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娃後睡不好覺,熬夜失眠問題多,不想陷入“死循環”這麼做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好像多數寶媽生娃後,睡覺的時間都越來越晚了,母乳媽媽更是見過凌晨一到五點城市的各個瞬間。

身邊的朋友們都是如此,本來不是愛熬夜的人,偶爾因工作需要才加個班,但自有了寶寶後,總是半夜還在玩手機、發朋友圈。

生娃後睡不好覺,熬夜失眠問題多,是很常見的情況。

前兩天同事還感嘆,自從有了娃,生活中屬於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了,這不昨天哄完娃,又上網挑了點生活用品,一看睡覺時就凌晨一點多了。

是啊,職業女性白天工作挺忙的,晚上回家後還要照顧孩子,好容易忙活一天閒下來,就已經半夜十一點了,再刷個手機的功夫就變成了第二天。

每次熬夜都想着下次一定要早點睡,卻不想仍然是睡不着的一天,如此循環往復,就熬出了黑眼圈。

熬夜的根源在哪兒?

首當其衝的是帶娃限制,確實,家裏新添了個啥也不會的小娃娃,要操的心實在太多了。

這是導致年輕父母們熬夜的罪魁禍首,畢竟第一次當父母,毫無經驗,小嬰兒初臨人世,一有點什麼需求就哇哇大哭,彷彿大型混亂現場。

父母忙得像陀螺,餵奶、換尿布、哄睡、陪玩兒……恨不得能有分身術,即使如此,晚上睡覺也不可避免地被孩子的啼哭叫醒。

若只有一人在家,想上個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如此忙忙碌碌,晚上熬夜也成了常態。

另外,還有些年輕人出現了“報復性熬夜”的現象,每天的娛樂時間都被孩子佔據,難免會在夜間閒來無事時更加放縱。

在心理學上,這種行爲被稱爲“補償心理”,由於得不到滿足,需要加倍的時間補償回來。

問題在於,他們也知道這樣的補償方式並不好,於是內心產生了負疚感,但一時半會兒又不想改,長時間如此對身體及心理都造成了傷害。

不想陷入熬夜的“死循環”,這麼做:

“熬夜”的危害大家都知道,會變胖變傻,思維遲鈍;生物鐘混亂,工作效率低下;傷害大腦,猝死的幾率也會提高。

想脫離開熬夜的困局,可以分爲四步走。

第一步:規律寶寶的作息

讓寶寶每天都在適當的時間入睡、醒來,等到添加輔食了,可隨發育漸漸斷掉夜奶。

規律的作息有助於家長掌握孩子的身體規律,知道他們在什麼時間餓,什麼時間困,每頓奶會需要多長時間消化等。

如此就能規律科學地餵養,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時間規劃,具體怎麼操作呢?

1、規律餵奶的間隔時間

觀察寶寶的消化週期爲多久,從上一次喫飽到下一次因餓而啼哭並大口喝奶,需要多少時間?然後,在寶寶的消化週期和自己的生活作息習慣中找到平衡點,制定一個計劃表。

這樣就能讓寶寶和媽媽的生活節奏保持同步,減少餵奶壓力,有助於形成同步的生物鐘。

2、建立穩定的入睡儀式

爲寶寶樹立清晰的晝夜感,入睡儀式是提醒寶寶到了該睡覺的時間,這是一種心理暗示,比如講故事、唱搖籃曲等。

最後,當寶寶漸漸成長,可適當延長餵奶間隔。

隨着胃容量變大,他的消化週期也會隨之變化,每次喫得越來越多,間隔時間越來越長。

當你發現到了餵奶時間,寶寶仍顯得不是很餓,就該考慮延長餵奶的時間間隔了。寶寶剛出生的三個月,是調整間隔最頻繁的時候。

第二步:教寶寶獨立玩耍

這也是引導寶寶獨立入睡的時候,他會逐漸學會獨立解決問題。很多時候家長的過分干預,都是弄巧成拙,既讓自己心累,也讓寶寶很不舒服。

選擇適合寶寶月齡的小玩具,在你空閒時教他玩耍,學會後就可以把玩具丟給他自己玩了,你只要在旁邊看着就好。

另外,每天要空出兩到三個固定的親子時間,放下所有事情專心陪寶寶玩,可能和他散步,給他講故事,帶他做遊戲等,滿足寶寶的心理需要。

第三步:難點擊破

當寶寶稍大點後,就可以把斷夜奶提上日程了,先減夜奶次數,再加強夜奶間隔,到最後徹底斷夜奶,循序漸進。

接覺也是一項重要的能力,父母不要強迫寶寶睡覺,如果提前醒了就先安撫他的情緒,陪着玩一會,抱起來走走。

要是寶寶睏意上來又睡着了,就讓他回到牀上繼續睡,直到下個奶點再起來。

第四步:避開深坑

不要寶寶晚上一哭就立刻抱起來哄,或者有點風吹草動就餵奶,這都是深坑。

抱習慣就放不下來了,你要冷靜分析寶寶鬧騰的原因,看是冷了、困了、餓了還是拉了,然後針對性解決。

解決完寶寶的問題後,家長白天和晚上都有了充裕的時間,熬夜的問題也就好解決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