術總負責人,帶領團隊投入到編制應急設施建設指導原則的工作中。

從小湯山到火神山,其間還參與5·12汶川地震等重大災害醫療建築恢復重建工作,在同事眼中,黃錫璆是建設新型應急醫療設施的核心技術管控者。這緣於對醫院深層次探索、對機構的理解,能夠在宏觀層面及技術措施方面提出關鍵要點。

黃錫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工作照

兩次迴歸,此生不變家國情

國家之責、義不容辭,是黃錫璆的原則。

黃錫璆祖籍廣東梅州梅縣,1941年出生於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是第二代印尼華僑。名字“錫璆”寓意平安吉祥,懷瑾握瑜,他卻從小看到父輩漂泊的辛酸和對祖國、家鄉的嚮往。家國、民族之於他有別樣體會和深刻理解。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消息傳到印尼,黃錫璆一家欣喜雀躍。當時,回祖國去,學習本領,參加祖國建設,成爲華僑青年的心願。在父母鼓勵和支持下,黃錫璆的哥哥、姐姐率先回到祖國。父母希望能有兒子留在身邊,但黃錫璆也渴望北上歸國,終於取得父母支持。

1957年,16歲的黃錫璆在當地政府保證“一輩子不再回去”的“出生紙”上簽字、摁手印,去意堅決。6月,他告別父母,與堂姐、堂哥,以及同學,搭乘輪船,經5天5夜回到祖國。

兩年後,黃錫璆考入東南工學院建築系(現東南大學土木學院建築工程系),學制五年。大學期間,一位老師曾說,公共建築有幾個類型比較特殊:一是博物館,既要讓觀衆欣賞到藏品,又不能讓藏品受到損害,光線、溫度、溼度要控制;二是戲院劇院,有觀賞演出以及音響要求;還有就是醫院,要潔、污分區分流,流線複雜。這番話,黃錫璆記在心裏。

大學畢業時,與當時絕大多數同學一樣,黃錫璆寫下的志願是“服從分配”,唯一願望是學有所用。最終,他被分配到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原機械工業部設計研究總院)工作,從事工業建築設計。“祖國需要就是我們的理想,大家志願上都寫‘服從分配’。我到北京來,從事的還是自己所學領域,很滿足了。”

工作第二年,黃錫璆向單位申請後,加入三線建設隊伍,奔赴四川。“‘三線建設不好,毛主席睡不着覺’,我們一個工作隊四五十人,帶着鋪蓋卷、洗衣服用的鉛皮桶,用火車託運圖版和丁字架,在四川自貢、瀘州等地,住簡易樓,睡雙層鋪,參加三線建設。”

跟着老同志,黃錫璆先後做過四川長江起重機、挖掘機厂部分車間廠房設計工作。那時,設計院還承擔三線工程簡易住宅樓設計工作,雖然那些簡易樓現在大多數已被拆除,但黃錫璆還記得簡易樓“造價35元一平方米,一分錢都不能超過”,因此蓋得太單薄,隔音效果也不好。三線歲月,讓這個建築設計領域的年輕人瞭解了國情,感受到祖國經濟發展的迫切,也看到基層民衆的艱辛與奮鬥。這段經歷,也影響了黃錫璆日後設計思路——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不盲目攀高。

此後近20年間,黃錫璆參與機械行業各種工程設計,兢兢業業,保持學習的狀態。

1984年,黃錫璆在比利時魯汶大學留學時,在住處前留影

機會在1984年到來。改革開放使國家發展邁入新階段,國家啓動公派留學生計劃。黃錫璆因此有機會通過國家統考,於1984年2月赴比利時魯汶大學工學院人居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魯汶大學始建於1425年,是比利時最好的大學,在歐洲名列前茅,在生物學、醫學、建築學等領域研究處於領先地位。人居研究中心設有城市規劃、住宅設計、醫療建築等不同方向,黃錫璆選擇了醫療建築,“醫院建設總歸是國家需要的”。他幾乎把全部時間都用來學習,因爲週末假日到圖書資料室摘抄資料次數太多,管理員乾脆把資料室鑰匙放在值班室牆上,給他自取鑰匙的“特權”,使他有機會閱讀更多專業資料。至今,黃錫璆仍保持閱讀外文專業書籍的習慣。

