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论如何,从四国外长会,到“2+2”会谈,再到11月的马拉巴尔海上军演,“印太”最近很不平静。

在特朗普四年任期最后一周,美国政府高官们显得愈发忙碌。10月26日至27日,国务卿蓬佩奥、国防部长埃斯珀将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和印度外长苏杰生、防长辛格共同出席美印“2+2”部长级会议,并与印度总理莫迪举行会谈。据悉,两国届时将签署名为《基本交流合作协议》的地理空间情报协议,以便美国向印度分享卫星数据、出口武装无人机等装备。

盟友“标配”

这将是美印第三届“2+2”部长级会议,前两次分别于2018年在新德里和2019年在华盛顿举行。

按照美国国务院的预告,本次“2+2”会谈聚焦四个主题:地区安全合作、防务信息共享、两军互动以及防务贸易。美国国防部给出的展望更为笼统:“2+2”部长级会议将为美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制定下一步计划。

外媒普遍将目光投向可能的成果文件:有关地理空间合作的《基本交流合作协议》。印方消息人士称,莫迪内阁上周讨论了协议的最终草案,预计双方将在“2+2”会谈期间宣布。它将是继2002年签署的《一般军事信息安全协议》、2016年签署的《后勤交流协定备忘录》、2018年签署的《通信兼容与安全协议》之后,美印达成的第四份基础性军事协议。

这些协议有何特殊之处?外媒和分析人士指出,一来,上述四份军事协议,共同构成美国与北约等防务伙伴都会签署的基础性文件,可以说是盟友间的标准配置。二来,它将为印度提供一系列地形、航海和航空数据,还将允许美国为印度提供先进的导航辅助设备和航空电子设备,如武装无人机。举例来说,就像出租车司机需要一款GPS来带路一样,这份协议将为印度军事系统提供高质量的GPS导航和导弹实时情报,以精确瞄准敌人。

《印度快报》《经济时报》等印媒称,上述军事协议是层层递进的合作关系:第一步,两军同意从对方基地得到补给,这意味着要把海军舰艇等战略资产暴露给对方;第二步,两军分享加密通信系统,这意味着两国指挥官、飞机能在战争时期建立安全连接;第三步,共享三军机密情报。“如果四份基础性文件全部签署,将标志着美印两国、两军之间的信任程度明显提高,几乎让人想起上世纪60年代的印美合作。”

“美国一直想把印度拉入非北约盟友圈子里,如今两国在防务合作道路上越走越近,甚至可以说加快了结成军事同盟的时间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赵干城指出。

“卫星数据共享协议其实不是新事物,双方已谈了十几年,具体条款早已谈好,只是找合适时机推出。”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指出,美国方面态度积极,但印度是有犹豫的。一方面,它确实能得到美国在导航等方面的帮助,提高导弹精准度,从而提升各方面能力;但另一方面,印度防务体系也会受到美方控制,从而丧失自主性。如果这次双方宣布签署,也说明印度方面下了决心。

时机微妙

军事协议可以说是外界一大关注点,而访问时机则是另一大看点。

这是蓬佩奥一个月内二度踏访亚洲、二度与印度外长举行会晤。本月早些时候,他在东京参加美日印澳四国外长会时刚刚与苏杰生打过照面。这应该也是蓬佩奥在11月3日美国大选前最后一趟重要外访。继印度后,他还会涉足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印尼。

为什么蓬佩奥要在选前最后一周火急火燎“打卡”南亚和东南亚?真的是美国高度重视美印关系,必须在特朗普任期末尾完成既定日程?为什么印度也会欣然答应,而不是推脱说等大选结果出炉后再说?

