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卫队装甲力量研发、使用上并没有继承二战前旧日军的所谓“传统”。二战后被培训出来的新一代自卫队军官,实际上接受的都是1950年代之后的全套美式培训。

坦克的研发技术基础、总体设计思路,也是是从参照M4谢尔曼等美式装备开始的。因此虽然在极少数问题上——比如坦克吨位上,战后自卫队的坦克研发和旧日本陆军的轻量化取向看似相似:

但实际上日本自卫队军官在坦克技术运用和作战观念上的价值判断,反倒是基本上与美国装甲部队毫无二致,而和旧日本陆军基本没有继承关系。

二战末期之前的日军坦克,完全是怎么廉价怎来,一切设计围绕用最低成本满足战场最低作战要求的核心展开。而战后的日本坦克,设计上却一直强调给坦克尽可能应用先进前沿技术,宁可设计复杂化/昂贵化,也要优先实现性能突破——这方面的激进程度,反倒经常更甚于美军。

图:日本战后的坦克发展起步于61式,美式风格一目了然

更准确的说,日本装甲力量在战后的建设和运用思路,主要是美式装甲体系针对日本本土战场地形/气候特征的定向优化版本。

日本有相当一部分平原地带的土质非常松软——尤其是重点防御方向的北部地带。这些开阔环境看似适合坦克运动,实际上如果坦克在设计上完全偏重于防护能力,吨位较大,必然要导致坦克频繁在烂泥中陷车。

坦克一旦彻底失去机动能力,既彻底失去了作战价值,也必然面临死路一条的结局——无论它的防护能力如何出色,瘫在原地不能动的靶子被敲掉就只是纯粹的时间问题。

图:90式坦克陷入烂泥,被救援车拖出。50吨的90式坦克都要陷车,换了任何一种更重(60~70吨级)的坦克,无论是M1A2、豹II,在这种地带都更加无从发挥性能。

这就是为什么战后日本自研坦克的吨位始终比美、德要轻得多的原因——自卫队一直偏好保障足够的火力强度的前提下,实现轻型化、履带接地压强偏小的总体设计。

相关文章