同事回憶:“黃博士在比利時留學時非常節儉,爲了找一家比較便宜的複印裝訂店,可以多走半個小時路程,但留學歸國時,他卻爲單位購買了幻燈機和資料。”

1987年11月,黃錫璆以醫院建築規劃與設計爲專題,獲得魯汶大學醫療建築博士學位,成爲我國第一位醫療建築專業留學博士。在中國中元,“黃博士”的稱謂也由此而來。二次歸國,他懷揣“讓先進理念在國內醫療建築領域落地生根”的理想,十幾個巨大的行李箱裏裝滿專業複印資料。爲了便於單位的學術交流,他還帶回一臺幻燈機。如今幻燈機不稀奇,當時卻非常稀少。

那時,黃錫璆身邊有些人選擇留在當地或去別的國家,他卻說:“國外再好也不是我們的地方。國家花這麼大代價培養我們,回國是天經地義,我們應該趕緊回國做點事情。”

“讓先進理念在國內醫療建築領域落地生根”

廣東佛山,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院區內,矗立着一座銘石——潔白的漢白玉基座上,青銅鑄就黃錫璆博士浮雕頭像。銘石,是業主對建築師最高褒獎。這是國內第一次、也是迄今爲止唯一爲設計師設立的銘石。

落成儀式上,時任中國建築學會理事長宋春華說:“黃錫璆博士紀念銘石,是我國首次在醫療建築中爲設計師設立紀念銘石。這不僅是黃錫璆博士個人的榮譽,也是中國建築師的榮譽。通過這塊紀念銘石,我高興地看到中國建築師社會享譽度的提升,這有利於建築師社會責任感的增強,也有利於社會對建築鑑賞力的普及與提高。”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在院區內樹立起黃錫璆博士銘石,以感謝他的突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71年間,中國醫院建設發生根本性變化。這種變化源於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的高度關注及支持;源於城鄉居民對醫療保健認識的不斷提高,對健康產業需求的不斷增長;也源於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及近年來現代醫療裝備、IT技術顯著提高,爲改善醫療健康事業及其服務提供堅實保障。尤其上世紀90年代以來,醫院設施和健康產業發生根本性變化,醫療健康事業得到進一步推動與發展。1988年博士畢業歸國的黃錫璆投身於此,親歷中國現代醫療建築事業從零起步,到如今呈現多樣化趨勢的大發展。

剛回國時,國內醫療建築的設計理念還相對保守。黃錫璆的現代化醫院理念和設計方案經常得不到用戶或衛生部門認可,開拓階段曾受用戶懷疑:機械工業部設計研究院不是設計工廠的麼?能設計醫院麼?“我們不氣餒、不退縮,耐心交流溝通,拿出誠意和設計思路說服對方。”大項目接不到,黃錫璆先到偏遠地區找業務,從幾千平方米的小項目做起,“以國內醫療技術、醫院建築發展狀況,以及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對民生改善、醫療設施所起的推動作用,我堅信,一箇中國醫院建設的新時代必將到來”。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項目在此時與黃錫璆相遇。1992年底,在鄧小平南方講話精神鼓舞下,佛山市委、市政府推出十三項重點建設工程計劃,其中包括建設一所總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總投資6億元的“面向21世紀的新型醫院”。在當時,一次性規劃建設如此規模的醫院,國內並不多見。機緣巧合下,到衛生部瞭解國內醫院建築設計的佛山市領導,與那天在衛生部公幹的黃錫璆簡短會面。

“我們從北京回到佛山沒多久,黃博士就從北京趕過來。”時任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籌建處負責人回憶到。三天時間裏,這位負責人陪他參觀當時的醫院情況,踏勘已經劃撥的新醫院建設用地,詳細溝通新醫院設計理念。臨走時,黃錫璆送給醫院籌建辦公室一些關於現代化醫院建築的資料,這讓籌建辦的同志們很有感觸:“黃博士改變中國醫院面貌的心情很迫切,對現代醫院設計內涵理解得透徹,他說我們完全可以把醫院做得很好。”