有评论称,从出访时机看,蓬佩奥在打小算盘。所谓“印太战略”可以说是特朗普政府的外交关键词。自2017年以来,美国一直想以美印防务合作为抓手,把印度当作一枚棋子。如今大选投票在即,特朗普选情堪忧,内政话题难有作为,他派“心腹”出访“印太”,意在最后关头刷成绩单。

反观印度,似乎也有自己的考量。受经济衰退、疫情严峻等因素影响,莫迪的日子也不太好过。他也有通过外交合作,转移国内压力的现实需要,此其一;其二,印度也想通过分享美国高端卫星图像,提升自己通信装备和制导武器准确度,以备不时之需。共享卫星情报后,印度的多种美式重型装备(如C—17重型运输机、CH—47运输直升机、AH—64武装直升机等)都将装上“千里眼、顺风耳”。

“从技术上说,双方都可以用国内行程等理由推迟对话会,等美国大选结果出来后再召开。”林民旺说,但印度为什么会同意在大选前举行?这说明印度对这件事不是消极的态度,而是积极的。印度方面也在对美国的选情做预测,在他们眼里,特朗普政府可能是他们更有希望借重的棋子。

“印度是‘印太战略’的关键一环。如果没有印度,‘印太战略’就会流于空谈,跟特朗普前任的亚太战略就没有本质区别。”赵干城指出,蓬佩奥这次估计还是拉帮结派,大谈进一步建立“印太”同盟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则认为,从美国角度看,大选对例行外事活动的影响可能并没有一些人想象得那么大,外交议题在美国大选中的排名也比较靠后,经济复苏、疫情和社保等才是选民所关心的。美国在“印太”的意图很明显,但将选情和出访相联系,似乎有点牵强。

一席之地

回过头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印度似乎都处在美国合作圈的“边缘地带”。

冷战期间,美国拉拢巴基斯坦等国,而印度站在对立面。冷战结束后,美印关系逐渐回暖,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于2000年访印;两年后,双方签署《一般军事信息安全协议》。但伴随着武器交易额连年上涨,两国防务关系没有多大突破。直到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才将印度升级为主要防务伙伴。

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印加速走近,防务合作不断扩大。但印度对美国的“印太战略”保持谨慎。莫迪曾在2018年6月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明确指出,“印太”只是地理概念,印度不认为“印太”需要成立一个成员有限的俱乐部或者一个对抗其他国家的组织。

如今,美印之间的战略合作真的如一些美国学者所说“达到了新水平”?印度真像路透社所说“告别了‘不结盟’”?

有外媒和分析人士认为,印度在与美国开展合作的同时,仍然“留了一手”。

一来,自2000年以来,尽管美国已向印度出售了超过200亿美元的武器,但印度在军事现代化道路上,仍和传统伙伴俄罗斯、法国和以色列保持着密切合作,也在继续推进购买俄罗斯S—400系统。二来,印度人也知道,美国只是想拉印度“上战车”,借机推销军火,并非有心帮印度提升战力。此前美国极力兜售、“为印度量身定制”的F—21战斗机,其实只是早已过时的F—16。印度对巴基斯坦与五角大楼根深蒂固的关系、华盛顿对巴基斯坦—阿富汗通道的依赖以及特朗普的撤军阿富汗计划等一直保持警惕。

林民旺指出,印度在亚洲的目标是“多极亚洲”——印度要有一席之地。特朗普的“印太战略”,可以说是印度最重要的政策抓手。外界不必纠结印度是不是还在坚守“不结盟”,一来,印度外长苏杰生早就说过,印度不应该被过去的条条框框束缚住手脚,言下之意很明显了。二来,当它已经和美国签署了北约内部盟友间的所有基础性协议后,嘴上说什么其实已不重要。

“印度是香饽饽。”袁征说,莫迪似乎也在玩平衡,一方面强调印度独立性,另一方面,其所作所为又偏离了传统的“不结盟”。但各方正在“多国演义”,互相制衡。印度如果选边站,可能会失去一些天然的优势。

无论如何,从四国外长会,到“2+2”会谈,再到11月的马拉巴尔海上军演,“印太”最近很不平静。赵干城认为,近段时间,地区的地缘政治竞争愈发激烈,这或许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