此後,黃錫璆五赴佛山,他和籌建辦公室同志多次約請醫院領導,及相關科室人員開會交流。在這些同志記憶中,即使在會上聽到比較偏激的意見,黃錫璆也總是儒雅、淡定。他的記錄快捷、工整,對業主疑問的解答耐心、細緻。“從那時起,黃博士稍微仰頭專注傾聽的神態令人難忘。多年後,我們給黃博士做銘石的側面浮雕,選的就是這個深深刻在我們腦海裏的印象。”

1998年,新的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亮相於世。人們驚訝地發現,黃錫璆開創性地在醫院設計中運用方格網交通模式設計、醫院主街設計,以及適合我國國情的半集中式佈局。多通道式影像中心、生物潔淨手術部、下沉式廣場、自動扶梯、200多個車位的地下停車庫等設計均屬國內醫院首次採用。

有專家評論,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工程在國內醫院中率先以規劃爲先導,並以此指導單體建設,爲醫院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率先重視公共空間設計,應用醫療主街和方格網交通模式,體現現代醫院流程簡潔高效的特點;率先引進當時國內醫院少見的現代醫院建築彩色分區、信息傳導圖標及相關技術裝備,配置樓宇自動化控制系統、計算機萬兆帶寬網絡、氣送物流傳輸系統、全中央空調系統等,使醫院建築工作環境條件得到極大提升。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當時的領導並不諱言:“醫院剛建成時,很多人不知道它哪裏好。比如,在此之前,國內醫院入口廳都比較小,看到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寬闊的門診大廳,有人說,‘這麼大,太浪費了’。但中國人多,當時看病還沒有建立預約掛號機制,都是直接上醫院,所以需要大的門診廳。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建成後,許多新建醫院門診大廳也都建大了。”

日後,人們逐漸發現,黃錫璆的遠見不只體現於門診大廳。設計時,他準備給醫院建兩層地下停車場,但當時院方不贊成建地下停車場——一進醫院就到地下,多不吉利,最後設計成一層地下停車場。但“醫院啓用當年就創下4600人次的日門診量紀錄”,此後幾年,隨着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私家車擁有量大增,人們開始“抱怨”醫院地下停車場不夠用。

2002年1月,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新建“感染病科住院樓”投入使用後,當年11月收治世界首例(回顧性診斷)非典型肺炎患者,之後又收治確診或疑似“非典”患者100餘名,並實現“非典”患者零死亡、院內零感染。

通過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黃錫璆“讓先進理念在國內醫療建築領域落地生根”的理想得以落地生根。全國各地千餘家醫院和設計單位到此參觀學習,20多年後的今天,醫院設計理念和功能使用也不過時,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仍是珠三角知名綜合醫療中心。

從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到河北省人民醫院,再到小湯山醫院,以及北京醫院、301醫院、協和醫院、北大醫院、湘雅醫院等一流醫院設計項目,黃錫璆帶領的團隊也從經驗不足到積累豐厚,從人才單薄到形成人才梯隊。

推動中國現代醫療建築設計更加完善

日常工作中,黃錫璆十分隨和。他79歲了,出差時還堅持自己拎包,同事開玩笑說“想給黃博士拎包都不容易”。他不計較航班早晚,爲了節省時間,快去快回,他愛選乘一天中最早和最晚時段的經濟艙,直到前年單位特批,要求他做公務艙。他不在乎住幾星級賓館,中國中元醫療建築設計研究院研究所所長梁建嵐說,“沒有星級,路邊小旅店也高高興興入住”。喫住不講究,但是對於考察當地醫院的行程安排,黃錫璆卻有很高要求。

黃錫璆

2002年時,黃錫璆要陪同一家知名醫院主管領導去新加坡考察三家醫院建設。結果由於簽證和航班等因素,有一家醫院幾乎沒有時間參觀。“黃博士非常焦急,與當時也在外地出差的我通了好幾次電話,專門商議此事,特別提醒‘機會難得,一定要想辦法安排’。”負責統籌那次考察行程的工作人員對此印象深刻。

“每到一地,我都要看看當地的醫院,拍一些照片,蒐集一些資料。建築風景我也愛看,但是我對醫院有特殊愛好。”黃錫璆出差,隨身總帶着一個速寫本,稍有空閒就對着街景或建築畫速寫,這是建築設計師的基本功。“過年時,我把速寫畫作做成卡片寄給朋友們當明信片,他們還蠻喜歡。”

黃錫璆嗜書,他請同事幫忙在網上買書,把同事買成了網站“鑽石級”會員。他四處託留學生、外國朋友從海外買國內還沒出版、沒法購買的專業書籍。“黃博士外語水平很高”,醫療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亮,多次跟隨黃錫璆參加國際會議,“黃博士有紮實的英語功底、流利的口語,大會發言和交流全程英文”。即便如此,黃錫璆的辦公桌上,多年來總放着英漢詞典、英漢科學技術詞典。同事佩服黃錫璆,讚歎“黃博士活到老學到老”。

多年的設計實踐加之國外學習交流的經歷,使黃錫璆成爲國內外醫療建築界知名的權威專家。他的學識不侷限於建築設計專業,對相關學科也同樣知之頗多。例如醫院裏採用的核磁、CT、加速器、中心供應等大型設備的性能和設計要求,他都瞭解深入,甚至比一些醫生了解得還透徹。國際上醫療最新設備和技術的應用,如雜交手術、介入治療、醫療機器人等等,他都能夠在最短的時間收集到相關信息,根據實際情況在國內醫院設計中考慮採用。“他還特別關注醫學的發展,經常跟業主及同事們交流新問世的醫療器械。他說做醫療建築設計,對醫學一無所知,不行。雖然我比他年輕很多,但是我知道的不一定比他多。”自從2003年進入中國中元,梁建嵐便擔任黃錫璆的助理。她還記得初到公司時,經常在資料室裏遇到黃錫璆。他一直在學習。

“近30年來,我們承接幾百項醫療設施規劃與設計工程,努力以系統工程概念,既注意採用先進理念包括新技術裝備的集成應用,又聯繫實際,注重因地制宜,採用適宜技術。從總體規劃、空間佈局、診療與服務流程、醫療環境、環境安全、節能環保等全方位實現醫療設施現代化。”面對每一個項目,不論大小,黃錫璆都致力於推動中國現代醫療建築設計更加完善。

他認爲醫療建築要符合現代醫院的概念和流程。醫院的人流非常複雜,醫院設計方面更加註重講究各類人羣分流;物流方面要把乾淨的、髒的物流分開,做到潔污分區與分流。現代醫院不斷發展,建築師要處理好不同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關係。國內這方面研究比較少,需要加強研究,包括如何讓醫院的醫護管理更加有效,設計適用於醫院的流程,醫院達到一定規模後如何改進佈局。如何通過設計,讓病人用最簡單便捷的流程、最少的移動距離,就能接受治療,這些和建築息息相關。

他倡導營造良好的醫療環境。因爲醫療資源分佈不均勻,國內許多醫院院區狹小,隨着規模無序擴大或規劃不周,造成環境雜亂,病人就醫很不方便。一個好的醫院設計建築師要注重營造良好的醫院環境,不能把醫院當成治病的工廠,要強調以人爲中心的設計理念。現在病人住院時間逐漸縮短,醫務人員則是長期在這裏工作生活,以人爲本要對病人和醫務人員兩者兼顧,爲他們創造高效、合理的就醫與工作環境。

他強調醫院工程要保證安全性。“醫院設計要注重安全,這個安全包括結構的安全和非結構系統的安全,非結構系統的安全範圍更廣泛,比如水暖電的系統安全、吊頂牆體的安全。”黃錫璆曾舉例,5·12汶川地震後,有家醫院在地震發生時房屋結構沒出問題,但手術室吊頂掉下來了,影響手術開展,無法進行應急救援。“其他建築,在面對突發災害時可以停用,而醫院建築不能。72小時黃金救援時間內,醫院要保持運轉,搶救生命,很重要。”

他致力於醫院建築綠色節能。他認爲,醫院因爲患者24小時在院,有許多大型醫技設備,有溫度溼度控制要求,所以在所有公共建築中能耗最高。即便是應急醫院,在設計建設中也要考慮綠色,做到節材、節水,實現環境友好、生物安全,讓醫院在未來運營中能夠降低能耗,保護環境。

他提出醫院建築要經濟高效。“在長期執業生涯中,我經常出差,也曾多次隨衛生部、國家衛健委、世界銀行團組到偏遠貧困地區考察。這些年,我訪問過利用舊窯洞改造的病房;見到過供水設施不完善,需要醫務人員從山下挑水用的衛生院;也看到過鄉村醫生利用當地木匠製作的木板手術牀,爲農民患者做胃切除手術的醫院,這些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爲改善偏遠地區的醫療設施,爲改善偏遠貧困地區人口的缺醫少藥,我們從事這一行業的技術人員需要做與可以做的事情還很多很多。”從貧困地區考察回來,黃錫璆往往會寫一份詳盡的調研報告,提出自己的建議,有些很細節的問題,比如當地變配電的設置,他都會關注到,並且針對具體問題給出契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建議。

1995年,河南輝縣一家醫院慕名找到黃錫璆,希望主持新區醫院設計。當時中國中元任務很重,項目應接不暇,他仍舊接下了項目,而且親自帶隊踏勘現場,與醫院各級部門溝通交流,瞭解需求。針對縣級醫院投資、規模、地域等限制條件,他說服業主樹立適宜的技術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專門爲業主開技術講座,介紹醫療建築先進理念和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實施方式。此後,湖南寧鄉、江西豐城等地縣級醫院新區醫院,也陸續在黃錫璆主持設計下,成爲理念先進又經濟適用的縣級醫院。

中國中元董事長丁建說,在一系列實踐中,黃博士爲中國醫療建築設計了基本規範和理念,並已成爲大家共同遵守的標準和統一做法,形成中國現有醫院建築格局,極大改善了中國人的看病條件,“黃博士偉大,不止在於他自己設計多少所醫院”。

好的醫院建築要有“人文的治癒環境”

2012年12月21日,黃錫璆榮獲當今中國建築學界最高榮譽獎——第六屆梁思成建築獎。頒獎詞寫道:黃錫璆博士對公共建築特別是醫院建築的平面佈置、空間組織做了革命性的變更和創新,提出矩陣排列、庭院格局、順暢交通等理念和手法,最大限度地使醫院建築與大自然親近和諧、最大程度使醫患感受到親情和溫暖。

黃錫璆認爲,衛生保健服務、醫療服務水平高低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集中體現,醫院建築設計關係着每一個人的生老病死,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好的醫院建築並非一味追求建築高大上,追求設備先進,而是遵循以人爲本、“以病人爲中心”,是“人文的治癒環境”。他時常叮囑後輩:“醫院不是別的建築,是要救人命的,千萬不能出現問題。”

2012年,黃錫璆榮獲第六屆梁思成建築獎

“醫療建築很講究,包括一些細節”,黃錫璆說。比如醫院的門把手,護士拿着一個盛了藥品的托盤時,只能一隻手開門,如果是普通門把,要拿一隻手開門,可能就把托盤碰翻,所以要設計成長門把手,便於護士開門。在實際中,每家醫院有每家醫院的特殊需求,管理模式也不一樣,設計思路符合業主的使用、管理要求,才能做得比較好。”黃錫璆曾爲河北省人民醫院做改建設計,多年之後,當時籌建辦的同志還記得,“黃博士來做調查,不管是領導還是普通職員,每個科室每個人講的話他都認真記錄”。

17年前曾跟着黃錫璆在小湯山醫院設計、施工現場摸爬滾打的李亮,對此有體會:“黃博士在設計醫院時,會發自內心地考慮院方、醫務人員和患者的需求,甚至他們沒想到的,黃博士都考慮到。這不是爲了中標項目或贏得業主好感的做法,而是發自內心地想把醫院設計好,讓醫護人員和患者用着都方便。”

黃錫璆認爲,不管看上去多麼不切實際的要求,只要是使用者提出來,就表明有需要。“即使當下無法解決,也應該傾聽記錄,也許這就是未來創新發展的突破口。”黃錫璆富有創新精神,但拒絕爲創新而創新。“創新,起碼應該保證流程是科學的,不能爲了造型新穎,弄得流程複雜、不實用。建築美學需要內容和形式有機統一,這也是醫療建築設計師所面臨的一個大問題。”

很多項目完成,黃錫璆都與業主成爲很好的朋友。三十多年來,黃錫璆因設計建築結識了許多醫院院長、醫護人員和工程技術管理人員,建立了廣泛聯繫,有的成爲朋友。大家仰慕黃錫璆的人品學識,黃錫璆卻認爲自己學到很多:“他們中有許多人身兼數職,既是管理人員,又是臨牀醫生,有的還要帶學生。他們對病人的關愛、對生命的尊重,令我充滿敬意,與他們相處,我學習怎麼做人,怎麼與人共事;與他們討論交流,我學習到許多從書本上未曾學到的知識,瞭解許多臨牀一線的實際需求。”

黃錫璆經常會收到來信,有時是基層醫院寄來建設圖紙請他提意見,有時有年輕人寫信來請教某幾個醫療建築專用名詞的翻譯問題,哪怕再忙,哪怕在他看來再簡單的問題,他都會耐心地講解,認真回覆,讓他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梁建嵐說:“我們看到黃博士工作量大,還只是表面上的,他用業餘時間幫助的同行太多了,很多工作我們都不知道。”

黃錫璆工作照

現在,黃錫璆依然每天按時上班。那間堆滿書籍、專業期刊,到處擺着設計圖紙的辦公室裏,黃錫璆拿着比手巴掌還大的放大鏡趴在圖紙上看啊看,寫啊寫。不斷有同事、學生,或素不相識的其他單位同行,經過預約或貿然敲門而入,帶着圖紙、設計思路或是困惑,黃錫璆總是微笑着盡己所能接待他們,答疑解惑、傾囊相授。梁建嵐覺得,那場面讓人想起“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有時我們年輕人特別希望自己的設計請黃博士指導,卻又特別心疼,不太忍心請他看,覺得黃博士太累了。”梁建嵐說,他們大多在前期概念方案討論時請黃錫璆參加,給年輕人一個方向性意見,“小問題我們自己解決”。實在需要請他看的圖紙,就儘量把圖打印得大一點。

黃錫璆還堅持在承擔具體工程項目規劃設計時,到一線調研,與業主面對面討論。2007年出差時因車禍重傷後,黃錫璆腰部受到影響,至今腰椎裏還置放着鈦合金支架,年齡大了,走路略微躬身,步伐緩慢,但他仍然堅持到項目現場踏勘。2019年,他帶領團隊中標南京婦幼保健院項目,並擔任主設計師,還像近三十年前五赴佛山一樣,去了好幾趟南京。連業主都驚訝:“博士,您又來了!”或許,在他們心中,“黃錫璆”只是設計圖上金光閃閃的符號,實際上,黃錫璆還是那個即便步伐緩慢,只能手扶樓梯慢慢爬樓,也堅持實地探勘,與業主面對面討論方案、追求完美設計的設計師。

“因爲醫院設計確有特殊之處,這個項目此前設計圖紙有些過於強調創新,一些流程考慮不夠深入,黃博士看完後擔心說不明白,便在平面方案圖上面覆上一張透明紙,躬身伏案一筆一筆重新勾畫修改草圖。”梁建嵐說,每當想起這個畫面,就感慨“黃博士已經把事業和自己生命融鑄在一起”。

醫療設施進步是人類文明的象徵。“當今,現代醫療設施已經突破傳統醫院建築概念,汲納人文學科如社會學、心理學、醫學以及技術學科,包括建築學、工程學、信息技術、物流學等內容,反映當代科學技術學科間彼此交叉,相互融合的趨向。‘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實施全民健康、實現全民小康,醫療設施將發揮更大作用。”在黃錫璆心中,醫療建築已不僅是一棟棟建築,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醫院大樓,而是一條寬廣的路,通往人類健康幸福;一灣安康的港,護佑生命的尊嚴。正如世界衛生組織在其願景中所述:健康是一種身體、精神以及社會交往的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消除疾病或羸弱。

同事印象中的黃錫璆始終溫文爾雅、從容謙和,既是學養深厚、經驗豐富的專家,又是誠以待人、慈祥無私的長者。黃錫璆對事業執着堅定。他認爲,醫院是救命的地方,設計上決不能搞形式主義,“讓病人走最短的路看完病,讓醫生少做無用功,是我搞設計的最大原則”。

中華兒女報刊社、國資委新聞中心聯合策劃

文 本刊記者 華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